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中药材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 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663
颗粒名称: 胶州中药材资源
分类号: R282.7
页数: 10
页码: 40-48
摘要: 胶州土地肥沃,气候温润,物产丰富。在众多的物产中,中药材也是一种不可忽略的资源。它在历史的各个时期,曾为发展祖国的中医药事业,繁荣“金胶州”之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为了正确认识开发这一资源,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中医药事业,促进我市经济建设,造福于人民,现将胶州的中药材资源介绍如下,供有关单位研究参考。
关键词: 胶州 中药材 药材资源

内容

胶州土地肥沃,气候温润,物产丰富。在众多的物产中,中药材也是一种不可忽略的资源。它在历史的各个时期,曾为发展祖国的中医药事业,繁荣“金胶州”之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为了正确认识开发这一资源,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中医药事业,促进我市经济建设,造福于人民,现将胶州的中药材资源介绍如下,供有关单位研究参考。
  一、中药材生长条件
  胶州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畔。境内有大沽河、胶莱河、胶河、洋河等水系。胶州南部多丘陵相连,有齐山、黑山、神山、福山、马虎子庙山、艾山等,海拨在100至229米之间;中部为剥蚀性平原,北部为冲积平原。地势呈南陵北洼,濒海傍山,丘陵迭起之势。
  境内气候温湿,受东面海洋和西面大陆性气侯的影响,有春迟、夏凉、秋爽、冬长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2℃左右,右,全年平均降水量约700至750毫米左右,雨量比较充沛。市境内湿度一般为73%,全年日照数为2588.7小时。由于气温、干湿度适中,有利于多种中药材的生长。
  二、中药材的区域分布
  胶州由于受地势、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境内各区域中药材的分布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从品种分布上看,大致是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1.西南部山陵地带,有艾山等大小山头十八座,丘陵、沟渠若干条。这里野生动植物药材及蕴藏量居全市之冠,品种数以百计,产植物类有:桔梗、半夏、黄芩、枣核、银柴胡、翻白草、灵仙、徐长卿、瞿麦、茅根、桃仁、杏仁、老鹳草、茵陈、艾叶等。动物类有:桑螺蛸、蝉蜕、僵蚕、刺猬皮、蜂房、土元、全蝎、干蟾、鳖甲、九香虫等。
  2.东南隅沿海地带,以营房镇为主体。这里有15公里海岸线。海产主要药材有:海螵蛸、石决明、海龙、海马等。海岸低洼地野生植物类药材有:芦根、香附、桎柳、旱莲草等。
  3.中北部平原低洼地带,属胶莱河、墨水河、大沽河流域,土质肥沃,水源条件好、分布着大量的适宜生长在平原地和沼泽及低洼地的药材。野生植物类药材有蒲公英、半夏、葶苈子、车前子、蛇床子,益母草、败酱草、甜地子、茅根、香附等。动物类药材有:桑螵蛸、蝉蜕、蜂房、刺猬皮、干蟾、鸣蝉等。
  家种药材有:黑芝麻、透骨草、薏米、草决明、紫苏、冬花、荆芥、苦地丁、大青叶、沙参、元胡、地黄、白术、黄芪、桔梗、怀牛膝、元参、木瓜、金银花等。
  三、中药材的蕴藏量
  胶州野生药材的蕴藏量,据1985年普查估算,总蓄积量达450万公斤,其中植物类有430万公斤,动物类有20万公斤,菌藻类极少。蕴藏量在50万公斤以上的只有芦根一个品种;30万公斤以上的有翻白草、银柴胡;20万公斤以上的有苍耳子、旱莲草、葶苈子、艾叶、青蒿、茅根、地榆;10万公斤以上的有茵陈、复花、小蓟、柽柳、香附、马齿苋等。
  个别品种蓄积极为集中,如翻白草主要生长在市境西部低山丘陵地带。这里密度较大。冷家村乡羊角山西坡是密度最高的地块,每100平方米生长216株,最低地块194株,具此密度的覆盖面积达3万亩以上。柽柳重点生长在东南沿海一带的盐碱滩地,分布疏密不均,勘查估计该区蓄积量达10万公斤以上。
  四、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胶州人民自古以来对野生药材就有所认识,但开发利用率是很低的,多为民众自采自用,部分交售当地医药业堂、铺炮制后做饮片、煎剂和膏、丹、丸、散等制剂使用。
