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787
颗粒名称: 鲍鱼
分类号: Q959.215
页数: 5
页码: 212-216
摘要: 鲍鱼,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鲍科,是一种单壳贝类。人们习惯称它为“鲍鱼”,其实它并不是“鱼”。鲍鱼一般栖息在海水比重较高、流速和透明度较大、藻类较多的地方;栖息水层在岩礁较多的潮下带至数十米水深的浅海海底。鲍鱼虽无腿无鳍,还背着重重的壳,但其爬行速度却不慢,每分钟可行50至80厘米。它白天潜伏在石下或岩礁缝等阴暗之处,夜晚出来活动或摄食。其主食为褐藻类,如鼠尾藻、马尾藻、裙带菜、海带等。
关键词: 鲍鱼 单壳贝类

内容

鲍鱼,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鲍科,是一种单壳贝类。人们习惯称它为“鲍鱼”,其实它并不是“鱼”。
  鲍鱼自古就是人们的食品,在黄海、渤海沿岸和岛屿的贝丘遗址中,多数都有鲍鱼壳,这说明食用鲍的历史至少已有四千年了。鲍鱼的肉味奇美,资源量又比较少,采捕也比较困难,因此与海参齐名,自古就是名贵的海味,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得到品尝。例如《汉书•王莽传》记载:“莽军师外破,大臣内畔,左右亡所信…… 莽尤懑不能食,亶饮酒啖鳆鱼。”这里所说的“鳆鱼”就是鲍鱼。鲍鱼的价格历来很高。《南史•褚彦回传》记载:彦回晋升为侯,有人献鳆鱼三十枚,“一枚值数千钱”。现在仍然是高档食品,一枚大鲜鲍约相当于十几斤小麦的价格。鲍鱼只有一片贝壳。通常壳长约为12.5厘米,高3厘米,宽8一9厘米。螺层分三层。壳顶钝,略凸出于贝壳表面,但低于贝壳的最高部分。从第二螺层的中部开始至螺层的边缘,有一排以凸起和小孔组成的旋转螺肋,其末端的4一5个有开口,呈管状,是鲍鱼的呼吸排泄孔道。壳面被这排凸起和小孔分为右部宽大、左部狭长的两部分,生长纹显明,无大的褶襞。壳面呈深绿微带褐色。贝壳内面为银白色,有彩色光泽。壳口卵圆形,与体螺层大小相等。足部肥厚,可以加工成鲍鱼干。
  鲍鱼一般栖息在海水比重较高、流速和透明度较大、藻类较多的地方;栖息水层在岩礁较多的潮下带至数十米水深的浅海海底。一龄至二龄的幼鲍多栖息在低潮线下,水深一米左右的海底岩礁上,成鲍多栖息在水较深的地方。随着季节的变化,鲍鱼还有上下移动的习性,春、秋季移向浅水,夏、冬季移向深水。鲍鱼依靠发达的足在岩礁上爬行和吸附,吸附力很强,一只壳长15厘米的鲍,吸附力可达200公斤。因此在采捕时,必须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它才能把它从岩礁上揭下来。否则,即如《山堂肆考》上所说:“苟知觉,虽斧凿亦不脱也”。
  鲍鱼虽无腿无鳍,还背着重重的壳,但其爬行速度却不慢,每分钟可行50至80厘米。它白天潜伏在石下或岩礁缝等阴暗之处,夜晚出来活动或摄食。其主食为褐藻类,如鼠尾藻、马尾藻、裙带菜、海带等。摄食量随季节不同而不同,在一年中从十二月起摄食量逐渐增加,到次年四至五月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在海洋生物中,有的雌雄同体,如海湾扇贝等,而鲍鱼是雌雄异体。三龄左右达到性成熟;从外表上不易分别雌雄,只是在繁殖季节生殖腺的颜色不同,雌性呈灰绿色,雄性呈乳黄色。产卵期为7一8月,适宜水温在20一25°C之间。受精卵发育极快,约十数个小时形成担轮幼虫,6一10天便成为匍匐状的幼体。在繁殖期中,性成熟的鲍鱼减少或停止摄食,向深水移动,寻找适于“养儿育女”的环境。当环境、水温等适合时,成熟的精液、卵子便从背部壳边缘的一至二个孔排出体外。雄鲍放出的精液在水中呈烟雾状,时断时续,常常使周围的水变成乳黄色,兴奋时其壳上下掀动。卵呈灰绿色,卵粒直径为0.22毫米,肉眼可以看到。卵粒没有粘性,分散沉底,卵粒在海水中和精子相遇而受精,受精卵在海底岩礁上的藻丛中发育。
  鲍鱼不仅仅是人们的美味佳肴,还具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在《本孽纲目》中,不但详载其药方配伍,还记述了采捕中应注意“乘其不备,即易得之,否则,紧粘难脱也”。其壳入药,称“石决明”,含有多种氨基酸,具有潜阳、息风、清热、,明目、通淋等功能。梁代的《名医别录》载:“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轻身。” 历来为治疗青盲内障的良药。近代还用于治疗高血压、坐骨神经痛、外伤出血等疾病。
  鲍鱼的壳还是螺钿的主要原料。所谓“螺钿”,就是用贝壳制成人物、鸟兽、花卉等,镶嵌在红、黑底色的雕镂或漆器、木器上以为装饰。1958年在山西大同一个金国贵族的墓中发现了一件螺钿花卉圆漆盒,就是用五光十色的鲍鱼壳镶嵌而成的。考古工作者勘查元大都时,发现一件用鲍鱼壳镶嵌的广寒宫图象残器,十分精致。近年来一些工艺美术工作者,充分利用贝壳资源,精工制成螺钿工艺品,已驰名中外,无论在美化人们的生活方面,还是在换取外汇支援国家建设方面,螺钿工艺都作出了贡献,当然作为原料的鲍鱼壳,其重要性也就不容忽视了。
  繁殖生长在崂山县沿海的鲍鱼品种为“皱纹盘鲍”,主要分布范围从中韩镇的麦岛头直到王哥庄镇的港东村沿海的潮下帯水域。但由于采捕量逐年增大,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五十年代末期,全县收购量为二吨左右,而目前水产部门几乎一斤也收购不到了。为保护自然资源,增大自然资源量,水产行政部门和科研部门正采取承包护养和人工育苗,投饵笼养等措施。

知识出处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崂山区,山东省青岛市辖区,是青岛市的中心城区,位于山东半岛南部,青岛市区东南部,黄海之滨。东、南濒黄海,西邻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西北邻李沧区,北接青岛市城阳区和即墨区。辖区陆域面积395.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7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03.7千米。本书内容分为古迹寻踪、锦山秀水、岛屿考记、珍品集萃、佛教拾零、碑记辑佚六个栏目,既是第一辑内容深度、广度的补充,又是崂山文史资料征集的继续。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述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崂山县
相关地名
鲍鱼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