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的戏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527
颗粒名称: 即墨的戏楼
分类号: TU242.2
页数: 7
页码: 172-178
摘要: 过去,在即墨境内共建有九座戏楼,大都建在各地较有名气的庙宇殿阁跟前,专为逢庙会“祭神”时演戏,以吸引和招徐各方香客之用。不难看出,这些戏楼的建立,无不与当时的封建迷信有关,同时也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生活的追求和向望。
关键词: 即墨县 戏楼

内容

过去,在即墨境内共建有九座戏楼,大都建在各地较有名气的庙宇殿阁跟前,专为逢庙会“祭神”时演戏,以吸引和招徐各方香客之用。不难看出,这些戏楼的建立,无不与当时的封建迷信有关,同时也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生活的追求和向望。
  城隍庙戏楼
  即墨城的城隍庙座落于即城东门里大街路北(现县东招待所处),庙院内建有戏楼,座南面北,正对着城隍庙正殿。该戏楼建筑精巧,结构严谨,青砖绿瓦,古朴典雅,四角飞檐,造型独特,四周由数根合抱粗的红漆园柱支撑,戏台为约四指厚的木板铺就;戏楼内外皆有匾额,外匾是“勿作戏观”,内匾为“举首自省”,舞台出入门的小匾系 “龙飞”、“凤舞”;有正楷,有行书,笔墨清秀,楷、行双妙,据说是清道光十九年 (1839年)重修城隍庙时,为知县秦锡九所书。
  平时,舞台三面皆用二指厚的红漆木板围封;戏楼底部,四面各有圆形拱门,皆可出入。整个戏楼被周围殿宇一烘托,显得十分壮观。
  该戏楼每年至少两次唱戏,每次少者唱四天,多者六至八天。唱戏时间多在农历正月二十二日和五月十三日前后,据说这两个日期分别是“城隍爷爷”和“城隍奶奶”的生日,因此特设庙会并唱戏来为城隍夫妇“祝寿”,该戏楼于抗战结束后被国民党即墨县党部拆除,将所拆物料在万寿宫处修建了 “中正堂”。
  东郭外戏楼
  该戏楼建于清代咸丰年间,距东阁百米处(现东关联中南侧),座东向西,正对阁楼。阁楼上塑有“文昌”、“八蜡”等泥塑神像。戏楼东西长约十米、南北宽约八米,基座高约两米,戏台全用砖石砌成,分前后两台,上建八角飞檐。前台屏壁上悬有
  “古今一览”的行书匾额,出入门分悬“归去”、“来兮”两小匾,白底蓝字,格外清秀。平时,戏台三面皆用红漆木板围封,每年农历六月初八日,传说是八蜡神“生日”,这天是庙会,要在此开台唱戏四天,以祈求八蜡神保佑庄稼不受虫灾。
  由于该戏楼建筑式样新颖,据说本县催诏、灵山顶修建戏楼时都到这里绘图仿建。该戏楼于抗战结束前后为防止解放军攻城作为屏障,被国民党褚华林部纵火烧毁。
  马神庙戏楼
  该戏楼位于原马神庙前面(现即墨汽车站对面南侧),座南向北,式样与城隍庙戏楼近似,匾额是“勿作戏观”,舞台出入门的小匾为“龙翔”、“凤舞”。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逢马神庙会时在这里唱戏,日本侵略军入侵即城后,庙内神像被毁,房屋被占,故此庙香火日趋断绝,戏楼也随之冷落。抗战结束后,该戏楼于1946年被国民党暂编十二师赵保原部拆除。
  天井山戏楼
  该戏楼位于留村乡天井山(又名小龙山),距龙神祠约百米处,座南向北,宽约八米,长约十米,砖石木结构。舞台前额匾书“广寒遗宫”,出入门分悬“出将”、“入相”二小匾。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逢庙会在此开台唱戏,特别是每逢四方乡社前来山顶“龙池”取“龙牌”求雨时,此处更有一番热闹场面。该戏楼在解放战争中,被国民党姚子栋部与五十四军的一个连拆除。
  催诏戏楼
  该戏楼位于洼里乡催诏村西北隅“广禅寺”前,座南向北,建于清宣统二年 (1910年)。舞台的匾额为“勿作戏观”,出入门是“海市”、“蜃楼”。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逢庙会在此唱戏。1967年“文革”期间被拆除。
  丈二山戏楼
