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名山——艾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696
颗粒名称: 胶州名山——艾山
分类号: K917
页数: 9
页码: 186-194
摘要: 艾山位于胶州西南隅,距城40余华里,海拔229.2米,是胶州第一名山。登山远眺,北面俯视洋河,南瞻琅琊和大小珠山,其西南诸峰,起伏绵延蜿若长龙,东望胶州湾与世界闻名的美丽城市一一青岛。左右两侧,石耳耸立,人称"石耳争奇”,为胶州八景之一。艾山古有庙宇、碑碣、石刻和许多传说,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可惜由于日寇侵华,毁于兵燹,文献已无,碑碣失踪,诗篇画卷散失佚尽。圣母庙后是祖母庙,是最古的一座庙,庙前有山门。全军饱餐一顿,士气倍增,击败了盖苏文,征服了高丽。解放后庙废,僧人相继死亡。
关键词: 名胜古迹 艾山

内容

艾山位于胶州西南隅,距城40余华里,海拔229.2米,是胶州第一名山。登山远眺,北面俯视洋河,南瞻琅琊和大小珠山,其西南诸峰,起伏绵延蜿若长龙,东望胶州湾与世界闻名的美丽城市一一青岛。左右两侧,石耳耸立,人称"石耳争奇”,为胶州八景之一。
  艾山古有庙宇、碑碣、石刻和许多传说,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尤其那株“七楼八揸一媳妇”的千年白果树(银杏),更吸引着各地游人,虽山高路远,也不厌跋涉,前来一睹雄姿。东至崂山,西至诸城,北至平度,南至日照,周围数百里,慕名而来者甚众。那些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诗篇、绘画。民国时期,犹是游览胜地。可惜由于日寇侵华,毁于兵燹,文献已无,碑碣失踪,诗篇画卷散失佚尽。今只能凭个人见闻和他人传说,略述其概况而已,难免谬误,望知者赐教,以补不足。
  庙宇。山顶上是圣母庙,庙内塑像中间是碧宵,左庆宵,右云宵,传说系姐妹三人,封神榜上有名。圣母庙后是祖母庙,是最古的一座庙,庙前有山门。山东坡半腰一座小庙,内是王灵宫塑像,金盔金甲,手执钢鞭,传说是镇山大王。东北面山坳上就是庙群,前排庙内是倒坐观音,塑像背南面北。庙门上有对联,上联是“问观音为何倒坐”,下联是“恨众生永不回头”。庙貌巍然,雕梁画栋,檐牙高啄,极为壮观,有说是清代曹汶(村)宣家张姓的后人拆了自家大厅重修扩建而成。对面是文昌阁,底层有“十不全”塑像,顶层是文昌,左僧王,右奎星,传说是天上的文曲星,主宰人间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有“奎星点状元”之说。后面是十王殿,阴曹地府的十殿阎君塑像姿态各异,面貌狰狞。据说人死后都得从这里过关,行善的命他超生升天,永享天堂之乐,作恶的按罪恶轻重打进十八层地狱,受苦受难,永不超生。中间是唐王殿,传说唐王征东,驻蹿艾山,被盖苏文围困,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情况危急,幸亏老母显圣,送来一桶米饭一桶汤,剩下的汤倒出来,冲成了一道河,叫“汤洋河”(即洋河)。全军饱餐一顿,士气倍增,击败了盖苏文,征服了高丽。唐王回来,重修了艾山庙宇,改老母庙为圣母庙。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应天顺民的一代贤君,修了这座唐王殿,塑像中间是唐王,左秦琼,右敬德。唐王殿院内,东侧是白果树,院外西石壁下有一清泉曰天泽泉,泉源极旺,虽干旱亦不干涸,泉水清澈,味甘冽,为艾山第一甘泉,石壁上刻的“天泽泉”三个大字至今犹在。最后是百子殿,殿内木像,中间是老母送生,两山是四季姐姐。寺院东面是禅院,禅堂里摆设着诗书经卷,墙壁上悬挂着历代名人诗画,极为雅致;柜内藏有艾山史籍、僧人续谱和珍贵物品。民国初年,主持僧辽南长老因土匪案件,被县长易扬远抄山,陈列文物全部抄没,辽南死后,悟月瘫痪,从此艾山就冷落下来了,僧人续谱,前已失传,只知最后排辈是“澄、清、角、海、辽、悟、真、昌”八个字,四世海云,五世辽南,六世悟月,七世真修、真华、真传。解放后庙废,僧人相继死亡。
  庙会。三月上巳(三月三日),风和日暖,草木丛生,大地披上了绿装。大路上出现了络绎不绝的行人,有的坐车,有的骑驴,还有的步行,穿着比过年还新鲜的各色衣服,面貌庄重虔诚,那就是上山烧香还愿的善男信女,这一天,四周村庄农民歇工,连平日不出三门四户的大姑娘、小媳妇也结伴来赶庙会。学校放假,老师领着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号声呜呜,鼓声咚咚,踏青游山,回校后老师命题作文,每人写一篇艾山游记。各地的文人墨客也纷纷前来参观庙会盛况,搜集素材,作诗绘画。
