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村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726
颗粒名称: 闲话村名
分类号: K916
页数: 6
页码: 224-229
摘要: 笔者生于李哥庄镇周臣屯,自幼跟着本村秀才田俊堂(字少彦)读书。人少心奇,不懂好问,一次课余,我问老师:“咱村既没有姓周的,又没有在古代王朝当大官的,为何名叫周臣屯呢?”咱周臣屯是一个村属两县管:后街北20户人家属于即墨,其他户属于胶县。当时养老母猪发财的大户,是姓田的、姓刘的、姓牛的三大家。而当此时,马虎窝村的生产却迅速发展,村民收入大大超过田公屯,田公屯的土地几乎被马虎窝人买到村边。周臣屯之名,由此而生。解放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也不断觉醒,不再迷信而讲科学,该村又将村名改为杨家庄。
关键词: 历史地名 村名

内容

笔者生于李哥庄镇周臣屯,自幼跟着本村秀才田俊堂(字少彦)读书。人少心奇,不懂好问,一次课余,我问老师:“咱村既没有姓周的,又没有在古代王朝当大官的,为何名叫周臣屯呢?”他说:“说起周臣屯,还涉及到其他两个村的村名呢,这里有一个故事性的沿革过程・"下面就是他讲的三个村名的故事。
  牧猪屯——周臣屯
  咱周臣屯是一个村属两县管:后街北20户人家属于即墨,其他户属于胶县。咱村处碱涝薄洼之地,当初五谷不长,村民靠牧猪为生,故而名为牧猪屯。解放前夕,即墨的乡约(乡丁)用的催田赋之钱褡上还写着“南牧社”三字,是以为证。随着牧猪业的兴盛,村民又大力发展养老母猪,繁殖猪崽.一并放牧,家家发了母猪财,便将“牧”字改为“母”字,又叫母猪屯。当时养老母猪发财的大户,是姓田的、姓刘的、姓牛的三大家。人富望财足,多益求多,三家大户即放弃了养猪,转而开粮庄,专购积粮食,大批外售。当时三家并没有大库存粮,购买的粮食完全屯积于场园中,粮囤之高,数里外即可望见.三家各有土地三顷六 (百亩为顷),日子非常红火。三家的红日子过了不久,日趋衰落,便把贫根指向东南处相距三华里的马虎窝村,说是“大将犯地名,如不改村名,早晚会叫马虎(胶州方言,即狼)把猪吃光!”可是初建村的姓序是彭田、徐、王,后有姜姓。那时彭姓只不过10户人家,而田姓门户最多,又多是富户,常言说,“财多语壮,力大欺人!”于是把村名改为田公屯。
  谁料这新村名总是叫不出去,远村近屯的人,仍叫旧村名母猪屯,有的甚至加一"老”字,称“老母猪屯”。而当此时,马虎窝村的生产却迅速发展,村民收入大大超过田公屯,田公屯的土地几乎被马虎窝人买到村边。这使得富户和儒士们更加担忧,说如不赶快更换村名,只有坐以待毙!于是经过商讨,又改定了新村名一周臣屯。这新村名的由来,是根据孔夫予尊崇于尧、舜、成汤、文武周公,尤其是周公旦,曾云:“久矣,吾不复势见周公!”周臣屯之名,由此而生。
  糠家庄一马家庄
  九乎任何一冷村名,都有它的来由。糠家庄建村之初,低洼碱涝,是一块不毛之地。村民常年依靠的是适应于盐碱所生之野菜,春夏采叶糊口,秋冬扫种充饥,过着糠菜生活,故而命名为糠家庄。
  年复一年,村民们靠着给地主扛活当佃户,积攒几千贯文,买上小马驹饲养。辛勤得来了宽裕,艰苦换来了香甜,日子过得步步上崖。可是,处在封建时代的人们,唯心主义充斥头脑,封建迷信大肆泛滥。在初得温饱之后,村民议论纷纷,有的说:“为什么咱村受了几辈子穷?母猪屯——糠家庄,两村能不犯克么!”有的说:“猪吃糠,肥肥胖!怪不得咱穷,都叫猪把咱吃光啦!”于是公议:因养马兴家,不能离开“马”字,马健似虎,地洼如窝,为了克他村,改名马虎窝,反过来咱吃他!从此,马虎窝之村名很快传开,且延续很久。
  马虎窝人不仅辛勤,且能吃苦。他们在不毛之地周围筑起一米高的土阡,阡上栽植阴柳子。这种灌木不怕盐碱,又能固阡防决,把水蓄存田里,浸盐消碱,沤沃土壤。一到初秋,再撒土麦糠,加入工踩进泥里,可抑制盐碱, 这样种上的小麦长势良好。一年虽然只收一季庄稼但也是家家粮满仓、草满囤。古人云:不受苦中苦,难得甜中甜。这一真理在马虎窝得以证实,我们是邻村,看得明明白白。比如说,在大雨倾盆之时,俺村人人往家跑,而该村却人人往外窜:看守田阡,以防决口。他们深知,要是一有疏忽,围阡决口,把水流尽,立时会盐碱满地,即成废田,那将白费一年的苦工。
  解放后,在党的教育下,这里的人们从实践到认识,获得了真知,自觉地把村名改为马家庄。
  羊栏子——杨家庄
  羊栏子村所居乃不毛之地,又因位于桃园河畔,常年受洪水的侵害,不能以农业为主, 而只能靠牧羊为生。每日傍晚,人们将羊赶进木栅栏里,,象游牧民族那样过着牧畜生活,因而取名羊栏子村。该村位于马虎窝东只二华里许,但对马虎窝之兴盛,不认为是人家用辛勤劳动换来的,更不晓得乃是向大自然作斗争、努力改造盐碱地的结果“而一味迷信生克之论, 归咎于名,说马虎窝西可吃猪(母猪屯),东可吃羊(羊栏子),人家是"马虎跳在羊栏里一一拣口吃”。于是将羊栏子改名为卧虎庄。
  解放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也不断觉醒,不再迷信而讲科学,该村又将村名改为杨家庄。
  1988年5月23日
  (李哥庄镇文史组供稿)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四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四辑》

本书收入“昔日胶城商业面面观”、“清末民初胶州市场流通的货币”、“胶州重晶石矿”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从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郭从仁
相关人物
田俊堂
相关人物
李哥庄镇周臣屯
相关地名
杨家庄
相关地名
马家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