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虞汉墓群与王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453
颗粒名称: 皋虞汉墓群与王吉
分类号: K878.8
页数: 6
页码: 25-30
摘要: 皋虞,位于即墨城东北距城五十华里,原是一座古城,现为温泉镇所辖。西汉初,实行推恩侯制。刘氏皇族胶东康王刘寄之子刘建被封为皋虞侯,即于此修筑都城。
关键词: 皋虞汉墓群 王吉

内容

皋虞,位于即墨城东北距城五十华里,原是一座古城,现为温泉镇所辖。西汉初,实行推恩侯制。刘氏皇族胶东康王刘寄之子刘建被封为皋虞侯,即于此修筑都城。其子孙一直沿袭了六代,凡一百三十七年,到王莽篡位时始废。后改为皋虞县,治所仍用旧城。至隋,其属地并于即墨县,属琅琊郡。两千年前历史遗留在这里的汉代墓群至今清晰可辨,远近闻名。
  公元前49年,西汉名臣王吉卒后葬于此地,因此,皋虞汉墓群亦称王吉墓群。该墓群东临钱崮山,西靠笔架山,北依庙崮山,东南面紫金山;清清的山溪汇入文明河,蜿蜒流向墓群正南的浩瀚大海。整个墓群被群山环抱,清溪绕流,山水钟秀,景色幽雅,确有"藏龙卧虎”之势!墓群中心建有“王公祠”,按前七后八、左五右六之方位共立有二十六座墓冢,据传是取“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意设立。该墓地南北长一千米,东西宽五百米,总计五十余万平方米,占地七千五百余亩。三吉及其子王骏、其孙王崇均葬于此地,因此王吉墓群实为王吉家族茔地。古代墓群如此宏大者,在即墨实为罕见。
  从被开掘的一座陷塌墓冢内看到:墓内有正房兼东西两厢及庭院等建筑,规模宏阔,结构完整,工艺精细。墓室东西长五米,南北宽三米,高两米,均用带花纹的砖石砌成。据《崂山续志》记载:“皋虞王公墓前砖,长约八寸,阔四寸,厚一寸三分,俱花边,中为大吉字,字约五分,吉字两旁为五株钱形,字皆阳文”。其墓底用方砖铺就,方砖底下又铺有一公分厚的木炭,以吸潮气,保护棺、尸。其工程之巨、设计之精可见一斑。
  王公祠,占地面积约七市亩,祠院面南呈长方形,祠门悬一匾额,书有“王公祠”三个大字;楹联是:德光炎汉;祥发皋虞。祠门内立一影壁,正对后面四间祠堂。祠堂正中供奉着三尊石碑:王吉居中,王骏在东,王崇依西。石碑上铭刻着祖孙三人的名字和官职,碑身及碑文均系精工细琢,雅致而肃然。祠堂东侧有一偏殿曰“菩萨殿”,内供观音、增光,眼光三尊泥胎;偏殿前面是"柏母娘娘殿”,亦供泥塑雕像。殿前有黄杨两株,高数米,直径三十余公分。树前建有“三官殿”。祠堂东南隅是古钟楼。祠堂两侧建有三排平房,系道士住处及厨房、仓房、碾房、戏房等,祠前设有宽阔的赛马场。当年这里香火不断,,鼎盛之极。可惜该祠于一九四五年前后毁于战乱。尔今只有一片荒冢,砖石瓦砾俯拾皆是。近年来,在这里出土了编钟、王莽钱、古陶、汉砖等不少文物,对研究、考证汉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汉书》载:“王吉,字子阳,琅琊皋虞人。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举贤良,为昌邑王中尉”。宣帝时(公元前祸一49年)官居博士,谏大夫。吉之子王骏官御史大夫、丞相,其孙王崇为汉大司空、扶平侯,祖孙三代均系朝廷命官,且吉与骏被到入即墨九贤之中。九贤祠建于县城圣庙内,皆假像而祀之。
