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内,收藏着我父亲梁前光在抗日战争年代演唱胶东大鼓用过的钢板和鼓架,《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把我父亲誉为胶东大鼓的北路代表。虽然无情的病魔过早地夺走了他的生命,但他那奔放的革命热情、耿直豪爽的性格、慈祥幽默的神态、平易近人的作风, 以及对曲艺事业刻意求新、执着追求的精神,使我永生难忘,亦使曲艺界的同行们和听过、看过他演唱的观众们永生难忘。
我的父亲梁前光,原名梁守业,1916年岀生在山东省蓬莱县南王乡宿驾埠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幼年时期,因家境贫寒,仅仅读了几年私塾。父亲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大,当时全家八口人,只靠爷爷一人在仅有的一小块土地上,起早贪黑地操劳来维持全家的生活。艰难辛酸的生活,培育了父亲对不合理的旧社会的叛逆性格。
为了减轻家中生活的负担,年仅13岁的父亲背井离乡,跟随乡亲去“闯关东”,在辽宁省营口市一家裁缝铺当学徒。因父亲性格倔强,忍受不了老板的打骂,只好又跑回老家蓬莱。可家乡的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难过,实在没有办法,父亲又于1933年到烟台的一家小水果店当一名小伙计。在那里没多久,父亲就发现店老板贪婪无比,卖东西的时候,经常用换称花、耍称杆子等手段骗入,父亲实在看不惯,就指责老板不该干这种缺德事。由于当面揭露老板的欺骗行为,被老板撵回了老家。当时爷爷很生气,责怪父亲在哪儿也干不长久,可是父亲却倔舉地回答:"受压的事我不受,骗人的买卖我不干。“后来,父亲在烟台和当地的几个穷哥们合伙做了一个卖茶汤的小本生意,勉强糊口。
"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践踏着祖国的锦绣河山,一把熊熊的烈火燃烧在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的肉膛。1938年3月,父亲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三军二路, 成为一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士。
革命队伍非常重视宣传工作,许多抗战思想、革命道理,需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去传播。1938年5月,父亲被组织推荐到设在黄县的石良集军政学校学习,边学习边进行抗战宣传,实现了他多年来的夙愿,毕业后,父亲被分配到“战地服务团"工作。1939年3月,父亲又被组织推荐到设在沂南县的“山东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深造,同年7月,父亲被分配到胶东军区独立营五连当干事。1940年以后,先后在八路军五支队”前线剧团”、"北海军区话剧团”当话剧演员。
本来是个话剧演员,他后来怎么又成了曲艺工作者,并且在曲艺事业中独创一派呢?原来父亲在辽南的曲艺之乡 ——营口当学徒时,就酷爱曲艺,受到了诸多曲种的影响,这对他后来的曲艺生涯奠定了基础。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记得父亲曾经说过,1941年在一次回家的途中,他看见一位艺人在街头演唱"莲花落"(快板),很受启发,边走边想:用这种形式进行演唱宣传,既简便又来得快,是宣传群众的一种好形式,经过反复考虑,他决定找个机会尝试一下,剧团领导对他的这一想法也很支持。有一天,剧团为部队演岀,父亲趁演员们正在后台化装,演出尚未开始的空隙,搬着一个大膛鼓,手里拿着一根筷子和一副竹板大步地上了台,边敲边打,当时台下的战士们见父亲那种四不像的样子,不禁哄堂大笑。可是当父亲打完了鼓,演唱起自己编写的唱词:“太阳一出满天红,唱一唱抗日救国的大事情… …”,战士们一听,顿时鸦雀无声。演唱结束时,竟博得一阵意想不到的喝采声。初试便获得了成功,增添了父亲的勇气和力量,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刻意追求,努力学习,拿握更多的艺术门类技巧,为抗战服务。
我父亲之所以能成为在艺术上独树一帜,享誉全国的胶东大鼓创始人、著名的鼓词家,除了党的培养和支持外,他个人对曲艺的酷爱,对曲艺技巧刻苦勤奋的钻研、改进,赋予旧的曲艺以新的革命内容,是他成功的诀窍。
