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支前见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710
颗粒名称: 淮海战役支前见闻
分类号: E297.43
页数: 10
页码: 72-81
摘要: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在东起海州、西到商丘、北起薛城、南、到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一一淮海战役。在这次战役期间,数以百万计的人民,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支援前线,有小推车送粮食、弹药、枪支、被服等,有担架抢救伤员,有民兵押送俘虏…支前的民工们冒着枪林弹雨,风餐露宿,忍雨淋,受风寒,随军转战,哪里有部队,哪里就有支前民工。民工支前对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 淮海战役 历史事件

内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在东起海州、西到商丘、北起薛城、南、到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一一淮海战役。在这次战役期间,数以百万计的人民,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支援前线,有小推车送粮食、弹药、枪支、被服等,有担架抢救伤员,有民兵押送俘虏…支前的民工们冒着枪林弹雨,风餐露宿,忍雨淋,受风寒,随军转战,哪里有部队,哪里就有支前民工。民工支前对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当年陈毅同志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1948年我20岁,参加了上级组织的支前队伍,到1949年初完成任务,回到家乡,历时近5个月。现将我在支前过程中的经历及所见所闻,叙述如下,目的在于希望我们的同志不要忘记过去,更希望青少年们懂得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1948年古历八月十三日,我们参加支前的人全部集中到现冷家村乡的战家村。当时胶县第十三区(又称临洋区)、第十四区(又称奋集区)的民工人数是上级按各村户数摊派的,大致每10户出1个支前民工。县设支前大队,下设3个中队,每个中队5个分队,每个分队5个班,每班23个人、10辆小车,两人包一辆独木轮车,一推一拉。班里设正副班长和炊事员各一人,每班一个伙房。心队里设分队长、指导员、事务长、通讯员,还有两个炊事员。分队的干部是从村里抽调的村干部,我担任分队的事务长,分管号房子并带车子队。中队里设中队长、指导员、事务长。中队长由区武装干部担任,带匣子枪,指导员由区里的干部担任,事务长是从村里抽调的。全县共计1700余人,大队的政委是个姓武的。
  1948年古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民工们到冷家村粮库装上了小麦,每个独轮车子装200斤,用布袋盛着。车子队集中在冷家村东边,县政府在这里开了动员大会,王海亭县长站在桌子上讲了支援淮海战役的伟大意义,还讲了各中队行走的次序。晚上出发了。开始推着木轮车走路,走不快,走了一宿,才走了四五十里,到了张家屯牛沟。在牛沟休息了一天,夜间往诸城进发。走了不多会,就下起了雨。开始,民工们怕淋湿了麦子,还用蓑衣、衣裳盖后来,雨越下越大,衣服、布袋都湿透了,只好由着它淋了。这条路是国民党新修的一条土路,解放军为了不让敌人跑汽车又给挑了,隔一段就有一道沟子。新路土松,一下雨全成了泥,加上道道沟子阻隔,推车走十分艰难。木轮车子陷进泥中,几个人拉才能前进。八月中旬的天气,已经有点冷了。人们穿着湿衣服,又是在夜间,风一吹,浑身打颤。脚在泥里,每前进一步都很吃力。那时大家穿的都是布鞋,每一抬脚,鞋就从泥里拔一下,走了没几里,鞋底就让泥拨掉了。没有别的法子,大家只好赤着脚走路。路上蒺藜丛生,赤脚踩上就扎出了血,有时几乎一步一个血印,真是寸步难行啊!那时军纪很严,不能随便打乱计划,更不能任意进村扰民。大雨下个不停,只能冒着雨艰难前进。小车上的麦子淋湿了,麦粒涨了,推着它,越走越重。原计划一宿走完的路,直到第二日上午才走完。驻地是诸城邱家庄,距诸城东关只有半里路。大家又冷又饿,进了诸城抢着买饼充饥。诸城冷古丁进来了近两千人,街上的饭一下子被买光了我们在诸城住了五天。第六天夜间又往西进发了。到了莒县,卸下了麦子,又到服装社载上了服装。军装打成捆,用草席包着,每小车推三个席包:两边各一包,后边一包。后边一包横着放,很高,挡住了推车人的视线,用不上劲,只能慢慢地走。走了半个多月,才推到了莱芜。
