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少年时期在海参崴的演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北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818
颗粒名称: 梅兰芳少年时期在海参崴的演出
分类号: K825.2
页数: 6
页码: 148-153
摘要: 公元1860年,沙皇俄国强迫满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掠夺了我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它比山东、江苏、浙江三省的总面积还要大五万平方公里。其中的主要城市海参崴、伯力、双城子,向来是我国人民生息聚居之地,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关内的入民。他们大都是因天灾人祸,香乡离井,来此谋生的。在服装行业中,做洋服的多为南方人,做便服的多为山东人。
关键词: 人物传记 梅兰芳

内容

公元1860年,沙皇俄国强迫满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掠夺了我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它比山东、江苏、浙江三省的总面积还要大五万平方公里。其中的主要城市海参崴、伯力、双城子,向来是我国人民生息聚居之地,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关内的入民。他们大都是因天灾人祸,香乡离井,来此谋生的。笔者就是七岁那年,因为即墨遭受灾荒,跟着父亲跋涉几千公里到这一代谋生的。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容易养家糊口。当时这里没有什么工业,农牧艮大多数是山东入。也有来此经商的,其中有些很岀名的富商大贾。如果以地域和职业区分,在市郊种菜种粮和在市区从事体力劳动者,以即墨、胶县、诸城、日照等籍为多。在服装行业中,做洋服的多为南方人,做便服的多为山东人。从事商业的则多为烟台、掖县、蓬莱、黄县等地,文登、招远、平度次之。在商号中还有些很出名的大户,如掖县人经营的广沅盛,(经理张文汉)从哈尔滨分过来的双合盛,(经理张凤亭)和义泰号(经理焦文)在海参崴这一带号称三大家,足见其影响之大。他们的经营范围,上至绫罗绸缎,下至虾米面碱,无所不包,几乎掌握整个海参崴的经济命脉。另外有一家大包工的名叫王义令,也是掖县入,势力、资金更为雄厚,在这一带的土木建筑都由他承包。因有钱有势,自己建造了一幢很华丽的公馆房,自家的花园面积不少于青岛的中山公园。园内还建有很象样的戏院一座,这座戏院后来被沙皇驻军弄去,改为影剧两用院。梅兰芳就是在这里演出的。
  沙皇虽然在1860年就占据了我国的这一大片土地,但因它的兵力有限,只派少数部队进驻了海参崴、伯力、双城子等少数城市,中国人的出入和居住还很随便。不用办护照,也不要通行证,但俄国移民则逐渐增多。即便到了1920年左右,在上述的几座城市中,中国居民仍占五分之三以上。因为是中国人掌握它的经济命脉,居民大部分又是中国人,所以直至三、四十年代,居民仍然因袭中华民族古老的生活习性。例如,仲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包粽子,上元节吃元宵闹花灯等等。特别是春节期间,大小商店都放假半月,高跷、秧歌、龙灯等传统耍会,比内地还要热闹。俄国居民应用的生活物品,平时很讲究现用现买,唯独在春节期间不得不予先储备半月用量。因为他们熟知中国入过春节的习惯,如果不备足半月用量,将给他们的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嗣后,虽然逐渐有了俄国人经营的餐馆,酒吧、咖啡馆、花店等,其经济比重仍然是很小的。
  当时的治安情况也很特殊,正因为沙俄兵力有限,实际上只能驻守几个主要城市,不但边远地区,即便是郊区,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这里和当时的东三省的情况一样,因为地广人稀,森林茂密,由于长期的封建压迫和贵族统治,造成大批靠暴力谋生的“绿林英雄”。
  沙皇军队占领远东区的头几年,曾试图剿歼,结果小股出动有去无回,大股出动则徒劳无功。因为“土匪"凭借地理优势和灵活战术,使俄军屡遭惨败,因此不敢轻易离开城市。
  当时的交通条件也很落后,沙皇占领我国这块大片土地之后,西伯利亚铁路虽然延伸至海参崴,后来又有通向哈尔滨的滨绥铁路,但火车头都是烧木柴,所以速度很慢,设备也很简陋,还时常发生劫车事故。在市区还没有汽车,只靠马车拉货、载人。贵族和富人,则有特制的高级马车,和我们从故事影片中所见到的情况一模一样。当时当地的有关外缘情况大致如此。
  大概在1920年前后,笔者刚过十岁,在一家俄国店铺当仆役。当时梅兰芳已经毕业于北京“富连成京剧社”,当时他只有十五六岁。据说他不是富连成社的科班学员,而是“带艺入科”的。当时该社有两种教学制度,一种叫科班,即招收一部分幼令儿童,从启蒙入手教戏,这种班的学令较长;另一种是有相当的京剧基础,而是入科深造的,这种班的学令较短,梅兰芳就属于这种类型。