  还愿之人,来至东北面山坳上的庙群。按照自己所许下的口愿,到各庙里去烧香。有的家里遭了什么祸事,到观音大士那里祈祷,求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的“被死去的先人所祟”,到十王殿那里祷告,求阎王爷免除他先人地狱之苦;有的青年妇女到百子殿去“拴孩”,求生子女,给四季姐姐换衣裳,求孩子长命百岁。那些青年学生,也在文昌阁内必恭必敬地烧香磕头,求自已的学业成就,早得荣华富贵。每庙里都有和尚,敲着木鱼,念着佛径,还愿人都得施舍几个钱表示虔诚。
  还上愿万事大吉,便四处游逛。只见百子殿后扎着松棚的戏台上,敲锣打鼓,笙琴细乐,歌唱舞蹈。台下观众,姿态各异,服色鲜明,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是面带笑容,聚精会神地欣赏着戏台上各种表演。四周有说书的、卖艺的、打花鼓的、卖膏药的,还有各种食品小摊,摆满烟、酒、糖、茶、水饺、包子、大饼、火烧、油条、麻花,应有尽有,热热闹闹,不亚于城里的闹市区。往来游人如穿梭般争看热闹,青年学生美得心花怒放,唱起小曲:“三月里来三月三,桃花杏花开满山,小媳妇上山求儿女,老太太上山把愿还。”少年妇女恣得眉开眼笑,哼着小调:“三月里来三月三,风又和来日又暖,善男信女还上愿,神仙保佑把心宽。”老太太喜得合不上嘴,老头儿乐得手舞足蹈,连那些衣衫褴褛、手托乌盆的乞丐,也因这日还愿人为积阴德,无不施舍点东西,收入最多而心满意足、忘乎所以,有说有笑地看起热闹来。真是人人意往神驰,留连忘返,好象入了仙境。
  正当兴高采烈、心旷神怡之际,不觉日已西沉,四顾山光,天色渐暗,人们怀着惋惜的心情,恨天不长,依依不舍地归去了。白果树。艾山白果树是远近闻名的一株古树,也是艾山的一大名胜。它何年所生,何人所植,多少年来无人知晓。只是在人们中间流传着一句话:“唐王征东不记果,大如茶盏”.就是说唐王征东的时候,此树才如茶盏那么粗,推断一下,可能是在隋末、唐初出生。这株古树,树身粗大,杈丫层生,枝叶茂密,遮天蔽日,覆盖面积约二、三亩之大,远远望去,好象一把云罗伞盖,可以防风避雨,夏日炎炎,乘凉树下,顿觉寒气袭人,暑气尽消。在白果树杈丫上,生有一株桑树,挺拔直上,透出白果树之外,约三、四揸粗。树上生树,人所罕见,传以为奇,文人赞叹,纷纷赋诗。今取一首,乃胶州名士宋恩沛所作:
  唐宗祠畔郁森森, 独占空山十亩荫。枝干能胜隆栋任, 雪霜不改岁寒心。凌宵傍觉风声远,拨地端知雨露深。樵牧往来难折取,夜深老鹤下烟岑。
  白果树究竟有多粗?这里有个传说:某年某月有外地主仆二人前来赶庙会,四处游览观赏。正在热闹之际,忽然阴云密布,下起毛毛雨来。赶会之人,有的准备下山,有的冒雨继续观赏,还有的到白果树下避雨。这主仆二人也来到白果树下,绕树观察了好久。主人也是好事者,对仆人说:“你把它搂搂看有多粗?”于是仆人在树身上作了记号,就搂开了。搂啊,搂啊,搂了六搂,再要向前搂去,一看有个小媳妇靠在树身上避雨,就不好意思再搂了。他急中生智,从媳妇这边揸了八揸,又从媳妇那边搂了一搂,就到记号了,合起来是七搂八揸。仆人说:“媳妇占的地方怎么算?”主人说:“就叫七搂八揸一媳妇吧。”围观的人哄然大笑,一传十,十传百,流传至今,成为佳话。
  解放初期,由于人们不重视古迹的保护,到1950年白果树已不存在了。1966年,艾山林场的一位同志在古树原地栽上了两株白果树幼苗。人们出于对老白果树的怀念,对这两株幼苗倍加爱护,20多年的精心管理,使它们得以茁壮咸长,现在已有三、四揸粗了。
  1987年11月21日
  (冷家村乡文史组供稿)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第三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三辑》

本书收入“日军铁蹄下的革命基点村-回忆抗战中期河荣庄的革命斗争”、“回忆在南海第一武工队的战斗生活”、“火烧日寇汽车”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周中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庙会
相关专题
圣母庙
相关作品
祖母庙
相关作品
文昌阁
相关作品
十王殿
相关作品
唐王殿
相关作品
白果树
相关作品
艾山
相关实物
白果树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