  莱芜那时是根据地,可以在白天走路。这里是山区,树林较多,白天万一敌机来了,可以到树林里隐藏起来。山路难行,当地人说:“上八里,下八里,推车前进不容易。"上山时,车上推着三个席包,一个人拉车是上不去的,只好停下几个车,集中五六个人同拉一个车子,前进一段路,再停下拉另外的车子。如此往复,遂段前进。上山难,下山更不易,如果车子拖不住,一滚下去就要粉身碎骨。民工们只好在车的两边拴上五六根绳子,一个人扶着车子,五六个人扯着绳子往后拽,把车子慢慢地放下去。就这样,我们在山里走了半月多,还没有走出山去。
  有一次,我们这个小队在天黑时,走进了一块淤泥地带。车轮陷进泥里,怎么推怎么拉也出不来,只好把席包卸下来,一个个拖抬出去。河淤泥几乎没过膝盖,腿肚子划开一道道血口子,钻心地疼;还有的掉进沟里,跌得不能走了,只好让别人用车子推着。
  就这样,我们推着席包到了博山。把军装卸下后,又回到了莒县。在莒县张庄又装上了小麦,越过莒南县,又往西南走,直奔郯城。这一段路完全是夜里走的,白天在树林中隐蔽休息。天空中经常出现敌机轰炸、扫射,我们在树林内看得清清楚楚。听领导讲,在我们前面不远的地方就是解放郯城的大部队。解放郯城时,车子队在郯城的外边,是个夜间,清清楚楚看到解放军攻打郯城的炮火。郯城东南角有个小据点,解放军轰了三炮,就把这个据点的敌人打跑了,一夜的时问就把郯城解放了。车子队穿过郑城,在西南不远的地方把麦子卸下来。解放郯城时,从敌人那里得到了不少战利品,小车上又装上了这些东西。有的车上装大枪,全是新的,其中有许多日本大盖子,有的车上装马刀,有的车上装望远镜,有的车上装子弹,还有的车上装着其它各式各样的东西,全是军队用的。当时我们从胶县出发的时候,每个中队只带着两枝破旧的大枪,在这次运枪中全换上了新的日本大盖子。中队的负责人也把自己破旧的匣子枪换成了新的。我们从城外推着军用物资返回城里交卸,军队上接收物资的同志,又把我们自己挑选的一些新枪大部份收去了,只给我们留下了很少的几支。那时候纪律严明,单位特别是个人都不得留用公家的东西。
  我们卸下军用物资,空着车往城西南走。约计走出100里路,又在一个粮站装上了小米,继续往西南前进。走了10多天,一直到了运粮河边上。我们推的粮食是不准自己吃的,有时挨饿也不吃。我们吃的粮食是驻地的粮站供应的。
  我们过运粮河时,河上原来的桥被国民党烧了。河面上重新搭的桥是用40多条船由铁链子连在一起组成的,桥面是高粱秸,上面铺着土和沙,人上去一走还活动。桥的两旁用树枝子掩盖着,以防敌机轰炸,桥的两头有解放军站岗。
  过了运粮河已是古历十月初的时候了,徐州战事已经开始。夜间徐州上空的照明弾很多,照得象白天一样。我们到了徐州西南角,卸下小米,又装上粮食,跟着大部队前进。这时路上很乱,有行军队伍,有汽车队,有车子队、担架队,在一条路上,有往前走的,也有往后走的,稍不注意掉了队,就找不上号了。路上还听说,在碾庄一带,国民党黄伯韬兵团已被消灭,黄本人已被击毙。我们来到江苏宿迁县的一个村,这个村在前一天打过仗,房子烧了许多,树上、墙上弹痕累累,死尸到处都是。我们找到村干部要住宿,他们说没有地方,我们自己找到了一处学校住下了。这处学校原是住部队的,打着地铺,有的地方血一滩一滩的,看样子住过伤员。在地铺的草里还有手枪和手榴弹、子弹什么的,我们猜测这是敌人逃跑时没来得及带的东西。在野外,到处都有汽车、坦克车,有的还好好的,有的已经烧毁,有的还在燃烧。还有一辆装甲车在一个大水湾里,淹了很大一截。不几天后,能开走的汽车,坦克全部集中到一起了。我们在这里做饭,烧的全是汽车的破碎挡板。
  这一阶段,我们推着粮食紧跟大部队。部队在前边打仗,解放一个地方,我们就进入一个地方。有一次,我们进入安徽境内,听说有一部分国民党被解放军追了几天,跑到前面一个叫姚湾的村庄准备休息一下,结果被包围了 。解放军一枪没打,敌人就乖乖地投降了。我们从姚湾继续往西前进,到河南省一个叫夏楼的村住下。
  在夏楼,上级开了动员大会,动员民工准备过江。此时为古历腊月下旬,开了八天大会,下了八天大雪。年关将近,人们不免思念家乡,怕过江打仗,经过动员教育,思想稳定了,结果也没有过江。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我们装上面粉,每小车14袋(每袋50斤),继续随大部队走。有一天,雪很大,没了车轮子,很难走。到了黄口车站,把面粉卸下,上级再没有给我们任务,让我们返回家乡。我们走到了莒南县的一个村,在那里过了旧历年。1949年古历正月初八回到家,前后历时4个月又23天,路经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行程4000余里。
  (南住村乡文史组供稿)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四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四辑》

本书收入“昔日胶城商业面面观”、“清末民初胶州市场流通的货币”、“胶州重晶石矿”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义绪
责任者
高森绪
责任者
杨进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陈毅
相关人物
王海亭
相关人物
薛城区
相关地名
冷家村乡
相关地名
诸城邱家庄
相关地名
莒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