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先祖刘廷琛之晚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岛文史资料第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963
颗粒名称: 忆先祖刘廷琛之晚年
分类号: K877.4
页数: 10
页码: 158-167
摘要: 刘廷琛,字幼云,晚号潜楼老人,江西省九江(旧名德化县)人,生于一八六八年,卒于一九三三年。先祖幼年聪颖过人,发奋读书,稍长为制举之文,下笔千言立就。自十四岁起,连考连捷,于光绪甲午年成进士、中翰林,时年三十岁。历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山西学政,陕西提学使及学部侍郎等职。在任学部侍郎时,担任过光绪(载湉)轮班进讲,分任《贞观政要》一书。所撰讲义,多指论时政,直言敢谏,得到张之洞器重。后来废科举,兴学堂,经张之洞推荐为首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不久,辛亥革命起,宣统退位,先祖即离开北京来青岛隐居。
关键词: 刘廷琛 晚年生活 青岛市

内容

刘廷琛,字幼云,晚号潜楼老人,江西省九江(旧名德化县)人,生于一八六八年,卒于一九三三年。先祖幼年聪颖过人,发奋读书,稍长为制举之文,下笔千言立就。自十四岁起,连考连捷,于光绪甲午年成进士、中翰林,时年三十岁。历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山西学政,陕西提学使及学部侍郎等职。在任学部侍郎时,担任过光绪(载湉)轮班进讲,分任《贞观政要》一书。所撰讲义,多指论时政,直言敢谏,得到张之洞器重。后来废科举,兴学堂,经张之洞推荐为首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不久,辛亥革命起,宣统退位,先祖即离开北京来青岛隐居。
  先祖自幼读孔孟之书,深受封建礼教影响,清廷被推翻,他却没有认清形势,改变态度,仍然时时怀念故主,甚至后来还参加了张勋复辟活动(一九一七年),遭到社会舆论一致声讨和谴责,迅速失败,他这才深自悔悟,闭门思过。此事在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和翦伯赞所著《近代史资料》中,都已有了详细记载。当时几个逝老在青岛的一些情况,近来也有人写入张勋复辟史料中。一、定居青岛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青岛仍由德帝侵占。这时有许多所谓前清遗老,纷纷迁来居住,把青岛当做世外桃源,先祖刘廷琛就是其中之一。他定居在湖南路西首五十三号,房屋是仿照北京四合院式建造的,有前后两所楼房及东西厢房各三间。中间有一大院,前面有一小院,种槐树及花木。住宅前后左右的邻居,多是前清遗老或达官贵人。右邻住的是前清探花商衍瀛。在后街湖北路、宁阳路一带,有前清总督赵尔巽、军机大臣吴郁生和铁路大臣吕海寰等。所以当时的老百姓称宁阳路一带地方为“赃官巷”。当时有人写过一本书,名《桃源梦》,用小说体裁隐名讥讽遗老遗少们的生活,书中所写大都实有其入其事,书中也提到先祖刘廷琛。
  上述遗老们与先祖多属世交,时有往来。当时先曾祖刘云樵亦随来就养,平日徐世谊酬酢外,则以临池自遣,在青岛留下不少遗墨。据劳乃宣跋先曾祖所书诗册,内云曾结十老会于岛上。现在回忆十老姓氏,计有吕海寰、赵尔巽、周馥、劳乃宣、刘云樵、吴郁生等,他们多数是与先祖同官,也有是两代世谊。后来有的回南,有的去京津,大约时间不长就星散了。第一次欧战时,我家曾去青州避乱,以后仍回青岛。
  又见山东王卓泉(名锡极)先生墓志铭内云:“先生系清明经进士,在青岛与王劣、刘廷琛、劳乃宣结社论诗,颇受赞许。”根据这一记载,这几位遗老当时还有诗社雅集,但无诗稿贸存,难知其详。
  二、家庭教育及西席
  先祖对于子弟管教极严,在家里设有家塾,特聘请与先祖为举人同年的张绍价(字范卿)为西席,负责教我五叔刘季实、六叔刘希泌及我兄弟四人。这种家庭延师教读,在当时也不多见,有些旧家慕先祖之名送子弟来附学者,如黄履泰、张自洁、吕乃彭、黄为宪、杜更生、李德华等,现在犬部尚健在。
