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县历史沿革浅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县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736
颗粒名称: 胶县历史沿革浅释
分类号: K901.9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胶县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隅,胶州湾西北岸,跨胶济铁路近东端;东邻崂山、即墨,西接高密、诸诚,南靠胶南,北倚平度,东南隅隔水与青岛市区相望;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
关键词: 胶县 历史沿革

内容

胶县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隅,胶州湾西北岸,跨胶济铁路近东端;东邻崂山、即墨,西接高密、诸诚,南靠胶南,北倚平度,东南隅隔水与青岛市区相望;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历史沿革如下:
  胶县,旧为州治,以胶水命名。远古历史无籍可考,据北三里河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掘测定,四千年前即有先民定居,创造了古老的原始氏族社会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认为,其时已有了原始的国家。
  «尚书“禹贡》记载,夏代属青州莱夷之域, 邑名失考。
  商困于夏,无所变改,仍属青州。惟《尔雅•释地》称齐曰营州。
  周及春秋,域内为莒国封地和介。乾隆《胶州志•大事记》载:“周武王十有三年封少吴之裔兹典期为莒子,都于计。”《齐乘》:“莒子初都计,即计斤城”(今三官庙乡的塘子村)。《春秋》:“隐公二年夏五月,莒人入向”,《汉书•地理志》也载:“始都计,后徙莒”,说明公元前721年莒即由计斤南迁,计斤遂改为介根。介是当时的东夷国,国君名葛卢。(遗址在今南社村乡赵家城献西)。《史记年表》:“介亡无明文”。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黔陬县,属琅琊郡。其址据《齐乘》载,即“古介葛卢国也。”
  汉代,西汉黔陬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其时域内并有计斤、祓、柜、郑四地,计斤设盐官,祓为侯国。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秋七月,立营陵侯泽为琅琊王,以黔陬属琅琊国。新莽天凤元年(公元前14年)秋七月,邞改纯德,柜改祓同。更始元年(公元23年)秋九月诛莽,复祓、柜旧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省祓、柜、邞、计斤四县,柜入徐州刺史部琅琊郡琅琊县,计斤入黔陬侯国,改属青州刺史部东莱郡。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分北海,置城阳郡,以黔陬县属。历三国曹魏。
  晋属青州刺史部。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移城阳郡治于黔陬县。惠帝元康五年 (公元295年)夏六月,以城阳郡改置高密国,都黔瞰,并迁治于胶水西(即今铺集镇黔陬村东)。领黔陬、壮武、淳于、昌安、高密、平昌、营陵、安丘、大剧、临朐等县(《晋书》以剧为二县,故称十一县)。
  南朝朱孝武帝大明八年(公元464午)省高密郡,以黔陬县属北海郡。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冬十一月置平昌郡于黔陬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秋八月废平昌郡,以黔瞰宜隶胶州(此胶州在4诸城,开皇五年改为密州)。十六年(公元596年置胶西县,治于胶墨二水之间,割去黔陬北鄙一部。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黔陬入胶西县。
  唐属河南道密州高密郡高密县,其时为板桥镇。《增修胶志•大事记》;“(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省胶西入高密县,以县东鄙置板桥镇。”历五代。宋代,胶西县属京东东路。《宋史》:“元治三年(公元1088年)以板桥镇为我西县,兼临海军使。”仍置板桥市舶司,为当时我国北方的唯一海关重镇。
  金代胶西属山东东路密州所辖,《金史》载,境内有三镇,即张仓、梁乡、陈村。胶西并设榷场与宋互市。
  元代,胶西县属山东东西道益都路胶州。胶州,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即南宋理宗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置于胶西县,领县三,以高密、即墨来隶。
  明代,胶州属山东布政使司莱州府。《明史》:“元属益都路,洪武初以州治,胶西县省入。九年(公元1376年)属莱州府。“又东南海口有灵山卫,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又有夏河塞千户所,在灵山卫西南,俱弘治后置;又西南有古镇巡检司,北有逢猛镇巡检司。
  清代胶州仍属山东布政使司莱州府。通志》:“雍政十二午裁灵山卫归并胶州”。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升胶州为直隶州,以高密、即墨二县属之。
  中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裁胶州直隶州为胶县,属胶东道辖。民国十四年(1925年)裁胶东道,十月,设莱胶道,治胶县。辖胶县、高密、即墨、平度、掖县、昌邑、淮县、安丘、诸城九县。十七年裁莱胶道,胶县直隶于省。十九年(1930年)刘归青岛特别市辖。
  “七•七”事变后,1938—1942年,属第十七行政督察区辖。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五日,伪山东省公署成立,省下设道、县、区、乡,胶县仍归青岛市(属伪中央直辖)。
  抗日战争期间,我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相继诞生,1943年9月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领5个主任公署及滨海直属专员公署,辖18个专署区;胶县属胶东行政区南海专署区。
  1945年8月13日,我山东省政府成立。胶县属滨海行署第一专署(滨北)。其时,胶县铁路北的六个区划归胶高县。
  1947年11月21日胶县彻底解放。1949年3月,山东省政府更名山东省人民政府,胶县属胶东行署滨北专区,其时县境南部划入胶河、胶南二县。胶城为滨北专署驻地。1949年、1953年胶高、胶河两县先后撤销,部分地区归并,属为胶县现行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滨北专区撤销,建立胶州专区(专署机关驻胶城),胶县改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撤胶州专区,县划归昌潍专区辖。1958年11月,划归青岛市辖。1961年5月重归昌潍专区。1979年1月再次划入青岛市。
  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同志
  《访胶县》诗一首
  晏婴惊看新少海,东坡泪喜无弃孩。
  同来非乘徐福舰,文明两花信可摘。
  注:胶州湾古称少海,齐国宰相晏婴曾随景公游此。
  熙宁十年至元封二年苏轼任密州太守,其诗有云:“酒泪循城拾弃孩。”

知识出处

胶县文史资料第一辑

《胶县文史资料第一辑》

胶州因东南临胶州湾,以胶水而得名;拥有5000多年历史,唐朝于境内设立板桥镇,北宋时期港盛州兴,海运贸易持续繁荣,是长江以北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全国五大商埠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素有“金胶州”之美誉;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秧歌之乡、中国剪纸之乡  。本书为山东省青岛市胶县的史料,包括“胶县历史沿革浅释”、“三里河原始氏族社会文化遗址”、“胶县历史文化名人高凤翰简介”、“回忆王尽美同志与邓恩铭同志”等十余篇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树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胶县
相关地名
山东半岛
相关地名
胶州湾西北岸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