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岛报》与小谷节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北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822
颗粒名称: 《大青岛报》与小谷节夫
分类号: G215
页数: 6
页码: 169-174
摘要: 《大青岛报》是辛亥革命后日人小谷节夫在青岛开办的中文日报,断断续续发行了近三十年。在旧社会的青岛来说,是发行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现就记忆所及,将《大青岛报》和社长小谷节夫的一些情况扼要记述如下:。最初是四开一张,而且是中日文并列。报社被封闭,全体工作人员被捕。不久,日本军政机关及侨民全部撤退回国。何东良被小谷节夫送往日本深造,又换了李种蔚(李萼)。认为市署下达这个文件是不公正的。市民对此已司空见惯。在青岛沦陷期间,日本军政人员及侨民趾高气扬,对中国人横眉竖目,疾言厉色。
关键词: 报纸 大青岛报

内容

《大青岛报》是辛亥革命后日人小谷节夫在青岛开办的中文日报,断断续续发行了近三十年。在旧社会的青岛来说,是发行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现就记忆所及,将《大青岛报》和社长小谷节夫的一些情况扼要记述如下:
  辛亥革命后在青岛发刊的《大青岛报》,原名《青岛日报》,是日入鬼头玉汝和小谷节夫开办的。最初是四开一张,而且是中日文并列。也就是在一个版面上上面是日文,下面是中文。到了一九一五年,分为两报:日文部份由鬼头玉汝负责,定名《青岛新报》;中文部份由小谷节夫负责,定名《大青岛报》,社址在中山路南首今侨汇商店附近。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人取代德国统治了青岛,《大青岛报》和小谷节夫更有了用武之地。他利用市民痛恨军阀横征暴敛的心理,在报纸上攻击军阀割据,祸国殃民。称农民被迫起来暴动是“官逼民反”,说“官即是匪,官和匪的区别只是有权、无权。他们都是残民以逞的。”这些话在当时中国人办的报纸中是不敢讲的。因为这是小谷节夫的报纸,军阀奈何他不得。如《公民报》主管胡信之,因为支持工人运动,不断发表反帝反封建的文章而被军阀张宗昌枪杀。报社被封闭,全体工作人员被捕。而《大青岛报》就是因为小谷节夫的关系,使军阀们不敢轻易下手。后来,总编酆洗元离开了《大青岛报》,自己在安徽路、平原路口开办了《工商新报》。《大青岛报》的总编辑先后由张海鳌、王效古等担任。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以后的八月十四日,青岛发生了“德县路事件”(一个日本兵在德县路天主堂附近开枪自杀,日方诬称是中国抗日分子打死的),青岛局势一天比一天紧张。不久,日本军政机关及侨民全部撤退回国。青岛市长沈鸿烈也惶惶不可终日,于是炸毁了日本几个纱厂后撤退了,这是当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的事。一九三八年一月十日,日本海军由山东头登陆,没放一枪一弹就侵占了青岛。不久,小谷节夫也由日本返青。在市北区武定路(现武定路小学校址)复刊了中文《大青岛报》和日文《青岛新报》。
  这时的《大青岛报》,已完全在日本军部的控制之下,已不能像过去那样言所欲言了。除偶而对贪官污吏奸商市侩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有所抨击外,整个内容全为日本军部的“建设东亚新秩序”服务,满篇尽是“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口号了。这时小谷节夫虽然还是社长,但他已成为日本在青岛的高级政客,对报社的事务不像以前那样关心了。编辑部的负责人最初是姬铁梅,姬病故后换了何东良。何东良被小谷节夫送往日本深造,又换了李种蔚(李萼)。
  《青岛新民报》是一九三八年初开始发行的,最初社址在兰山路(战前的兰山路小学)是伪市署领导下的报纸,这时市长是赵琪。伪市署下了一个文件,通知全市工商团体必须订阅《新民报》,发布政令声明,必须在《新民报》上刊载为准,并没有提到《大青岛报》。这使小谷节夫很不满意,就亲自写了一篇《社论》加以指责。认为市署下达这个文件是不公正的。《大青岛报》发刊的比《新民报》早日为什么受到歧视。同时并涉及了他和赵琪过去的一些交往情况,措词严峻。也不知是谁把这个消息透露给赵琪了。就在已经排好版的当天下午,赵琪坐着汽车匆匆来到武定路《大青岛报》社址,找到小谷节夫,拉着小谷节夫就走了。时间不长,小谷节夫给编辑部打电话,把这篇即将付印的《社论》抽了下来。
  后来,由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失利,人力物力都感到缺乏,报纸也不例外,在生产和运输上都成了问题。为了节约纸张,于一九四二年将《大青岛报》和《新民报》合并,改名《青岛大新民报》。《新民报》原来的社长是尾池义雄,合并以后由小谷节夫伍社长。同时合并的还有日文 《青岛新报》和《山东每日新闻》,改名为《兴亚新报》,社址在上海路六号。
  《大青岛报》和《新民报》原来各出两大张,由于纸张紧张,各改为一大张,合并后不久又由一大张改为半大张,到了日本投降前一个阶段,又缩为半大张的二分之一。字体也改为扁体六号。每况愈下,已不像张报纸了。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日本军警对中文报纸监视甚严,每晚开印之前的“大样”,必须送日本领事馆警察署和陆军内田部队(后为桐部队)检査,必须经过这两个单位的签字之后才能开印。只要他们认为不妥当的新闻和语句,便通知去掉。因为铅版已经打好,没有时间更换内容了,于是印刷车间工人就将需要去掉的部分铲去,铲去的部份就是没有字的空白,职工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名字叫“开天窗”。市民对此已司空见惯。皆认为凡是“开天窗”的地方,都是对日本不利的地方。有的好事者还打电话询问报社:“'开天窗'的内容是什么?”