  梅兰芳毕业之后,在北京等地已经演过几场了,并有了些声誉。海参崴的几家大商号,主要是为了借机牟利,也是为饱中国居民的眼福。这里虽然有戏院,但平时只是演些地方小戏和无声电影,尽管一年演不了几场,但观众仍然不多。正好梅兰芳组班不久,虽然有了些声誉,身价还不是很高,所以应邀到海参崴公演,订立了一个月的合同。第一天的打炮戏是“天女散花”。梅兰芳当时虽然很年幼,但已经掌握了许多传统剧目,《天女散花》还不算是他的拿手好戏,只是碍于俄国观众的强烈要求,才不得不连续推演了一个月《天女散花》。不但是场场满座,而且越来越拥挤。商会邀请梅剧团到此演出的目的,是服务于中国观众的。结果中国人却很难买到戏票,几乎成了俄国人的专场。头几天是男女老幼都有,后来成了清一色的俄国妇女了。笔者当时虽在童年,却是从开场到末场唯一的中国观众。因为笔者受雇的那位俄国老板娘,她是场场不缺,笔者不但是他的贴身仆役,也充任她的汉语翻译。所以有机会一陪到底,这对中国观众来说是颇为例外的。
  俄国观众,特别是俄国妇女,如此这般地喜爱梅兰芳的演唱艺术以及《天女散花》的故事情节,主要是欣赏他的出众容貌和很象仙女的细腻动作。演唱到十天左右,渐渐有人怀疑梅兰芳是否真正的男扮女装?他们的依据是俄国人没有男扮女装的习惯,事实上俄国男子也不可能扮成女相,岂有比女子还端雅俊秀的男子?剧团为了平息众疑,在演出结束时,除了三番两次戏装谢幕外,再改换便装谢幕,据说这种形式的谢幕是史无前例的。当时梅兰芳的便装是:头戴红顶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脚踏布底毡鞋,通过这一补充暂时平息俄国妇女的猜疑。演到二十天前后,这种怀疑风又起,而且更加荒诞。她们认为梅兰芳的便装谢幕,并不足以说明他真是男子,中国人花样多,很可能是女扮男装来此行骗。因此她们要求梅兰芳脱衣亮相。混帐的俄国当局竞然默许了这种荒谬绝伦的要求。事为我国领事馆得知,(当时的领事姓梁)向俄国当局提出抗这,认为这种污辱人格的行为是绝难允许的!经外交官出面力争之后,这种无理要求才不再坚持了。不过每当演出结束之后,在梅兰芳乘坐的特制马车的前后左右,总是簇拥着几百名俄国妇女,从戏院一直眼到他的住处。很象《西游记》中描写盘丝洞的妖女逗弄唐僧的场而,不过那是吴承恩的虚构,现在是活生生的事实,而且场面更大人数更多。
  每当梅兰芳上装之前,后台即挤满了好奇的俄国妇女。闭幕之后人数更多,简直无法形容她们的好奇之心和爱慕之情。虽然连演了一个月的《天女散花》,她们仍然余兴未尽,诚恳要求续演半月,剧团和中国商会都非常担心时间长了会滋生意外,因而一方面敷衍她们表示可以商量,一方面作撤离准备。待至合同届满,戏剧团则悄然离去。当她们得知梅兰芳已返回哈尔滨之后,群情=然,什么样的议论都有,多数是善意的惜别。少数人啧有烦言,认为梅兰芳并非真正的男扮女装,怕日久露馅,所以不辞而别。甚至有人在俄文小报上口出不逊,理由是梅兰芳不识抬举,答应续演却不辞而别,因而激起这种人的歇斯底里大发作。这可以说是用另一种语言表示的惜别爱慕之情吧。
  梅兰芳在海参崴的公演,原意是让中国居民看的,结果却为俄国人特别是俄国妇女所独占,使中国居民真的成为“望梅止渴”了。不过通过这段喜剧性的轰动,确实给中国人长了志气。当时笔者虽在童年,当耳闻那位俄国老板娘同她们的亲朋好友在茶余酒后,谈论梅兰芳的成功演出时,莫不啧啧称奇,大加赞赏。这一切在笔者幼小的心灵中茯起了无法形容的自豪感。
  梅兰芳载誉回国之后,在海参崴又掀起了一个利用梅兰芳的盛誉来宣传梅兰芳的热潮。善于利用时机的商贾们竟相以梅兰芳为商标以招彳来顾客。不管是绸缎布匹,还是日用百货,很快都改换上梅兰芳的剧照或者便装肖像为商标。奇怪的是本来是冷背货,只要换上梅兰芳的商标,马上就变成畅销品。他的彩色画片更受人们的欢迎。当时的俄国居民和店铺以张贴梅氏画片来标榜时髦。在一个很长时间,海参崴这座本来是我们祖国的锦绣河山,真正成了梅兰芳的世界。
  (王超凡整理)

知识出处

市北文史资料第一辑

《市北文史资料第一辑》

《市北区文史资料》第一辑在有关单位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现在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我区文史工作的一点成果。今后将陆续编印,不定期出版。在这里,谨向支持帮助我们工作的单位和局志表示衷心的谢意。 文史资料工作是周恩来同志亲自倡导的,是人民政协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搞好文史资料的征集和编纂工作,既可以多方面记载史实,供人了解过去,又可以史为鉴,惠及当今,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史料,对两个文明建设有所促进。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兆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文汉
相关人物
张凤亭
相关人物
焦文
相关人物
王义令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