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786
颗粒名称: 西施舌
分类号: Q959.215
页数: 4
页码: 208-211
摘要: “西施舌”的双壳贝类在崂山沿海沙质海底,世世代代繁衍生活着,并在鲜美可口的海味中独占鳌头,久负盛誉,其名贵地位,甚至在海参、鲍鱼之上。
关键词: 西施舌 双壳贝类

内容

浩瀚的大海,碧波万顷。在这个神奇的水底世界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水生动、植物。它们互相依存,保持着水生物的生态平衡,构成了一幅奇异壮丽、五彩缤纷的水下图景。海龟、海豹、海豚、海狮等,已为人们所熟悉;鱼、虾、贝、蟹,更常见于餐桌。但是,有一种名为“西施舌”的双壳贝类,可能还为众人所鲜知。它在崂山沿海沙质海底,世世代代繁衍生活着,并在鲜美可口的海味中独占鳌头,久负盛誉,其名贵地位,甚至在海参、鲍鱼之上。
  它之所以获得“西施舌”这样艳丽诱人的名字,是因为传说它是春秋时代著名爱国美女一一浣纱溪边的西施姑娘的舌头变成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传说,可能是由于人们对西施这位美女的同情和怀念;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因为这种稀有贝类的肉足,状如人舌,呈粉红色,食之味道鲜美,脆嫩细腻,使人齿颊留芳,回味无穷。
  考西施舌的历史,可远溯到上古时期,沿海的贝丘遗址中就有它的贝壳。不过在那时,人们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每一种贝进行详细分类,且都给一个名字,统称为“海蛤”。在先秦典籍《夏小正》中载:“九月雀入海为蛤”。《夏小正》是夏代的历书,它认为蛤类是雀类入海所变,当然是不科学的,但在那样早的年代,人们就开始研究蛤类的生态学问,说明蛤类三、四千年前就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重要联系。
  海蛤在古代也是一种名贵的海味,不但沿海之人喜食,在内地的餐桌上也有重要的位置,并当作名贵食品。宋代一些沿海地区还以海蛤作酱,运至京城出售。
  考“西施舌”的生态学,它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蛤蜊科。其贝売略呈三角形,壳软薄,贝顶位于贝壳中央稍靠后方,壳顶前方略凹,后方较为突出,腹缘为圆形,壳表具有黄褐色的发亮外皮,顶部为淡紫色。生长纹络细密而明显。壳的内面为淡紫色,尤其是壳的顶部呈晶莹的红紫色,越发显得可爱。在崂山县主要分布在沙子口湾、王哥庄镇的港东村至会场村沿海的潮下带区及浅海的沙滩中,栖息深度为6一7厘米。全国其他地区的沿海中也有分布。西施舌的个体较大,最大的可重达200克以上;但在崂山沿海,近年来很少发现,一般的体重都在10克左右。因其稀有,也就要加名贵。
  西施舌不仅仅是鲜美的菜肴,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肉、壳均可入药,具有清热,利湿,化痰,滋阴、利水的功能。
  海洋生物中的贝壳、珊瑚、玳瑁,珍珠等历来都是重要的装饰品。因此,人们在食用、药用外,还利用它们的骨、壳来装饰衣物,美化生活。西施舌那淡紫色的外壳更是古代人们编制装饰物的好材料。古代的贝饰有:编贝作为颈饰;穿贝作为头饰;串贝作为臂饰、腰饰或马具饰物。用贝作为饰物美化生活的事,除有文字记载外,在考古发掘中,也有不少这种文物出土。如在安阳后岗的杀殉坑中,第一层第十六号人架的左尺骨上有一串精美的海贝,由45枚贝壳组成,中间缀有一个铜泡,一个铜铃;第二层第二十七号人架盆骨位置,有排列整齐的三串海贝:第一串20枚,第二串10枚,第三串5枚(引自《商周考古》)。这一类串贝显然是挂在臂上或腰间的饰物。
  编贝饰物的作用,一是形悦目,二是声悦耳。《尔雅翼》说:"盖此等饰非特取其容,兼取其声也。”说的是贝壳的鲜艳光泽,使人赏心悦目;串贝受到摇动时互相撞击,发出悦耳的声音。
  贝壳,古代还曾作为货币使用,被当作财富一一“宝贝”这个词,不是至今仍在沿用么?由于西施舌肉鲜壳美,所以是人们的主要猎取对象。在人们的酷捕滥采下,目前资源量越来越少。不过,应当相信,在这海洋养殖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一定会通过人们的精心养殖增加产量,使广大群众有机会得到品尝,一快朵颐。

知识出处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崂山区,山东省青岛市辖区,是青岛市的中心城区,位于山东半岛南部,青岛市区东南部,黄海之滨。东、南濒黄海,西邻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西北邻李沧区,北接青岛市城阳区和即墨区。辖区陆域面积395.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7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03.7千米。本书内容分为古迹寻踪、锦山秀水、岛屿考记、珍品集萃、佛教拾零、碑记辑佚六个栏目,既是第一辑内容深度、广度的补充,又是崂山文史资料征集的继续。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述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崂山县
相关地名
西施舌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