石崖子小学办学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2039
颗粒名称: 石崖子小学办学始末
分类号: G527.52
页数: 3
页码: 156-158
摘要: 石崖子小学位于张应镇最南边,和胶南宝山接壤。它是“全县广泛开展扫盲运动推行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时于1952年建立的。建校之初,仅有程玉珍一名公办教师,学生21人。在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过程中,到1957年秋学校已发展到7个教学班,240余学生,8名教师的完全小学;时任校长孙锡三,教师有乔先中、李永先、李宝信、孙述祖等。
关键词: 石崖子小学 办学始末

内容

石崖子小学位于张应镇最南边,和胶南宝山接壤。它是“全县广泛开展扫盲运动推行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时于1952年建立的。
  建校之初,仅有程玉珍一名公办教师,学生21人。在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过程中,到1957年秋学校已发展到7个教学班,240余学生,8名教师的完全小学;时任校长孙锡三,教师有乔先中、李永先、李宝信、孙述祖等。
  1958年大办“共产主义小学”,实行了小学生生活集体化。继而高年级学生停课,师生积极参加“大跃进”运动。1959年共产主义小学解散,学校恢复了原貌。1960年9月,动员超龄学生(小学年满14岁以上)退学,回生产队劳动,高年级学生大量减少。到1962年学校规模变小,教师只有6名,教学班5个(没有毕业班),学生146人。时任校长付敬斋,教师李宝信、刘克风、史西林、杨元珍、周淑芳。
  1965年“四清”时校长是周辉兰;学校有教师5人一一公办教师有刘瑞彩,民师周兆仁、周凤莲等,教学班5个,学生138人。1967年,遵照毛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由秋季始业改为春季始业,学制形式改“六三”制为“五二”制。1968年该校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升入胶州二中的学生有3名,分别是周凤玺、周茂元、周凤香(他们初中毕业,但基本上没有学初中课程)。
  1969年学校更名为石崖子附中,有教师9人,教学班7个,学生216人。1973年本校民师周茂生升任校长,公办教师有王法俊、冷韵清、张启德,民师有周辉兰、周茂平、周兆仁、周茂帝等11人,教学班7个,学生226人。期间学生大搞勤工俭学活动,教育质量下降。此时的招生办法是推荐与选拔相结合。1973年主管部门要把该校附设的初中班撤并入孟慈联中,由于当地干群的办学积极性较高,故学校继续附设初中班。1976年上级派公办教师安久俊为校长,时年毛主席逝世,“四人帮”被粉碎,学校广泛开展了揭批“四人帮”的运动。1977年废除了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办法,恢复了高考制度,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始走向正轨。
  1978年,教育主管部门选任本校民师周茂平为校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校师生认真学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积极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学校把教育工作的中心转移到抓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因此,学校稳步发展,期间学校有小学班5个,初中班4个,教师14人,学生296人。学校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且取得可喜的成绩,如1978届毕业生周兆珍获公社数学竞赛第一名,1979届毕业生杜方波获作文比赛一等奖,1982届二年级学生王军获县口算竞赛一等奖、青岛市二等奖。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1980届初中毕业生毕业后不再招收初中生。学校更名为张应镇石崖子小学。1982年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在1980年到1986年的7年间,学校管理严格,连年升学率均为全公社前3名。少先队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少先队曾获胶州市“优秀大队”称号;第二课堂活动现场会在该校召开,县教育局徐孜堂局长多次莅临指导。1984年被评为“胶州市普及教育先进单位”。
  1986年秋周茂平调到河流史学区任校长。1987年至1992年学校先后由周茂欣、周兆清任校长,期间少先队工作又有新起色,周兆清1989年获“青岛市优秀辅导员”称号,与此同时,学校还获青岛市少工委奖授的红旗。
  1996年秋,主管部门又调周茂平任校长,期间有教师8名,教学班6个,学生均在160到190人之间。学校强化了管理,教风正、学风浓。1994年秋,镇教委组织小学校长、中学中层以上干部前来参观学习。同年10月和胶州市振华小学结成了“手拉手”学校,校际间活动频繁,相互学习、交流, 取长补短,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新台阶。
  1999年2月根据市府“合点并校”文件的有关精神和镇“合点并校”实施计划,学校并于大孟慈学区小学。
  (本文作者周茂平系张应小学教师)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胶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古代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代书院、义学、塾学等颇多,封建教育相当发达,尊师重教之风源远流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灾难殊深。“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胶州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比较先进的教育体系。

阅读

相关人物

周茂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应镇
相关地名
胶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