  王吉其人自幼聪敏且贤。居官后廉洁奉公,忧国忧民,不畏权势,刚直不阿,为古今士民所称道。《前汉书》载:王吉年轻时在长安读书。东邻家有株枣树,枝条垂到王吉庭院,吉之妻便摘枣给吉吃。王吉询知枣的来源后,认为其妻贪图便宜,不睦邻里,便将其休掉,东邻得知原委后甚感不安,并要伐掉那株枣树。后经街坊邻居反复劝说,吉方将其妻招回。因此,当时流传着这样两句话:“东家有树,王阳去妇;东家枣完,去妇复还”。可见王吉品行端正,洁身自好和严以律己的良好作风。
  王吉为昌邑王中尉时,昌邑王刘贺荒于酒色,喜好游猎,不问国政,不谋民生,致使百姓劳役过重,怨声四起。因此,王吉曾多次上疏力谏,奉劝刘贺体恤百姓,勤于国政,接忠纳谏,尊崇王室。他在疏本中说,百姓为大王的田猎修道、牵马,荒废耕地植桑,这样做逆民意,失民心,切不可为之。大王应学习唐尧虞舜治理国家的道理,选忠信之人治理国家,召正直之人以做谏臣。并要效仿皇帝行动,取得其信赖。皇帝与大王,论亲属是子侄,论地位系君臣,大王一身兼子侄与臣属二任,责任大,情谊深。若少有不合规范的行动,为皇帝所闻,恐怕不是享国臣子之福。其忠君爱国之心,直言敢谏之胆由此可见。
  后昭帝崩,无嗣,刘贺被迎立为帝。在位仅二十七天就以淫乱无度而被废。宣帝刘询继位。刘贺为昌邑王时的群臣,一些阿谀奉迎、助纣为虐者多受株连,被下狱处以极刑。独王吉因忠君爱民并屡次进谏,多为朝臣称道,才得以幸免,并被召为博士,谏大夫。
  王吉擢升后愈感责任重大,他看到朝中少明臣,缺章法,纲纪混乱,特别是皇亲权贵私自任用子弟之风上下盛行。因此,他多次上疏,劝导宣帝兴利除弊,整顿朝纲。其言词之激昂,说理之充分,实为时人所折服。他在疏中云,京城之内,做不到官吏廉洁,使百姓知恩感德,就难以治理天下;皇帝身边僚属,不公正无私就难以让天下百姓受到感化。尔今,朝中当权者多以任用自己的子弟加固其势力,而这些纨裤子弟大都专横跋扈,不学无术。他劝宣帝立即革除任子之令,即是皇亲国戚也只可“厚以财,不以居位”;同时要广开才路,选贤任能,废任人唯亲之弊端,兴任人唯贤之朝风。但是,昏庸无能的汉宣帝处于维护其封建统治的利益,不仅不采纳王吉的忠言明谏,反而对其冷眼相看。王吉空有报国之心而无报国之门,致使他看透时弊,冷于仕途。因此,他推脱有病,引退归里。回到皋虞后,由于忧国忧民,积怨成疾,不久谢世。
  王吉的后裔在东汉时迁居临沂,传至王览又随晋帝司马睿迁至江南,其子孙便“繁衍于江左矣”。其中览之重孙王羲之以“书圣”名显于世。《玉晖堂随笔》载:“王氏一脉,自皋虞而临沂而会稽,迁徙不常,吾墨实为之芝根醴源也”。
  两千年过去了。这位刚直、清廉的封建士大夫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他的佳话却流传人间;随着历史的变迁皋虞汉墓群尽管已成荒冢,它却给人们留下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知识出处

即墨文史资料

《即墨文史资料》

出版者:山东省即墨县委员会

本书介绍了从“戊戌变法”以来至“文化大革命”之前,凡有关即墨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卫生、工商、科技、民族、宗教、侨务乃至风俗民情、乡土特产、名胜古迹、民事诉讼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及有影响人物的史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孙泉声
责任者
于谨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吉
相关人物
即墨县
相关地名
皋虞
相关作品
王公祠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