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之宗教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524
颗粒名称: 即墨之宗教概述
分类号: D635.1
页数: 11
页码: 149-159
摘要: 即墨有山海之胜,古之云游道人、托钵行僧屡屡涉足其间,因而多栖禅炼真之迹。道观、佛寺的兴建,诵经说法的举行,在民间极有影响。当时居民中敬神信鬼,相信因果轮回之说者颇多。有的持斋念佛,但不一定通晓教义,虽自称弟子,却并非教徒。在籍的教徒是分散在庙宇中的出家道士、火居道人和剃度的僧尼。及至近代,基督教天主教等相继传入,虽利用一切场合讲经布道,公开发展教徒,但其影响则远远不能与先人的道教、佛教相比。此外,尚有罗教、在理教等曾在民间传播,均随着历史政治形势的发展而各有其兴衰变迁.解放战争期间,宗教法事渐次停止,僧道星散还俗。建国后,除基督教继续集会外,道教、佛教等则因已无庙宇依附而进入尚有影响而无活动的新境界。
关键词: 即墨 宗教概述

内容

即墨有山海之胜,古之云游道人、托钵行僧屡屡涉足其间,因而多栖禅炼真之迹。道观、佛寺的兴建,诵经说法的举行,在民间极有影响。当时居民中敬神信鬼,相信因果轮回之说者颇多。有的持斋念佛,但不一定通晓教义,虽自称弟子,却并非教徒。在籍的教徒是分散在庙宇中的出家道士、火居道人和剃度的僧尼。及至近代,基督教天主教等相继传入,虽利用一切场合讲经布道,公开发展教徒,但其影响则远远不能与先人的道教、佛教相比。此外,尚有罗教、在理教等曾在民间传播,均随着历史政治形势的发展而各有其兴衰变迁.解放战争期间,宗教法事渐次停止,僧道星散还俗。建国后,除基督教继续集会外,道教、佛教等则因已无庙宇依附而进入尚有影响而无活动的新境界。
  (一)道教
  即墨县境内最早的道观高真宫(位于东关北部)建于晋太安元年(公元302年),道教的传入应早于此时。至宋、元时期,观刹次第兴建,一时有“九宫、八观、十二庵”之说。五代时,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道人刘若拙自蜀来即,后为宋太祖召见,封华盖真人,奉敕归修太平兴国院(今崂山太平宫),以上、下宫为别馆。淳化二年(公元992年)病逝,葬高真宫前。金明昌六年(1195年),道教全真派道士邱处机等来即墨讲道说法,遨游崂山(当时亦称鳌山)、鹤山间,留有很多诗篇和刻石。邱处机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尊为国师,号长春真人,全真派盛极一时。境内道教即属此派之龙门派,而以马鞍山(县城以西的马山)为大丛林。山阴之马山庙,占地百余亩,殿堂十多幢,藏经1,500多卷,道士140多人,辖不其山的百福庵、四舍山的仙姑庵、丈二山的通明宫、兴隆山的玉皇庙、大沽河岸的天宫院、流浩河边的长直院、天井山的龙王庙、城里的真武庙、城隍庙、东关的高真宫等20多处庙头,规模较大。鹤山的遇真庵原属龙门派,后属随山派(全真派的另一派),大妙山的玉皇庙属龙门派分出之金山派。县城内曾设道会司于城隍庙内,由道行高的道士任职,监执戒律,处理各派道人之间的纠纷。
  (二)佛教
  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法显和尚自天竺等地留学求法归来,随商船至崂山,概是佛教传入即墨之始。南北朝期间,即墨地属北魏时,初建法海寺,而后佛寺次第建造。元至正二年(1342年),邑人吕珪在城西门外所建之观音庙,佛法之艺术形象即臻上乘。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憨山和尚自南报恩寺来到下清宫,购得旧道院,建海印寺,后涉诉讼,贬戊雷州,寺庙被毁。明末清初,即墨黄氏广修佛寺,在城里建准提庵之后,又在崂山建华严庵(后亦称华严寺),为其下院,后为境内佛教之中心,辖境内诸多寺庙,并在庵内设学,对境内僧众进行读经礼佛教育。即墨县境内之佛教徒均属临济宗,其下又分为正统佛教与民间佛教。正统佛教即华严庵之所属。民间佛教称为“号一派”,分为两支,一支是傅家(在今移风店乡)之尼姑寺,一支是马山之白云庵。白云庵的第一代主持是明万历间至北京讲经、赐号“慧觉禅师”的刘仙姑(即墨县城西山东村人,名贞洁)。县内于东门外庆成寺(元泰定元年建)设僧会司,监执戒律,并负责处理全县寺庵,僧众之间的纠纷。
  (三)罗教
  罗教,明正德年间即墨人罗清创立。罗清曾为佛教徒,信奉南禅临济宗,所创罗教从其中分化出来,以真空为宇宙根本的理论,创 “真空家乡、无生父母"真诀,宣传人人皆可成佛,是明、清间民间的一种宗教。曾被佛教正统视为异端而加以贬斥,被明、清政府视为邪教而残酷镇压与查禁。罗教主要流传在运河两岸,后发展至福建、江西和台湾等地,在漕运水手中拥有很多信徒。罗教设庵堂,供奉罗祖,大都是漕运水手宿泊歇脚之地,也是孤苦衰老的教徒赖以存活和死后得以安葬的场所,带有下层社会宗教福利的性质。罗教的名称,在即墨县知者较少,但在民间的宗教思想中有影响。
  (四)基督教
  基督教(新教、耶稣教)在即墨县有长老会、信义会和浸信会。
  从1873年开始,陆续传入,设置教堂,讲经布道,发展教徒,前后七十多年。1946一1949年,即墨县从农村到县城陆续解放,当地教会活动随之停止。建国后,教会的部分房产归政府接管,1953年12月经上级批准,允许教徒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1959年,在即教会合并,统称基督教,实行“自治、自传、自养”,教堂设在北关浸信会原址,另有农村教徒聚会所。“文革”期间,教会停办。1979年以后,逐渐恢复。1984年登记教徒160余人,分布在县城和楼子瞳、营上、段村、灵山、牛齐埠、石门、留村、三里庄、白庙等乡镇。
  建国前,基督教各教会在即墨的历史经历和活动范围:
