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县历史文化名人高凤翰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县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738
颗粒名称: 胶县历史文化名人高凤翰简介
分类号: K825.7
页数: 8
页码: 11-18
摘要: 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老人,病痹废右之后更号“后尚左生”、“丁巳残人”,山东胶州(今胶县三官庙乡南三里河村)人。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卒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享年六十六岁。是清代中叶一位知名画家,又是一位颇有盛名的诗人,喜凿砚、藏砚,并喜篆刻。五十五岁时因右臂病痹不仁,乃以左手,更为世所称道。
关键词: 高凤翰 胶县 历史文化名人

内容

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老人,病痹废右之后更号“后尚左生”、“丁巳残人”,山东胶州(今胶县三官庙乡南三里河村)人。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卒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享年六十六岁。是清代中叶一位知名画家,又是一位颇有盛名的诗人,喜凿砚、藏砚,并喜篆刻。五十五岁时因右臂病痹不仁,乃以左手,更为世所称道。
  道光二十五年《胶州志》记载高凤翰“曰恭子,少具异才”,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的家庭里,父亲曰恭,是康熙己卯举人,先后做过诸城、淄川教谕。诸城县志说他“有文名,工诗,善书画。”淄川县志说他“诗歌、文词、书法、画意无不精到,学者得其片纸珍若拱壁”。他教成了很多学生,学术修养负有很高的名望。
  高凤翰自幼聪慧,九岁时已能作诗及小词。康熙丁丑秒,他十五岁时随父亲赴淄川教谕任。淄川离著名诗人王渔洋故里新城不远,是文化人汇集的地方,地方名士张元(殿传)李尧臣(希梅)都很有才气,长于诗画,高凤翰和他们是同辈学友,时相切磋琢磨。生活环境使他从童稚时代就接触到文墨的熏陶,打下了他能诗善画的根基。
  胶州志记载高凤翰“工书画篆刻,诗才龙敏,女困诸生”。他虽有较高的学术修养,但一生走过的道路却是坎坷不平的。康熙五十年(1711年)他二十九岁时才考取了秀才,此后屡试不第,直到雍正五生(1728年)才由胶州知州黄之瑞以贤良方正举荐才被任为安徽省歙县的县丞。当时六安州的知州卢见曾又向安徽巡抚程元章谈到他的才能,于是他先后代理过歙县和绩溪县的知县。两江总督尹继善、高其倬,安徽巡抚徐本、王先后到安徽都对高凤翰的才能感到惊异,几人中高其倬更推崇高凤翰书画的成就。
  乾隆元年皇帝有旨征召博学鸿词科考试,地方长官举荐凤翰,但未能实现。于是委派他管理泰州坝盐务任掣事。任期已满例当叙升,在将题名补扬州仪征县官时,卢见曾已调为两淮转运使,因他曾经称誉过凤翰,同宫中有人妒忌他的,于是生造流言蜚语向高其倬控告见曾和凤翰同党,并一一列举凤翰的所谓过失。风翰作诗以表明自己的愤慨和冤屈。受审时他抗言争辩,终得辩明是非,雪淸了罪名。可是不久他即患了偏枯病,右手不能动,在江南漂泊了几年,写字画画只好用左手,可是古趣横生,在当时更加出名。不久回到家乡做好了棺材,造好了墓穴,又自写好了墓志铭。高凤翰死后葬于胶县城西南辛置村北,墓碑系大理石制成,郑板桥为其墓碑题字“高南阜先生墓”。
  在高凤翰的艺术成就中,绘画所享盛誉最高。他画山水师法宋人,既继承了古人的优秀传统,又不拘泥于一格。他反对流俗,追求天真。他以现实主义笔法写山川胜景,锦丽锦渺,蜿挺曲折,蹊径突出,往往出人意外。写自然景色,正如他的许多清新的富于天趣的小诗那样,处处引人入胜,使观者不知不觉地被引进诗境画意中。所作书画,笔墨掩润,浓而不繁,艳而不俗,生动超逸,苍劲奇秀。所画虽系无声无灵之物,却能深寓作者新意,创出自己的风格。
  乾隆二年丁巳(1737年)仲夏:高凤翰五十五岁,滞留扬州,突患风痹症,右手病萎。
  右手病萎,不能再作画了,这对高凤翰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但是他没有屈服,没有后退,他改用左手书画,并刻了一方“苦书生”的印章,以策励自已,刻了“丁巳残人”的印章以志废右岁月。他经过刻苦力学,坚毅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得到了杰出的成就。他自此以后的书画,更为世人所称道。郑板桥在其怀人诗中有:“西园左笔寿门书,海内朋友索向予。短札长笺都去尽,老夫膺作亦无余。”可见他的书画作品风靡一时的情况了。