  1851年胶城“鉴古堂”中药店成立后,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德全堂”、“大生堂”等中药店相继成立,对胶州的药材开发逐渐加强。1949年前几年中,胶城三大堂每年收购调出的中药材达20万公斤,其中本市地产药材占三分之一强。1949年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中药工作,成立了药材公司。乡镇供销社设采购站。广泛宣传识别和采集地产药材知识,使药材的收购品种和数量逐渐增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全市药材年平均收购量在10万公斤左右。六十年代年均收购量达18万公斤以上。
  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药材品种的识别数目上逐渐增加。据清•乾隆《胶州志》载,本市地产药材计42种,民国初年《增修胶志》载68种,1983年编《胶县中医药志》载131种,1985年《胶县药源普查报告》载本市中药材有99科,共计286种,其中植物类占69科,245种,动物类占30科,41种。
  五、地产中药材主要品种
  1、翻白草:俗称老鸦翎,系蔷薇科植物,带全草。其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止血之功效。可用于治疗吐血、咳血、血崩、痢疾等症。
  2、柽柳:俗称西河柳,系柽柳科植物。柽柳的带叶嫩枝性平、味甘咸,有疏风、解毒、透疹、利尿之功效。用以治疗麻疹不透、感冒头痛、皮肤风痒等症。
  3、芦根:系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有清热止呕、生津止咳、利尿等功效。治热病烦渴、小儿麻疹、肺热咳嗽、黄疸等症。
  我市东南沿海及大沽河下游,许多洼地形成沼泽,造就了芦苇生长条件,目前年收购调岀计3万公斤。
  4、半夏:俗称老鸦芋头,系天南星科。半夏的地下块茎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以治疗痰饮咳喘、胸脘痞胀、恶心呕吐等症。半夏为野生品,在我市开发利用的历史久远。《胶州志》、《增修胶志》都将其做为一种重要药材收载。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估算蕴藏量在40万公斤左右。胶州半夏个大、药性好,是北药南调的主要品种之一,很受欢迎。
  5、木瓜:系蔷薇科多年生落叶灌木,成熟果实入药,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等功效。用以治疗霍乱转筋、关节不利、腰膝酸重、筋挛足痿等症。
  木瓜为人工栽培,建国前只有零星种植,建国后纳入药材种植计划,始于19.58年,先后在西祝村乡陈家屯村,南杜村乡王家屯村等地集中发展了两万余株;七十年代又在冷家村乡曲家芦、横沟,张应镇小埠头,马店镇周家河头等村发展4万余株;进入八十年代后,年均收购调出计3000公斤左右。
  6、北沙参:系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去皮后供药用。有清肺泻火、养阴止咳等效,用以治阴虚、肺热、干咳、热病伤津、舌干口渴等症。
  沙参原为野生品,建国前有零星栽培,建国后其种植面积、产量、质量逐步上升,至1967年总产量达到10万多公斤。1972年后,由于全国性的产量过剩,至八十年代中,年总产量压缩到3至5万公斤。
  我市对沙参的栽培具有几方面的优势:一是栽培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二是经济效益较高;三是产品加工技术优良;四是调出的沙参均受各地用户的好评。因此,是本市群众最喜欢种植的品种之一。
  胶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正在为发展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胶州城(内城)用城门城楼及护城河风貌。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 第二辑

《胶州文史资料 第二辑》

《胶州文史资料第二辑》收入“古城胶州工商撮要”、“解放前的胶州浴池业”、“胶州中药资源”、“四次解放胶州城”、“解放军攻克胶城亲历记”等11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全深
责任者
王立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胶州
相关地名
冷家村乡
相关地名
张应镇小埠头
相关地名
马店镇周家河头
相关地名
翻白草
相关专题
柽柳
相关专题
芦根
相关专题
半夏
相关专题
木瓜
相关专题
北沙参
相关专题
齐山
相关实物
黑山
相关实物
神山
相关实物
福山
相关实物
马虎子庙山
相关实物
艾山
相关实物
胶莱河
相关实物
墨水河
相关实物
大沽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