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不其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758
颗粒名称: 古不其城
分类号: K878.3
页数: 8
页码: 20-27
摘要: 崂山县境内中部地区,西汉初年,曾设不其县。现城阳以北及其附近的城子村、古庙村、寺西村即为古不其县城的遗址。古不其故地,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换了人间:胶济铁路、济青一级公路贯穿其间,成为青岛市与省内外交通运输的咽喉;在古城的旧址上,已经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工、农、商业一派繁荣景象。
关键词: 古不其城 不其县

内容

崂山县境内中部地区,西汉初年,曾设不其县。现城阳以北及其附近的城子村、古庙村、寺西村即为古不其县城的遗址。
  据《即墨县志》载:“不其城,县南二十七里,故址犹存。汉置县,属琅琊郡。”
  《太平宇寰记》中说,“城周十余里《崂山地名志》古遗址简考说:古城为长方形,东西约一千七百米,南北约一千五百米。遗址内现有三个村庄,南为城阳村,北为城子村,中部有一高出地面约二米的土台,其东西约五十米,南北约三十米,似为古宫殿遗址。隋、唐改为“寺院”,其西的村庄,叫“寺西”。
  “不其”之名来源于不其境内的不其山。据近代考古学家王献唐先生(公元1896——1960年)著《炎黄氏族文化考》载:在原始社会末期,不其山周围聚居着“不族”和“其族”两个小部落,山即以两族之名而得名。
  不其山一带山川秀丽,土质肥沃,生产发展很快,境内一派繁荣,曾是整个青岛地区政治经济中心。
  自古代设不其建制以来,西汉、魏、晋沿袭。自西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北方陷于十六国混战,先属王弥,再属后赵石氏,复属前燕慕容氏,直至齐高帝萧道成杀后废帝自代(公元479年),共约一百七十多年隶属随朝代更迭。
  有关不其封爵的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伏侯列传》。据载: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即位后,封伏湛为不其侯。伏湛,字惠公,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济南经学家伏生九世孙。当时的不其县邑三千六百户。现在的青岛市亦属伏湛的封地范围。
  伏湛原为西汉更始(公元23一一25年)年间平原太守,当时“四方兵起,天下惊扰,而平原晏然"。东汉光武帝即位后(公元25一一55年),以名儒旧臣累迁大司徒,封阳都侯,建武六年(公元30年)徙封不其侯。伏湛受封后世代定居不其,到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病卒。
  从伏湛开始,经伏翕、伏光、伏晨、伏无忌、伏质传至七代伏完。完生有一子一女,子名伏典,女名伏寿。伏完被称为“深沉有大度”,袭爵不其侯,其女伏寿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入宫册封为汉献帝皇后。建安19年(公元二一四年)曹操导演的一场杀后灭族的悲剧也与不其城密切相关。
  东汉末年诸侯混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密谋取汉鼎而代之。伏完对曹操的阴谋活动已有察觉,朝思暮虑杀曹扶汉。伏寿对父亲之义举甚为敬佩,于是向献帝献策曰:“妾父伏完常有杀曹之心,妾当今修书一封密与父图之。”寿修书后,召见了穆顺,托其传书伏完。伏完的复信,让穆顺藏于头髻内呈于皇帝。岂知曹操也非等闲之辈,为防阴谋败露已严加防范,亲自带人守侯宫门。当穆顺入宫时遍搜全身,但没有发现什么。说来也巧,忽然顺帽被风吹落,曹操令人取帽察看,遍视无物,还其帽。由于穆顺心慌意乱,双手将帽倒戴,曹操起了疑心,令左右搜其头发,藏于发内的信被搜了出来。于是曹操令华歆以乱棒将伏皇后打死,鸩杀其二子,并将伏完及其宗族皆斩首于市。《汉书》上关于曹操杀后灭其族的记载,《三国演义》上说的“伏皇后为国捐生”一节,就是这场悲剧的概述。伏氏封享不其城前后共一百八十四年。
  另据《后汉书•童恢传》载:汉灵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童恢受封不其县令。虽然迄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但诸多神奇传说源远流长,至今老年人提起这位“童大人”还深怀崇敬之情。
  童恢,字汉宗,琅琊姑幕(今山东莒县东北)人,少仕州郡为吏。汉灵帝时司徒杨赐,“闻其执法廉平”,召为属官。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司徒杨赐被罢官,“恢独诣阙争之”。光和五年冬十月,杨赐复为大尉,恢“除不其令”。