  高凤翰废右去官之后,流寓扬州,得与当时画坛的革新派“扬州八怪”如金冬心、郑板桥、汪士慎、李方膺、边寿民、高凤岗相投契。高凤翰从来就反对庸俗的画院派,他与扬州革新派画家们的交往,对于他的画风是很有影响的,所以有些绘画理论家认为高凤翰的绘画和扬州八怪是一脉相通的。由于他博学多才,他的作品很有考古价值。他晚车在胶州画了一幅《博古画》,画面上画有三里河附近出土的陶,上插一枚花丽的莲花,衬以其他器物花卉,十分典雅。解放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副教授刘敦愿按画为题跋为线索,到三里河附近进行考古调查,果然发现河里是一处内涵丰富的原始社会遗址。1975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对借同淮坊地区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获文物数千件,其中尤以高柄杯(蛋壳陶)最为珍贵。这对研究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承继关系和分期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件“按图索骥”的逸事一时在山东传为佳话。
  高凤翰的书法亦称一绝。他右手所做书法严谨秀宕,精熟流利,久为吉林所推崇。迨右臂既废,与他之对绘画一样。经过艰苦力学,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左手书法承元明行草笔法,尚魏晋人的风格,笔力苍劲奇肆,与右手所书迥殊。从他右手病废到去世,这个期间是他艺术生命最活跃的时期,作品最多,传世之书画亦多为此时所作。
  高凤翰善篆刻,喜收藏,癖嗜秦汉印。佬一生收藏秦汉印五千余方,明清名家制印五千余方,并制有谱录。说起他的这一癖好,还有一段轶闻,在《清史稿》中明确记载:“又藏司马相如印,秘为至宝。卢见曾为两淮转运使,欲观之,长跪谢不可,其癖类此。”
  高凤翰不但长于诗书画篆刻,同时嗜砚,他一生收藏达千余方,大部亲自铭刻,汇有“砚史”一书。他善于识石、用石,每一因材1雕。诗、书、画、印在一张画幅上的有机结合,是构成文人画的重要特点,而高凤翰则往往把他对于四者的绝技,巧妙地运用在凿砚上,这就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不论他收集的还是自己凿刻的砚石,均制有砚铭,砚铭以篆、隶、真、草四体书法书写,并自行镌凿。高凤翰的诗同他的书画一样,清新洒脱,豪迈不羁,充满了对那时代的不满和反抗。他的许多诗作,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当时是进步的,而且在技巧上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诗思敏捷,才气横溢。四十多年的创作活动除了随手散落和没有编入集中的幼年时作品外,经他自已手订成集的有:《击林》、《湖海》、《岫云》、《鸿雪(上、下)》、《归云》《归云续》、《青蓬》等七集,共三千余首。
  数十年的创作实践,使他的创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生失意和穷困的生活,使他从追逐名利的幻梦中觉醒过来,以自己的画笔和诗句抒发出胸中的不满,对当时的丑恶旳现实予以抨击和讽刺,这样就使他的诗,特别是后期的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反映高凤翰孤傲不屈的风骨。在他的诗作中,对于“固穷”;怀才不迂,愤世嫉俗;对人民的苦难的同情心,都有强烈的反映。如雍正甲寅(1734年)他五十二岁那年监泰州坝时,泰州蝗起,他看到地方官吏纵蝗不报,趁火打劫的罪恶行径,非常愤慨,于是仿乐府诗体,写了一首《捕蝗谣》:
  “蝗起、蝗起,四乡报不已。
  问蝗多少?报蝗人摇手,遮莫论顷不论亩!
  官来捕蝗,作么尝格?一枝板打两条腿,刀笔吏滑来吊诡。
  刀笔杀人,不能杀蝗,官去诈食官来藏?蝗食苗,吏食瓜,蝗口有余苗,吏口无遗渣。
  儿女哭,抱蔓归,仰空号夭夭!
  不知,吏食瓜饱看蝗飞!”
  用蝗虫来比官吏,而官吏比蝗虫为害更甚,这是何等深刻的揭露!特别这揭露出自作为官吏的高凤翰之口,就更为可贵了。
  道光二十五年胶州志还记载,高凤翰性情醇厚,对人诚恳,任情于诗酒,但无放荡不守礼法的地方,他具有经国济世的才能,但这点很少被人们知道;他一生仅仅在官场中作过一般的僚属,只因擅长书画才被世人所推重。

知识出处

胶县文史资料第一辑

《胶县文史资料第一辑》

胶州因东南临胶州湾,以胶水而得名;拥有5000多年历史,唐朝于境内设立板桥镇,北宋时期港盛州兴,海运贸易持续繁荣,是长江以北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全国五大商埠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素有“金胶州”之美誉;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秧歌之乡、中国剪纸之乡  。本书为山东省青岛市胶县的史料,包括“胶县历史沿革浅释”、“三里河原始氏族社会文化遗址”、“胶县历史文化名人高凤翰简介”、“回忆王尽美同志与邓恩铭同志”等十余篇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范修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高凤翰
相关人物
张元
相关人物
李尧臣
相关人物
黄之瑞
相关人物
卢见曾
相关人物
程元章
相关人物
金冬心
相关人物
郑板桥
相关人物
汪士慎
相关人物
李方膺
相关人物
边寿民
相关人物
高凤岗
相关人物
淄川县
相关地名
胶州
相关地名
歙县
相关地名
绩溪县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捕煌谣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