  该戏楼位于王村镇丈二山 “通明宫”庙前,座南向北。舞台前额匾书 “钧天雅奏”,出入门的小匾为“阳春”、“白雪”,戏楼后面的四个大字是“吊石观涛”。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三月初三日、五月初九日“通明宫”逢庙会时,必在这里开台唱戏。该戏楼于1956年拆除。
  灵山顶戏楼
  该戏楼位于灵山镇灵山顶的“灵山老母殿”南侧,座南向北,与“灵山老母殿”相对映。戏楼舞台的前额匾书“勿作戏观”,出入门的小匾为“龙飞”、“凤舞”。每年四月间逢庙会时在此唱戏。该戏楼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由四方的善男信女们捐资建成,在解放战争中,戏楼和庙宇同时毁于战火。因此,在县内的诸戏楼中可数此戏楼的 “资历”最浅。
  金口马神庙戏楼
  该戏楼座落在南阡乡金口村西侧原“马神庙”处(现金口供销社仓库处)座南向北,土戏台,四周石柱支撑,舞台前额匾书“曲高天外”,出入门小匾是“龙飞"、“凤舞”。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逢庙会时唱戏。该戏楼于1958年秋大炼钢铁时拆除,在县内诸戏楼中要数此戏楼最简陋。
  金口天后宫戏楼
  该戏楼座落在金口天后宫南侧,座南向北,正对着天后行宫(即正殿),据考,是清代嘉庆四年(1799年)由江南船商出资兴建的。戏楼分前合、后台,东西宽约八米,南北长约十米,顶部系四角飞檐,四周有合抱粗的红漆园柱支撑,舞台用木板铺就,上方匾额书有“钧天雅奏”,出入门为 “登风”、“遏云”;前台屏壁正中雕有木质八卦太极图,不演戏时四周用红漆木板围封;舞台下方作为戏班寝室,可容六、七十人之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传说是海神娘娘诞辰之日,九月初九日是海神娘娘“得道升天”之时,都要在这里唱戏贺神。此外,在金口港鼎盛时期,多有南北商旅、大小船主前往天后宫许愿还愿者,故天后宫戏楼几乎每天都有戏班唱戏。因此,在县内诸戏楼中,天后宫戏楼算得上是最繁华者。该戏楼于1973年冬被拆除。
  综上所述,随着岁月的流失,时代的变迁,即墨的戏楼而今已荡然无存;然而,即墨的古老文化并没有因此而泯灭,今天,为之所代替的而是一些高大的、现代的剧院、影院以及各乡镇的礼堂。

知识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第四辑

《即墨文史资料第四辑》

即墨历史悠久。境内已发现多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据以确认远在4000年前,人们就在这一地区过着原始的社会生活。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华,1938年1月17日,即墨城沦陷。日伪政权于1939年6月将即墨县划属青岛市,设“即墨区”。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日伪政权随之消灭。1941年,国民党领导的即墨县政府在莱阳成立。1942年9月2日,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于即墨县西北部的堤前村(今属移风店乡)建立。1943年8月,大致以烟(台)青(岛)公路为界分为两县,路西地区为即墨县,路东地区为即东县,分别建立民主政权。1944年4月即东县并入即墨县,1945年7月恢复即东县。解放战争时期,即墨县、即东县民主政权同属胶东区南海专区。1949年5月26日即墨城解放,即墨、即东两县也随即全境解放。

阅读

相关人物

孙泉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即墨县
相关地名
即墨城隍庙
相关地名
城隍庙戏楼
相关地名
东郭外戏楼
相关地名
马神庙戏楼
相关地名
天井山戏楼
相关地名
催诏戏楼
相关地名
丈二山戏楼
相关地名
灵山顶戏楼
相关地名
金口马神庙戏楼
相关地名
金口天后宫戏楼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