  张绍价先生道貌岸然,服饰似道士,常静坐闭目养神。一次南海康有为(当时称康圣人)来拜会先祖,从窗外窥见这位西席,想请他上楼相见,但张先生却避而不见,因为张先生正著书批驳康梁。他对康有为首倡的维新变法及所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都斥之为“异端邪说”。其实,先祖对康氏著作也非常反对,但只是口诛而未笔伐。当时这些遗若们恒以卫道者自居,固守封建传统,听不得半点改制或者革命的论说,而先祖与张先生便是其中的典型。张先生精于易经,善卜课,但不常卜。一次先祖请他占一卦,问卜当时形势,其时正值直系军阀吴佩孚煊赫一时,先生卜的卦碰巧是易经复卦上六爻。卦词曰:“迷复,凶,有灾售,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不久,吴佩孚果然被奉军击败,逃往四川。先祖于一九三一年得凤痹之症,卧床不起,又一年半即逝世,张先生很是伤感,过一年多他即辞去教职。后来听说在“七七"事变前两、三年,他全家离开青岛,跟随他的经商的学生迁程陕西郿县居住,始终没有受到日寇蹂蹒。最近《青岛日报》载即墨续修县志,由西安征集到即墨清末举人张绍价所写的日记七十二木,其中在我家教书时期,可能也有所记述。
  三、潜楼藏书兴替
  潜楼之名,盖取易经乾卦初九爻意,潜是比喻人隐居不出,静处不动。先祖以潜楼为晚号,意即不再出仕了。这个藏书楼在我家前楼之上,共两间,内间为老人书室,外面一大间,周围尽是书架,摆满了书籍。窗前有大写字台一张,中间有方桌一张,四把大椅子,供会客之用。书室门头上悬有陈宝琛书写的"潜楼”二字匾额,对面西墙上则挂有翁同和所书“点易堂”三个大字橫幅,均是当时名家手笔。南窗还挂有一张先祖与陈曾寿、胡晴初等人合照的像片。藏书之来源,除家乡原有一部分外,又由北京增购一大部分。
  先祖曾用此楼名,请名画家汪洛年、林琴南画了两张读书图,并请当时不少遗老题咏诗词,如劳乃宣题潜楼阁诗,有句:“潜德人莫窥,高楼倚溟渤,森森百城拥,琳琅富万帙,中有把卷人,书声金石出”。吴郁生题诗有句:“咫尺潜楼上,照席罗璃英,潜公不下楼,坐拥书百城。”其他还有沈曾植、于式枚、陈宝琛等人的题跋,多系誉美之辞。
  楼内藏书极为丰富,当时虽未编目,但经、史、子、集四部基本齐备,加之近代严复、林纾等名家著作,总计藏书不下数万册,惟词曲、小说则绝少收裁。由于不甚考究版本,最好的书只有明版几种,清初版及局、光年间刻本较多。每套书皆夹上一张书签,写上书名及第X函,皆先祖自己所书。凡是善本书,在第一册首页均盖上“德化刘氏珍藏书籍印”(朱文)。或是“曾在潜楼”(白文)印章为志(此二章已失)。凡平日爱读的书如四史、古文诗抄,不少自己用红笔圈点,并写了关于孟子、老子等书的文章及史记、汉书等史论若干篇,用功之勤至老不衰。这些书一直保存到先祖去世后六、七年。
  后来因“七七”事变,家境中落而食指日繁,生活日益艰困;又因有的叔辈经商失败,亏累甚巨,几至无法维持。先父时在北京,不得已乃将藏书全部运京转让。另外还有两箱珍存字画,其中最为可惜的是唐人写经多卷,及万廉山山水画十六幅,也一并运去变卖了。其后因家用之急,又将湖南路住房出脱,父叔辈也因此分产析居了。潜楼易主,先父下世,从此吾家入景全非,只余先辈余墨。“潜楼读书图”及画幅上许多各流诗家题咏,虽墨迹犹存,也只能当做文物古董来鉴赏了。
  四、晚年写字生涯
  先祖晚年,因侪辈先后云散,感到生活非常寂寞。闲时偶尔也看看电影,但不看戏,每天大部分时间皆以临池自遣。有一年陈曾寿舟过青岛,行后寄诗云:
  浩浩东海滨 清晖霭一庐
  主人手种树 参天仰扶疏
  当街芍药花 娟娟媚春馀
  有楼书插架 十万琳瑯如
  注人朝盥罢 竟日何为娱
  置书即作字 辍笔还读书
  龟勉之不暇 岁月忘居诸
  此即先祖晚境生活写照,以下分三部分来忆述:
  (一)两代草书
  先祖的草书,虽得力于二王及孙过庭书谱,但也受到先曾祖刘云樵的草书技法的影响。先曾祖自幼即工草书,临写书谱至千遍以上,而用笔之转折呼应,结构之揖让向背,与孙氏之书无不宛合。其最为难能者,背临书谱,绝无错漏。尝见其写书谱十二幅屏,三、四千字一气呵成,并在后跋云:“吴郡此书,余背面临,先后二十八年,计八百余通,执使转用之法,起伏顿挫之妙,颇能窥其门径,或谓已入其室,则不敢自信”。他曾用孙过庭草书笔法,手写晋唐名家诗集积三十余厚册,首尾无一懈笔。古人墨迹之留传于后世而卷帙如是之多者,殊为罕见。名书法家曾熙评其草书曰:“今观云樵先生手写陶诗册子。奋迅而复雍和,检约而能博舒,盖孙氏之功臣,而右军之良嗣也。”
  据老人说,先曾祖临写书谱之时,最好的帖为石印太清楼帖及安氏刻本,真迹珂珍版则尚未问世,先曾祖未及见到。然而今天看他所临写书谱的手迹,笔笔中锋,字字出神,对照后来出版的墨迹,形态结构无不毕肖,可见功力到家,自得古人之神髓。