  童恢受命到任后,“耕织种收皆有条章,一境清净,牢狱连年无囚”。他对百姓用教育、感化鼓励的方法,行政宽和,政绩卓著。民间传说:当时崂山地广人稀,山高林密,居民常受虎害,他便捕虎、杀虎为民除害。有一次童恢派人捕获两只猛虎,咒曰:“人生万物,唯人唯贵,虎狼当食六畜,而残暴于人……汝是杀人者,当垂首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果然一虎垂头服罪,一虎跳踉号呼。童恢便杀死前者,放走后者。童恢驯虎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现即墨县南境边缘与崂山县惜福镇接壤的“驯虎山”、“叫儿埠”等即以此得名。童恢后迁丹阳(今安徽省宣城)太守,疾终于该地。
  童恢死后,不其一带百姓于不其山以西,今付家埠村南,选择了一处环境幽雅的墓地为他筑了 “衣冠冢”,后又建“童公祠”以祀之。
  祠分前后二院,正殿三间,木砖结构,塑童恢座像,四壁绘画,记童恢生平事迹及驯虎故事。院中植有古柏、银杏等树木。后殿三间,为童恢“卧室”,设有床、帐、被褥,院中植牡丹、凌霄等花卉。再后是童恢衣冠冢,封土、呈圆丘形,高丈许,环以围墙。墓前有两只石雕小虎,造型古朴优美。清乾隆年间立石碑一座,书:“敕封后汉不其尹童府君之墓。”
  元庆皇二年(公元1313年),全真道华山派道士进驻该祠,改名“通真宫”,遂成为道教庙字。
  古不其从西汉初年建制,到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前后共经历了近八百年的漫长岁月,其后旧地划归复立的即墨县管辖,不其城遂逐渐倾圮。
  解放后在古不其城遗址城子村东北出土了不少的石器、骨器、蚌器、手制红陶、磨光墨陶片等,经文物部门初步鉴定为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古城遗址中部出土了商、周鬲足、秦朝纹饰兽面丰当瓦、汉代云纹图瓦当、东汉篆书“千秋万岁”圆瓦当,南部出土了汉朝石范钱、汉砖、铜镜、铜人、汉画像石等。已出土的文物说明,早在氏族社会,这里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汉代是其繁荣鼎盛时期。
  相传城阳原有十多处高大的汉墓葬,有精美的石刻装饰其间。《即墨县志》载:“城阳古不其城古冢八,相传为伏湛八代之墓。”
  从已被挖掘的汉墓看,结构均用石和砖砌成,基室南北走向,大、小各异。有的大墓,门楣雕羊头居中,刻有鸟纹、几何图案相衬,墓前西侧还雕有武士守卫。画像石运用低浮雕或高浮雕的工艺刻制,技巧纯熟,造型生动。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城子村后又发掘了汉墓一处,从出土的文物看,墓主人属封建士大夫阶级的人物。这些出土文物,有相当一部份是随农民挖土、翻地暴露表层,且破碎严重;出土后,大部份已分别由青岛市博物馆、崂山县文化馆收存。一九八二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把不其城遗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不其故地,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换了人间:胶济铁路、济青一级公路贯穿其间,成为青岛市与省内外交通运输的咽喉;在古城的旧址上,已经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工、农、商业一派繁荣景象。

知识出处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崂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崂山区,山东省青岛市辖区,是青岛市的中心城区,位于山东半岛南部,青岛市区东南部,黄海之滨。东、南濒黄海,西邻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西北邻李沧区,北接青岛市城阳区和即墨区。辖区陆域面积395.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7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03.7千米。本书内容分为古迹寻踪、锦山秀水、岛屿考记、珍品集萃、佛教拾零、碑记辑佚六个栏目,既是第一辑内容深度、广度的补充,又是崂山文史资料征集的继续。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书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伏湛
相关人物
伏典
相关人物
伏完
相关人物
童恢
相关人物
杨赐
相关人物
崂山县
相关地名
不其县
相关地名
童恢驯虎
相关作品
童公祠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