1942年,胶东抗日政府组织了“盲人救国会”。组织上多次派父亲去当辅导员,父亲与艺人们同吃同住,一方面热情帮助艺人们政治上进步,一方面耐心帮助艺人们更新说唱内容。那时从各地赶来参加"艺入训练班”的都是当地有名气的艺人,有唱蓬莱大鼓的,有唱栖霞大鼓的、有唱福山大鼓和西河大鼓的等等,艺入们的演唱艺术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父亲一边耐心辅导他们唱新词,一边虚心向他们求教,白天共同学习,晚上同台演出,因此父亲便逐渐熟悉了各地大鼓的风格和唱腔。经过反复推敲,父亲广取各家之长,改革创新,在唱腔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加上自己编写的鼓词内容新颖,久而久之,父亲演唱的胶东大鼓,就被群众和同行誉为“梁派胶东大鼓”了。当时父亲发现盲艺人任福庭的鼓板打得非常出色,就虚心向他求教为了练好鼓板基本功,清晨五点就可听到父亲叮叮当当的鼓板声。父亲经常是饭前手拿筷子敲桌子打鼓点,临睡躺在被窝里敲钢板,这已成为父亲的生活习惯了,结果不到一冬,就把被面磨破了。父亲有时睡梦中“呼”地爬起来,不是写刚想好的鼓词,就是练习刚想好的唱腔。一天晚上,妈妈给不满周岁的哥哥换尿布,推醒父亲让他点灯,结果他爬起来抄鼓就打,把哥哥吓得哇哇哭。那些年,父亲为了练唱胶东大鼓,整天就象着了魔,让入哭笑不得。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话不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废寝忘食的刻苦练习,父亲终于练出了一手独特有韵的鼓板”后来他又将鼓板的节奏加以革新,把胶东大秧歌旋律的特点也揉了进去,使其更加具有胶东特色,与新说唱内容协调一致,恰到好处。
嗓音宏亮,气息充沛,吐字清楚,发声坚实是父亲的艺术特点之一,把感情溶于曲调唱腔之中来表达,是父亲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在唱腔的改革上,他改进了老唱腔的节奏缓慢、四平八稳、字少腔多的缺点,保留和发展了健康淳朴的优点,使唱腔音乐趋于统一与新颖。50年代他在青岛举办训练班时,曾根据不同用场,把各种板式的唱腔归纳为四大调:"基本调”、”愉快调”、“悲调”、“紧张调”、“基本调"的来源是福山大鼓;”愉快调”则是借鉴了栖霞大鼓等音调的特点编制的;“悲调”是根据蓬莱大鼓的大悲调,又揉进了胶东“寡妇上坟”哭丈夫的声调形成的;"紧张调”是吸收和借鉴了莱阳大鼓、京韵大鼓的音调揉合而成的,把京剧“扑灯蛾”改成了半说半唱的数板。
父亲的表演非常重视眼神和手势的运用,记得父亲生前教我表演时曾说过:一个演员要想抓住观众,必须要用好眼神,眼里一定要有神有物,神是神气,精神头,物是指着什么象什么,和真的一样,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有一次父亲为群众演岀还闹岀一个笑话来。当时妈妈和叔叔也坐在人群中观看。当父亲唱到:“忽听得隆隆一声响,敌人的炸弹往下扔,举目留神往上看,嗡嗡——有一架美国的飞机正在俯冲……“在演飞机俯冲时,眼神、动作和发出的飞机响声相呼应,简直就象飞机真的冲下来一样,台下的观众不约而同的顺着父亲的手势往上看,结果没见飞机的影,大家不由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哗地大笑起来。
父亲的表演内容生动细腻扣人心眩,加上唱腔曲调新颖,所以在胶东一带久负盛名。人们赠予父亲一个亲切的称呼“梁大鼓”,只要人们ー听“梁大鼓”来了,太阳没落就坐满了打麦场。
在抗日战争年代,父亲背着小鼓,部队走到哪里,他就边写边演宣传到哪里,不管部队营房、操场,还是农家草舍、田间地头、桥头路旁,都是他宣传的阵地,演出的舞台。战士、农民、妇女、儿童都是他献艺的对象。他的足迹走遍了胶东大地,他的曲韵撞击着抗日群众的心扉,有多少青年农民听了父亲的抗日宣传,激发了爱国热枕,毅然报名参军,还有不少妇女挣脱了封建枷锁,投身革命。一次父亲演出刚结束,有几名部队军官走了过来,恭恭敬敬地向他行了个军礼,笑着说:“梁同志,你不认识我们了?我们几个都是听了你唱的《血洒七里庄》后才决心参加革命,一块儿参军的。”父亲的抗日宣传和演唱艺术,不但对爱国军民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而且在对敌斗争、瓦解敌军方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听叔叔讲:有一天,天已黄昏,父亲在蓬莱山区的安乡曲家村演唱《打大黄家碉堡》,博得了阵阵笑声和掌声。正在这时,附近大道上有近百名鬼子前往山区进行扫荡,当他们听说村里正在演戏,便怀疑附近一定有重兵保卫,没敢进村就开走了,全村百姓免遭一场灾难。还有一次,父亲在机枪班的掩护下,趁黑摸到了蓬莱城外,在敌人碉堡前,唱起了连夜编成的大鼓《坊里伪军反正》,唱词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把妻子儿女的思念,把抗战救国的道理,一字字、一句句送进了敌军的耳朵里,刺在敌人的心窝里,直到曲终鼓停,伪军始终没放一枪,没吭一声。
