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帛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763
颗粒名称: 财帛沟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3
页码: 48-50
摘要: 在崂山县夏庄镇安乐村西头有条豁沟,因年久雨水冲塌逐年扩大而成。现南北长约三百米,东西宽约二十米,深约五米。每年雨季大水流过后,断崖经常暴露出一些古代墓葬;当地群众有的拣到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玛瑙及古代货币等,便给它起了个名字:“财帛沟”。
关键词: 财帛沟 文化遗址

内容

在崂山县夏庄镇安乐村西头有条豁沟,因年久雨水冲塌逐年扩大而成。现南北长约三百米,东西宽约二十米,深约五米。每年雨季大水流过后,断崖经常暴露出一些古代墓葬;当地群众有的拣到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玛瑙及古代货币等,便给它起了个名字:“财帛沟”。
  财帛沟地处"石门山”西麓。乘坐胶济火车进入城阳站,向东望去,首先会望到起伏的群峰,在群峰中有一处缺口,状如大门,这就是有名的崂山“西天门”,因此那座山峰名为“石门山”。传说“西天门”是神仙进入崂山的唯一大门。石门山下土质肥沃,自古以来人类就在此生息繁衍,留下各个时代文化的遗迹:有商代的遗址“霸王台”、“古城顶”,有目前所知山东半岛最古寺院法海寺,有秦汉墓葬群、隋唐墓葬群等。最闻名的是安乐村西头的“财帛沟”。
  由于财帛沟很早就出土过一些重要古代文物,群众拣到后卖给古董商,因而闻名四方。1897年以后,德、日等侵略者曾先后占领青岛,帝国主义分子闻讯先后派人来此挖墓取宝,盗走不少文物。他们究竟掠夺走多少中华国宝,已无法稽考了。
  建国三十多年来,农民在此取土垫圈,曾多次挖出铜鼎、铜豆、铜戈、铜洗、铜敦、铜车马具件及陶器、石器、玉器、装饰品、货币等文物。1974年8月,生产大队在这里挖防空洞时,在深1.5米处发现一座墓葬,出土一批较为完整的青铜器:有腹饰窃曲纹的铜鼎,带提梁把手的铜壶,腹内饰双鱼纹的铜洗,耳部有纹饰的铜舟。另有一件素面的玛瑙杯。这些墓葬原是木材建造的棺廓,早已腐朽。根据出土器物造型纹式、埋葬的特点进行比较考证,确定为东周时期贵族的墓葬群。另外在此发现一处用于陪葬的车马坑。
  周代盛行土葬,筑墓穴不用砖石结构;墓室模仿生前木材建筑式样,并大量陪葬冥器。因年久木料腐烂,只剩下一些陶件、石件、铜件器物,用活人殉葬者尚未发现。,出土器物,造型古朴优美,工艺精致,纹饰丰富多样,有鱼鸟、几何图案等,反映了周朝劳动人民高度的才华和智慧。这些发现为研究崂山地方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84年崂山县人民政府公布,将财帛沟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崂山区,山东省青岛市辖区,是青岛市的中心城区,位于山东半岛南部,青岛市区东南部,黄海之滨。东、南濒黄海,西邻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西北邻李沧区,北接青岛市城阳区和即墨区。辖区陆域面积395.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7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03.7千米。本书内容分为古迹寻踪、锦山秀水、岛屿考记、珍品集萃、佛教拾零、碑记辑佚六个栏目,既是第一辑内容深度、广度的补充,又是崂山文史资料征集的继续。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崂山县
相关地名
夏庄镇
相关地名
安乐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