  《大新民报》于抗战胜利后停刊,由国民党市政府接收,在原址(中山路六号)发刊《青岛公报》。
  小谷节夫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是日本冈山县人。冈山县离大阪很近,过去是一个以编制卧席(日人叫“榻榻米”)出名的县。他髙中毕业后不愿在家从事这种职业,辗转来到中国,在上海考入日入办的同文书院。毕业后,先后到过北京、天津、济南。后又来到青岛,开办《大青岛报》,自任社长。
  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能写通顺的文言文和白话文。他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很爱好,对中国的历史也喜欢研究。就这样,他在日本被认为是一个“支那通”,是侵略中国能派上用场的人物。后来又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参加了“大政翼赞会”(日本政府的咨询机构),成了日本政坛上的风云人物。
  小谷节夫和铃木格三郎关系非常密切。铃木是青岛铃木丝厂的厂长。他披着工商业者的外衣,实际上却是日本政坛上的活动家,与日本内阁的高级人物保持着接触。据传小谷节夫所以能当上众议院议员,参加大政翼赞会,铃木格三郎曾起过决定性的作用。
  在二十年代初期,他带着《大青岛报》记者陈介夫去日本观光,并带陈去会见当时的日本外相(首相犬养毅的女婿),再三说明中日两国应该和平共处,不应诉诸战争。外相对他的话很赞同。但当时的日本政府是少壮派军人当家的,一味迷信只有用武力才能征服中国,他们不愿听“和平”这两个字。小谷节夫曾向众议院议长提出和平主张,要日本放弃使用武力的国策。当议长在议会公开提出来时,遭到日本陆相、海相的交口指摘,使议长被迫辞职。
  他在中国期间的活动和言行,深不可测。他曾当过吴佩孚的顾问,月支车马费四百元,后来又当张宗昌的顾问,月支车马费六百元,他到底和吴、张都搞了些什么,外人不得而知。他只说吴佩孚是军阀中的佼佼者,单就“不住租界、不纳妾”来说,不但是军阀,就连国民党的高级官员也是做不到的。
  他经常对报社职工说,他是“日本骨头中国肉”。一天到晚笑嘻嘻的,没有日本军人那种飞扬拔扈以战胜国自居的姿态"他到上海去,从租界里买回一大捆抗日的《新闻报》、《申报》等。带回编辑部给中国职工看,他说:“里面大骂日本帝国主义。你们只准看,不准对外讲,日本宪兵队是不允许中国人看这种抗日报纸的。”
  《大新民报》的一位编辑何东林,因抗日嫌疑被日本宪兵队逮捕了。小谷节夫和日人主干(总编辑)乔川浚共同努力设法保释出来,何东林很感激他的救命之恩,把家藏的一部《二十四史》送给他,他高兴万分,认为这是了不起的最高贵的礼品。
  在青岛沦陷期间,日本军政人员及侨民趾高气扬,对中国人横眉竖目,疾言厉色。小谷节夫认为这是不应该的。要中日真的友好,必须首先由日本人做起,对中国人和蔼亲切。于是他以众议院议员,大政翼赞会成员的身份发起了一个“和蔼亲切运动”,在报上大肆宣传,要日本人在和中国人交往时必须和蔼亲切。日本军宪对此很不以为然,但因为他有政治身份,也只好听之任之。
  一九三八年发住了“五卅惨案”,日本侵略者以“保护侨民”为借口,派兵攻占了济南,去济南焚杀掳掠,无恶不作。这时,小谷节夫从军部拿来一张照片,是中国人打着日本国旗欢迎日军进济南的。很明显,这是日军用刺刀逼着中国人干的。小谷节夫要把这张照片制版登在《大青岛报》上。陈介夫、郭应敏表示反对。对小谷节夫说:“中文报是给中国人看的,中国人不相信这是事实,登这样的照片没有意义。”就这样,陈介夫、郭应敏先后离开了《大青岛报》。
  小谷节夫去上海吋,受到汪伪市长陈公博的隆重接待“这时陈介夫在上海开办民康药厂,小谷节夫坐着陈公博的汽车去看他。对中日两国继续打下去,弄得两国民穷财尽表示忧虑。他说汪精卫的“和平反共建国”也得不到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起不了什么大作用,只有日本把军队从中国撤出去,中日两国才能化干戈为玉帛,才能真的共存共荣。
  他经常穿西装或长袍马褂。甚至认为小谷节夫不像中国名字,于是对中国职工说:“把小字去了就叫谷节夫吧,中国有姓谷的,没有姓小的。往后就叫我 '谷先生’。”他把独生子送到北京天学深造,因用功过度青年夭亡。他用中文写了《挽联》来追念他。
  1988.9.25

知识出处

市北文史资料第一辑

《市北文史资料第一辑》

《市北区文史资料》第一辑在有关单位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现在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我区文史工作的一点成果。今后将陆续编印,不定期出版。在这里,谨向支持帮助我们工作的单位和局志表示衷心的谢意。 文史资料工作是周恩来同志亲自倡导的,是人民政协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搞好文史资料的征集和编纂工作,既可以多方面记载史实,供人了解过去,又可以史为鉴,惠及当今,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史料,对两个文明建设有所促进。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介夫
责任者
王子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胡信之
相关人物
张海鳌
相关人物
王效古
相关人物
小谷节夫
相关人物
铃木格三郎
相关人物
何东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