  1、长老会即墨县内曾有两个互不相属的长老会,一是美国教会设立的,一是朝鲜教会设立的。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美国传教士郭显德受美国长老会派遣由烟台来即墨县设会,先后在西部的大北岭(今属长直乡)、元庄(今属楼子瞳乡)、河流庄、太祉庄(二村属太祉庄乡)、青中埠(今属七级镇)和南部的科埠、南北岭、石沟(三村今属崂山县)、石人河(今崂山县的常家村和何家村一带)、黄石头(今崂山县芥菜涧)等村设置教堂,并下乡传道。郭显德和部分教徒的行为,引起群众的不满,导致两次教案的发生。
  民国七年(1918年),朝鲜传教士朴尚纯等受朝鲜长老会派遣,由青岛来即墨县设会,称为山东省中华基督教东海区会。在县城河南郭家巷村建立教堂与区会驻地,并在大任(今属鳌山卫镇)、芝坊(今属丰城乡)等村设置教堂,为其下属会址。其活动范围在即墨、莱阳的沿海地区。
  2、信义会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国传教士卢威廉受德国信义会派遣,由青岛来即墨县设会,初在县城西关今共济门里租房传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后,在城南花园村建教堂,办书院,在胡家村南设医院。又陆续在王村(今属王村镇)、芝坊(今属丰城乡)、孙家白庙)今属白庙乡)、灵山(今属灵山镇)、下嚏(今属营上乡)、俞家屯(今属段村乡)、泊子(今属牛齐埠乡)、蓝村(今属蓝村镇)、庞家岚(今属莱西县)、城阳、惜福镇(二地今属崂山县)等地设立教堂,附设小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在华的信义会由美国信义会接办。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即墨信义会的教堂和所办的信义中学(今即墨一中校址)被日本侵略军分别查封和踞为兵营。战后,美籍教士回即与中国教士协同继续办教办学。教徒一度发展到了3,000多人。
  3、浸信会
  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岛基督教浸信会在即墨城西关共济街门里设福音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正式成立即墨县基督教浸信会。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北关建教堂和小学。另在北曲、京口(二地今属崂山县)各设教堂。该会无外籍传教士,其经费主要靠青岛浸信会资助。
  (五)天主教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德国天主教神甫陶加禄由青岛来即墨设点传教。民国初年,购得位于南门里的清参将署废址建即墨天主教总堂,属青岛天主教教区。附建修女院,设小学和诊所。民国二十年(1931年)前后,在桥头村(今属牛齐埠乡)、泊子村(今属洼里乡)、西丰城、北颜武、雄崖所、七口村、彭家屯、大丈村、河东村(以上各村今属丰城乡)、西王村、朱家高戈庄、卧龙村(三村今属王村镇)、店集(今属店集镇)、大任村(今属鳌山卫镇)、西山前村(今属三里庄乡)、王家庄(今普东乡王家瞳)、太祉庄(今属太祉庄乡)等地建立教堂。民国二十八年(1939)成立总铎区,下设店集、太祉庄两个分区,分为27个堂口传教。至1949年,全县教徒发展到1000多人。建国后,城里总堂的活动未停,但作礼拜者减少到十多人,多系与德籍神甫毛斯德关系好的即城居民。1951年,毛斯德因,“以宗教活动为外衣,搞非法活动”,被驱逐出境,教徒们纷纷退教。根据宪法规定,政府允许正常的宗教活动。
  附:在理教在理教俗称在礼教。明末遗民杨来如创于即墨,是清民间的一种秘密结社。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奉佛教之法、习儒教之礼,修道教之行,融合三教为一体。”奉白衣观音为教祖、穿白衣,故又称白衣教道。要求教徒戒饮酒、吸烟、贪嗔、妄语、忤逆。嘉庆至光绪年间逐渐兴盛,流行于山东、东北一带,后为清政府取缔。
  民国时期,抗日战争前后,青岛、即墨一带又在地方权势人物中兴起在礼教,市民中也有各种目的而参加者,此时已演变成为标榜“义气”的帮会,名为“在家理”,设坛、立社、收门徒、论辈行,是一个半公开的封建道会门。在解放战争期间,自行瓦解。

知识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第四辑

《即墨文史资料第四辑》

即墨历史悠久。境内已发现多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据以确认远在4000年前,人们就在这一地区过着原始的社会生活。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华,1938年1月17日,即墨城沦陷。日伪政权于1939年6月将即墨县划属青岛市,设“即墨区”。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日伪政权随之消灭。1941年,国民党领导的即墨县政府在莱阳成立。1942年9月2日,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于即墨县西北部的堤前村(今属移风店乡)建立。1943年8月,大致以烟(台)青(岛)公路为界分为两县,路西地区为即墨县,路东地区为即东县,分别建立民主政权。1944年4月即东县并入即墨县,1945年7月恢复即东县。解放战争时期,即墨县、即东县民主政权同属胶东区南海专区。1949年5月26日即墨城解放,即墨、即东两县也随即全境解放。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志峻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