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南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863
颗粒名称: 琅琊台
分类号: K917
页数: 6
页码: 60-65
摘要: 琅琊台,乃我国名胜古迹。位于胶南县境内,在夏河城东南五公里处,三面濒临黄海,海拔一百八十三点四公尺。台昂首翅尾,呈“船”状起于众山之上。春秋时代,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琅琊台以“秦之胜地”而驰名中外。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巩固统一,五次巡视各郡县,刻石纪功,歌颂帝业。传至现在的秦代小篆,原石拓本皆为残本,且仅有两种,即泰山刻石和琅琊刻石,余者皆属复刻。对于琅琊台的保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管理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为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青岛市人民政府285号文件已正式公布琅琊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名胜古迹 琅琊台

内容

琅琊台,乃我国名胜古迹。位于胶南县境内,在夏河城东南五公里处,三面濒临黄海,海拔一百八十三点四公尺。台昂首翅尾,呈“船”状起于众山之上。《山海经》云:“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日琅琊台。”
  春秋时代,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为向北扩张,称霸中原,迁都琅琊,初建琅琊台。台顶有望越楼,越王筑以望会稽(越原国都,今浙江绍兴)。《括地志》云:“密州诸城东南百七十里有琅琊台,越王勾践观台也。台西北十里有琅琊故城(今夏河城)。”《吴越春秋》云:“越王勾践二十五年,徙都琅琊,遂号令秦、晋、齐、楚,以尊辅周室,歃血盟。”即勾践起台处。
  琅琊台以“秦之胜地”而驰名中外。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巩固统一,五次巡视各郡县,刻石纪功,歌颂帝业。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南登琅琊,赏见琅琊台风景秀丽,海天一色,山光岚影,气势壮观,乐而忘归,逗留三月,下诏书兴师动众, 迁来居民三万户,重新修筑琅琊台。台質建“望日亭”,以观海望日,并镌有《琅那石刻》,系左丞相李斯亲笔小篆。其碑文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复十二岁,作琅琊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琅琊石刻》的后半部,镌记秦二世诏书部份,后人惯称《琅琊刻石》(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琅琊刻石》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传至现在的秦代小篆,原石拓本皆为残本,且仅有两种,即泰山刻石和琅琊刻石,余者皆属复刻。而琅琊刻石存字独多,笔划接近石鼓文,且字形较泰山刻石更为完美,在小篆字形中地位最高,又为我国现存最古刻石之一,可作书体,是重要的历史文物,被世人所推崇珍惜。
  据《史记》载,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在巡游胶东半岛回归途中,二次登琅琊台。公元前209年(秦始皇三十八年)春,秦始皇巡视丹阳、钱塘、浙江、会稽等郡县后,从江乘县登船渡海北上至琅琊,三临琅琊台:一是再次修筑琅琊台观海望日;二是巡视疆域;三是遐想修炼成仙。为此,除亲身斋戒祈祷外,又登上琅琊台,命其侍从在台下斋堂岛斋戒数曰,其侍官在台西的沐官岛斋沐数日;四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出海东渡取长生不老药。(徐福出海的确切地点,史学界众说不一,尚待考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诗讥讽这一徒劳妄举。其诗曰:“海漫漫,直下无底傍无边,云涛浪烟最深处,人传中有三仙山,山中多生不死药,服之羽化为天仙,秦皇汉武信此语,方士年年采药去。……海漫漫,风浩浩,眼穿不见蓬莱岛。不见蓬莱不敢归,童男童女舟中老,徐福文成多诳诞,上元太乙虚祈祷。”李商隐亦有诗云:“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秦之后,琅琊台便声著史籍驰名中外,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历代帝王、官吏、文人、学者多登游琅琊台,做过考查,留下许多珍贵史料。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巡狩至琅琊常登台。大诗人白居易、苏东坡等人也曾游琅琊台,明万历二十六年,诸城知县颜悦道重修琅琊台,建海神庙两处,又建礼日亭于台上,立《琅琊刻石》大碑一座,将《琅琊刻石》残存之后半部切下镶嵌碑上,立于台顶海神庙院中。据《诸城志•金石考》记载,清顺治年间,诸城知县程涝于石南面磨迸裂痕刻“长天一色”四个大字,署名而隐其姓。后人登游琅琊台,陆续立龙头碑七十二座。
  《水经注》云:“台孤立特显于众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滨巨海,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0台下路有三,阔三四丈,皆人力为之。今仍呼御路,盖瓦级砖,随在多有。”琅琊台顶的古建筑原貌已被破坏,今登台顶,虽已看不到琅琊台的原貌,但筑台遗迹尚可辨认,土层断面筑土清楚,每六公分夯实一次,内有不少石头砖瓦,台顶古建筑遗迹很多,秦砖汉瓦遍地可见,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砖瓦碎片。胶南县博物馆内,陈列着各种纹饰的秦砖汉瓦,其中有完整的“千秋万岁”汉代瓦当。一九八0年,我县收集到当地群众长期保存下来的《琅琊台图》、《琅琊刻石》拓片和碑拓片。一九八二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又在台顶发现残石刀,系原始生产工具,十分难得。文物考查工作者考虑到琅琊台周围有龙山文化遗址和商代文化遗址,推测新石器时代或商周时期可能有人登过琅琊山,残石刀是古人登山砍树的物证,在琅那台前还发现有陶质双管地下管道,西南、东北走向,直通台顶,经鉴定是战国时期的陶管,看来是秦代筑台时设计的下水道。这为研究秦代筑台工程、建筑科学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琅琊台这处名胜不仅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而且还为当地群众留传下不少历史典故和奇异佳话。《诸城志•山川考》云:“琅琊台观海则独居其胜,以宵分之后观日于海底,见日弦转,心目苍黄……” “蓬莱阁下有海市,琅琊台下亦有之。将市必东南风微起,见有人骑马自城门出周城,数匝所灭,城上有旗风吹之西北向,忽飞鸟落旗杆上,与真无异”。这些佳话,足以说明琅琊台胜景宜人,留芳于世。难怪古今中外,不少人流连往返,乐之忘归。
  对于琅琊台的保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管理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为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青岛市人民政府(1982)285号文件已正式公布琅琊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胶南文史资料第一辑

《胶南文史资料第一辑》

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是周恩来总理生前倡导的。它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政协的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搞好文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和出版工作,对于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服务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景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琅琊台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