  先祖晚年,书谱精印本方始出版,故他临写的书谱,又在上一代草书传统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有所变化。其不同处,一则完全使用中锋,一则稍稍使用侧锋。书谱中有三个字连笔者,亦运用自如,毫无牵强之迹。今观先祖所临书谱大字屏幅,感到特别流畅妍媚,已达到纯熟阶段。先祖尝自谦曰:“先君临书谱数十年,为世所贵,廷琛不克继承,泫然增媿。”然而两相对照来看,其功力亦不在先曾祖之下。
  (二)书法理论及其实践
  除上述先祖草书继承了传统艺术外,其他行楷行草各体亦无不善书,但致力最深,成就最卓著者则为李北海书,临写岳麓寺碑、云麾等碑均不止百遍。所写对联及榜书亦多用北海笔法,皆极苍劲圆润,纵横疏宕,达到入书俱老境界。
  论书法要旨曰:“书虽小道,涉览不可不博,而功力则不可不专。昔人谓得名帖数行,学之便可名世。宜于古大家性之所近者,专心学之数年,必求其神形毕肖,然后再粘诸家,以博其趣"其能卓然成家与否,则视其天贵如何。”
  又论笔法及北海书曰:“书法以中锋平正而有超远雄迈之势为上乘,此境惟钟、王、欧、虞诸公有之。北海稍取侧锋有矜才使气之意,然其才思纵横,变境亦多,固是唐一大宗。端州十室李秀为最佳,东林、灵岩亦妙,惜无佳拓,岳麓寺碑则兼甫北之长,意气豪迈,仍复含毫邈然。
  他对清代书家颇称赞刘石庵,谓其晚学钟傅及北碑,故气息入古。又推许翁谭溪,谓其小楷极精。并谓自宋以后学欧传世者惟谭溪一家。对近代善书者则倾服同辈沈增植,谓沈书兼章草而绕古趣,学安吴而有出蓝之妙,但不喜欢康有为的字,也不赞成别人效其书体。
  先祖到了晚年,同住在岛上的遗老王垿、吴郁生已不常往来,所来往的老辈中仅有黄石老(名曾源,庚辰翰林)。晚辈常往来的就是黄石老之子黄公渚先生昆仲。先祖鬻上海部分书多由公渚先生经手。公渚先生有诗句曰:“风义师友间,潜楼与郎庐”(指陈诒重)。他所著《躬庵文稿》,先祖也有跋辞。邹心一常持所作画稿来就教于先祖。其他常来作客的有黄孝胥、徐礼达、方晓峰等人。他们都在商界,但擅长书法,而黄孝胥又善古琴,有时携琴而来为奏《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曲,老人听后心神怡悦,辄乐于挥毫,所以先祖为黄写的字多而且精,黄则视同墨宝,装裱成册,什袭珍藏。徐礼达常来请教书法,谦称弟子,先祖为其书室题“静宜屡”(庚同楼)匾额。徐还珍藏先祖不少手扎,不轻示人。徐先生之草书常常使用侧锋,字颇秀丽,模拟先祖草书形神,卓然有所成就。门生中还有前清举人陈蜚声,书法功深,在山东潍县一带较为出名。
  先祖在青岛写的匾额不少,如“厚德西里”、“礼贤中学”、“谦益当”等,以后海沿所题“海天如一”四字匾最为人称道。刘少文秋溪诗稿有句日:“已闻有匾皆书垿,江右还看刘幼云”。
  有一年,京剧名演员程砚秋来青岛演戏,所住旅社的窗户正对“海天如一”的匾额,他非常欣赏这四个字的艺术,时时在窗口观看,久久不肯离去,一时传为佳话。
  (三)碑帖集联
  先祖当年写的对联以五言居多,为了写字便利,避免临时翻阅找字,遂将自己常写的几种碑帖,如《岳麓寺碑》《叶有道碑》《书谱》《张迁碑》等碑帖上的字集成对联。当时我家几乎老少都参与这一工作。先父能诗,他和黄公渚,公孟姑丈都协助撰拟一部分联句。集成之后,由四叔父率领五叔兄妹及吾兄妹等人,将碑帖上的字,用薄纸双钩下来,再用墨填满外部,露出黑底白字,维妙维肖,宛如拓印精本的字帖。在成集过程中,由于碑帖字数限制,有时不易构思成句,但经老一辈诗人匠心独运,不但未受此限,有的还将古诗中的成句集成巧对,韵味无穷,加之钩填之妙,堪称双绝。完成之后,竟多至二千余联,装钉成五厚册。先祖当时非常高兴,亲自题签曰集联第X种,并写上父叔及我等名字,现在虽略有散失,但保存下来两、三种仍完好无损,亦极可宝贵。先父亦善书小楷(写经体),四叔、五叔均工书法及第刻,吾兄弟亦略知书,皆家学薰习由来也。
  先祖在青岛虽未留有诗稿,但平生致力于诗,功力极深,自古诗十九首,以迄汉魏六朝唐宋诸大家诗,皆尝究心探讨,而于陶渊明、杜工部两家之诗,诵之尤熟。到了晚年,他以为作诗徒弊精力,无益身心,遂不复作。
  近年无意中检得先祖手书《集陶》一册(稍破损),陶渊明诗集不过二卷,而先祖所集联句竟达数百之多。兹录 —、二如下:
  秋菊有佳色,夏云多奇峰。
  清风脱然至,重华为之来。
  朝霞开宿雾,秋月扬清辉。
  类此工稳对句,不胜枚举。故升吉甫在册后跋云:“寄托遥深,宛如己出,活泼泼地集句殊观也。”先祖复善拟长联,但也大部散失。玆录数则如下:
  题齐燕会馆
  齐鲁为礼义文物所宗谁使海邦同被化,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我来田岛问英雄。题家乡烟水亭
  故乡如此湖山,何羡杭颍名堤,秦淮画舫,
  举目不殊风景,堪忆蓬壶日月,太液烟波。
  烟云诡幻无端,祗有溯游鸥自在。
  山水周遭依旧,几回清浅鹤归来。
  