父亲的演唱艺术深受群众的欢迎和爱戴,每当演出结束,当地的大爷大娘们总是拉着父亲的手久久不肯离开,有的用棉袄包着热乎乎的地瓜、鸡蛋或花生送给父亲吃。
抗战胜利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父亲肩负的宣传任务更大更重了。他随军先后到旅大、烟台、济南、河南、江苏(徐州)、安徽(蚌埠)、惠民、即墨、胶县和青岛等地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父亲长期置身于抗战斗争的第一线,战斗生活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丰富的实践给他提供了创作的条件,这为他后来成为鼓词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无论在抗战处于最艰苦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无论是在战争环境,还是在大生产时期;无论是在抗美援朝前线,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总是不畏艰难,呕心沥血,写出了许多篇战斗性强、思想性高、有很大影响的鼓词”为了配合各个时期的政治需要,急于写出一段有战斗力的鼓词,他经常昼夜不眠,有时来了“灵感”,就趁热打铁,忘记了吃饭喝水,一气呵成。在战争年代他创作鼓词是非常艰苦的,他经常是写着写着,突然敌人发起进攻,他只得停下笔背上小鼓快速转移,敌人一退,马上又写。大腿当桌子,石头当凳子,他就是在这种艰苦的
环境正写出了许多感染力很强的作品。
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有:《儿童英雄李大朋》、《上营战斗》《血洒七里庄》、《打大黄家碉堡》、《欧头孙家战斗》、《十里堡打汽车》、《单臂夺枪路宝祥》、《智女杀敌》、《杨大娘纺线》、《女英雄》等。在解放战争时期为配合淮海战役,他写出了《女担架》、《一等功臣罗瑞丰》、《功臣连》、《消灭黄伯韬》、《民族英雄于宝祥》、《反蚕食》等。在解放初期和抗美援朝时期,为破除迷信和坚定必胜的信念,他写出了《活神仙》和《恐美症》等。父亲这些作品的内容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写照,至今《儿童英雄李大朋》和《活神仙》(现已改名《要帐》)仍为青岛市曲艺团的保留节目。父亲在胶东大鼓各流派形成后,在胶东地区举办了一次艺术演唱会进行交流演出。父亲为大会作了示范表演,胶东的艺人纷纷仿效父亲的唱腔,父亲毫无保留地热情言传身教,直到他们学会为止,有些鼓词艺入至今还在演唱这些曲目。父亲为了给党培养更多的宣传人才,生前曾办过九次训练班,培养了130多名学员,为党的文化宣传事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50年5月25日成立的“青岛市曲艺改进会筹委会",父亲任副主任委员。他在1951年青岛市举办的第一次曲艺比赛中获得了市政府颁发的锦旗,他曾在淮海战役中荣立过三等功。他于1956年被选为青岛市政协委员、常委。
岁月磋跎,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父亲的苦心培育下,从事曲艺事业也20多年了。父亲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创业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的一生。每每想起这些,都给我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陶钝同忘曾指出:"胶东大鼓”现在以梁氏父女为代表,梁前光是有一定水平的"胶东大鼓”演员,他的女儿梁金华在继承父业上也有进步。这是领导对我父亲的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我已人到中年,曲艺的唱活儿也正处在一个改革和创新的交替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下如何使胶东大鼓这朵经父亲心血浇灌的鲜花开得更艳,象一副沉重的担子摆到了我的面前。在缅怀父亲的同时,投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改革和创新,是义不容辞的,我多么希望有更多的艺术家、曲艺家及各部门的领导,能关心和扶植"胶东大鼓”这种曾为抗战胜利和夺取政权做岀过重大贡献的艺术形式,为它能更好地为新时期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提供改革和创新的土壤条件,使它焕发出更加光彩夺目的艺术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