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一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苍山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396
颗粒名称: 地名故事一则
分类号: K928.6
页数: 4
页码: 153-156
摘要: 人们为了把匡衡勤学苦读的精神传给后世,把他家附近的几个小村落,统叫匡王。村后边的那座山叫匡山。匡衡上学的那个小村落,叫做"老书房"。至于匡衡家住的那个小村落,人们当然忘不了匡母为迎送儿子上学站过的哪块大石头。于是就把这个小村落叫做 “望子石”。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把“望子石”就叫成现在的村名“王子石” 了。
关键词: 地名 故事

内容

“凿壁偷光”的地方
  历史上,匡衡“凿壁偷光”或叫“穿壁引光”的故事,是人们所熟悉的。可是,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却是鲜为人知的。
  在鲁城乡的匡山脚下,有个匡王村。相传,是匡衡的故乡①。过去这个村由四个小村落组成,其中南边的两个村落,一个叫王子石,一个叫老书房,就是匡衡居住和读书的地方。“凿壁偷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匡衡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他小的时候,家里很贫穷,靠父亲给人家当长工维持生活。他的母亲对他非常疼爱。当匡衡六、七岁的时候,父母就送他到西边不远的村里去上学。每天他早早起来去学校,总是由母亲护送他。等他出了村,母亲便站在村外的一块大石头上向西望着,直到他进了西村,才回家。下午放学后,别的同学回家了,匡衡仍在学校里读书,一直到很晚。匡衡的母亲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回来了,而自己的孩子没回来时,就又去站在村边那块大石头上翘首西望,眼巴巴地迎匡衡回家。这样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天长日久,那块大石头上竟然留下了匡衡母亲的一双清晰的脚印。
  匡衡吃过晚饭,就去自己的屋里学习。但是,由于家景贫穷,哪有钱去买灯油或蜡烛呢?于是,他就请母亲去隔壁邻居家借。邻居觉得匡衡家里很穷,借给了他什么时候才能还呢!因此,不愿意借给他。匡衡没有办法,就暗暗地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借着洞里透过的一线光亮来读书。年年岁岁,日积月累,年纪才十八岁的匡衡便成为一个知识丰富,远近闻名的才子了。
  匡衡酷爱学习,从不因已有的知识为满足。他总是把书籍看作比什么东西都宝贵。可是匡衡居住穷乡僻壤,哪里有多少书读呢?为这事,他常象一个几天吃不上饭的饿汉一样难受。后来,他听说附近村庄有个财主家藏了不少书,就想去借着看看。但一想起向邻居借灯油、蜡烛人家都不肯借的事,思想里便犹豫起来,只好望而却步了。“用什么办法才能看上财主家的书呢?”他反复思索着,终于想出了去财主家当长工的法子。当财主和匡衡议定工钱的时候,匡衡说:“你只要把家里的书让我看,我就可以不要工钱了。”财主感到很奇怪,仔细地想了想,这倒是个很便宜的事。于是,就答应了匡衡的要求。从此,匡衡在这里看了不少书,进一步丰富了知识。后来他能文学、善说《诗》、精经传,成了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在元帝的时候,他任过丞相,被封为乐安候。
  人们为了把匡衡勤学苦读的精神传给后世,把他家附近的几个小村落,统叫匡王。村后边的那座山叫匡山。匡衡上学的那个小村落,叫做"老书房"。至于匡衡家住的那个小村落,人们当然忘不了匡母为迎送儿子上学站过的哪块大石头。于是就把这个小村落叫做 “望子石”。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把“望子石”就叫成现在的村名“王子石” 了。

附注

注①:《续修临沂县志》第二册卷四、七页:匡衡故里今七区西部之匡汪村附近。匡姓繁衍,皆其后裔。村前有匡山,亦以衡得名。山前有村名老书房,即当年凿壁偷光处。府志列入兰山先贤,前志以为丞人而去之,实则丞与兰陵时分时合,兰陵之西北部皆当年丞地也,不当以今县境为断。

知识出处

苍山文史资料第四辑

《苍山文史资料第四辑》

《苍山文史资料第四辑》整理和收录了忆边区县的“三大事变”、八路军临郯独立因成立前后、怀念黄莘三同志、秦泽甫魏玉华王克非、文峰山前伏击战、苍山县早期的一个共产党员一一陈耀贤、“突滨海”片断、袁明传略等17篇文稿。

阅读

相关人物

石传俊
责任者
社秉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匡衡
相关人物
王子石
相关人物
鲁城乡匡王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