  题庐山三叠泉
  问在山如此清泉,何事奔腾如渴骥,
  为诸瀑别开生面,从知盘屈有神龙。
  同学黄履泰去年来青见面,曾为我背诵先祖两首诗,题目是:
  《为陈明侯题彭刚直画梅》:
  (一)
  铁骨钢肠是本真,郤从绚烂见精神,
  英雄岂直多情种,要使山河转丽春。
  (二)
  疆域初平治运开,又逢甲子放春回,
  天心参问梅消息,莫让彭郎独擅才。
  此诗也搜罗仅有之作,故补录之。
  至于文章方面,先祖著有《贞观政要讲义》二卷及《奏议》二卷,在卷首皆有陈三立题跋。以上两种著作均未刊,推测现在北京档案馆的有关奏折栏目中,可能尚有存录。又著有《潜搂文稿》四卷,亦未刊,在这些残缺草稿中,涉及当时时政及复古议论颇多。历史在不断前进,先祖的遗著,无疑是瑕多瑜少,不过遗稿仍可为修史提供参考资料。已刊之著作,有《增订经济举要》(原为龙翰臣所著又为之增订)
  惟本人学识浅陋,知之甚少,而资料又不全,仅就记忆所及,略述梗概如上,其中恐多有错漏,不当之处,尚乞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知识出处

青岛文史资料第七辑

《青岛文史资料第七辑》

青岛市,山东省辖地级市,别称岛城、胶澳,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  、特大城市,  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 。青岛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山东半岛东南、东濒黄海,属温带季风气候;是山东省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海上体育运动基地;地处中日韩自贸区的前沿地带;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青岛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发祥地。 因树木繁多,四季常青而得名。 1891年清政府驻兵建制胶澳,1897年,德国租借建设港口和铁路,遂因“一港一路”而兴 ,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称青岛市。  青岛是中国帆船之都, 世界啤酒之城、联合国“电影之都”  、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中国品牌之都。

阅读

相关人物

刘诗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刘廷琛
相关人物
张之洞
相关人物
商衍瀛
相关人物
赵尔巽
相关人物
吴郁生
相关人物
吕海寰
相关人物
黄履泰
相关人物
张自洁
相关人物
吕乃彭
相关人物
黄为宪
相关人物
杜更生
相关人物
李德华
相关人物
黄石老
相关人物
黄昆仲
相关人物
邹心一
相关人物
黄孝胥
相关人物
徐礼达
相关人物
陈蜚声
相关人物
青岛市
相关地名
题齐燕会馆
相关作品
题家乡烟水亭
相关作品
题庐山三叠泉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