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思玷老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苍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371
颗粒名称: 忆王思玷老师
分类号: I055
页数: 9
页码: 88-96
摘要: 悲泪望江山,先烈血染红!一九八二年七月一日,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一一山东苍山县兰陵镇,再次踏看了故乡附近的古迹,畅饮了故乡特产的举世闻名的美酒,访问了我的老师王思玷笔下的《偏枯》主人公刘四的家,童年时代的情景浮现眼前。于是,我和王伦和、王玉璞、王善才等小学时的同学一起细细回忆了田思玷老师殉国的前前后后。我们几个,还有早已参加工作的靳耀南、魏玉华等算是王思玷的最后一班学生。记得,他当时并不是正式老师,还有他的弟弟王思瑕,教史地很好,我们称为“三老师”,他是“二老师”。王思玷老师还和当时进步同学杨文田、孙敏成等组织学习小组,学习《共产党宣言》等著作。
关键词: 回忆录 王思玷

内容

悲泪望江山,先烈血染红!
  一九八二年七月一日,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一一山东苍山县兰陵镇,再次踏看了故乡附近的古迹,畅饮了故乡特产的举世闻名的美酒,访问了我的老师王思玷笔下的《偏枯》主人公刘四的家,童年时代的情景浮现眼前。于是,我和王伦和、王玉璞、王善才等小学时的同学一起细细回忆了田思玷老师殉国的前前后后。
  我们几个,还有早已参加工作的靳耀南、魏玉华等算是王思玷的最后一班学生。记得,他当时并不是正式老师,还有他的弟弟王思瑕,教史地很好,我们称为“三老师”,他是“二老师”。他们两个,都是为了家园子弟,白尽义务,光教书不拿薪金的老师。只有他的哥哥王思璞,教国文,是我们的班主任,算是拿薪金的正式老师,我们呼为“大老师”。他们兄弟三人,是“五四”运动以后传播新文化的先驱,是我们学校新文化思想的主宰。王思玷老师,在教书中的具体印象,我们都模糊了,只还笼统地记得:他虽是地主子弟出身,官宦人家的少爷,但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特别同情穷人家的学生,更同情校外无钱入学的穷苦子弟,因此,他的侄子王伦和嫌穷学生脏时,曾被他当面申斥。他和他的哥哥,都是提倡办民校的,记得后来我上高年级时,每天晚上,都要到民校当义务老师。再一个印象,就是偶然浮现的教人前进的才质,特别是为上海“五卅”惨案募捐讲话时那种慷慨风貌,给我们永远留下了印象。
  王思玷老师殉国时,我才有十二岁,经过五十六年的岁月,心头还有影子,这说明王思玷老师的才质是出众的,不然,在我们的心头早就应该模糊了。正如全国文联主席茅盾同志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里说:"……我们又看见了很细腻地表现了卖儿卖女的心理的《偏枯》(《小说月报》十三卷十一号)这几篇不但在题材上是新的东西,就是在技巧上也完全摆脱了章回体小说的影响,它们使用活人的口语,用'再现'的手法,给我们看一页真切的活的人生图画。这几篇小说的作者,像彗星似的一现就不见了……他们留给我们的很少,可是单单这少数的几篇也就值得我们再来提起了。”
  从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四年,王思玷老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七篇小说。茅盾同志篇篇都有印象,且都作了评价,认为他是当时文坛的一颗彗星,一闪就不见了。并还记得他的稿子是枣庄寄的。这是因为当时兰陵没有邮局,有个代办的人,只能寄平信,不能挂号寄稿子。王思玷老师当时在枣庄还有个什么亲友关系,这个关系他可经常去住一住。一九三三年,王伦和同学(他的侄子)还是通过这个关系,进了枣庄矿务局办的私立中学。他为什么像彗星一现就不见了呢?究竟到哪儿去了呢?原来他是响应北伐军,参加了农艮起义军,不幸就在这次事变中牺牲了!茅盾同志不知道这个情况,因而长久的怀念着他的才华和他在当时新文学方面的成就。
  王思玷老师最早起的名字叫“王思璜",后因重了东南场大地主王思璜的名字,因此改成“王思玷”。兰陵由于是个农业集镇,地主门前大都有个打谷场,这个"场”,也往往代表了地主的住宅或地主的代号。如说“东南场”,人们就知道是王思璜家;“西南场”,就知道是王思璇家。王思玷老师重了王思璜的名字,王思璜又比王思玷约年长十岁,因此根据当时不成文的习惯法,王思玷老师就必须把“璜”字改换。不然,人们就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所以,王思玷老师原起的“璜”字,只在塾学用了几天,就改成了 "玷” 字。记得他还用过“王亦(一)民”这个笔名投过稿。
  当时,兰陵最大的地主是三区长王思文家,因其父外号称“小红袄”,所以远近都称“小红袄”家,到过一百顷地(百亩为顷)。次大地主是东南场王思璜家,侍卫府王权和家,插柳口王思衍(清末进士)家。王思玷老师家是个中小地主,兄弟三人加上父母,约有三顷地。王思玷老师的曾祖名王=,是清朝的举人,坐过江苏省奉贤县、崇明县两县的知县,为官清正,有政声,死于任所,家口淹滞不能归,幸得奉贤县门生金兼善破产扶柩送回原籍安葬。祖父王绍翀,庶出受歧视。父王赓庸一生勤俭,无地主习气。当地群众说他是个武秀才(实际是马失前蹄未中)。因不修边幅,外号称“二胡子嘴”,晚辈们称他“二胡子嘴叔”或“二胡子嘴老爷”。因他门前有个水坑,人称“汪沿上二胡子嘴家”。由于兰陵王姓居多,大都爱攀名门,自认是东晋琅鄒王氏后裔。所以在学校填表时,王思玷老师的侄子王伦和填的“三槐堂(通讯处)”不填槐树底,也不填汪沿上。实际都是老人起的堂号,无非要和琅琊王氏联在一起。记得当时我填的是"百忍堂”,一位老师说:“张公百忍,怎么咱姓王的也百忍啦!起这样的堂号,真是没有学问!”
  王思玷老师上学时,兰陵并没有公立小学(所谓洋学堂),据长我十岁的王庭和兄(王锦堂,抗战时做新华书店工作,建国后,任过重庆西南大区新华书店的经理。现退休,住北京东堂子胡同四十七号)说:王思玷老师当时授学于他的父亲王思颖。王思颖是个清末的秀才,当时在“大增光峪”(地主家店号)揽馆,当塾师,王思玷就在大增光峪上学。当时有个东乡孔庄的杜姓学生也在大增光峪上学,同王思玷若师感情较好。就因为这个杜姓学生,后来造成王思玷老师殉国的原因。
  王思玷老师上罢塾学后,又在何处上学我完全不记得。听他侄子王伦和说,他又在临沂县城高等小学毕业,然后同王思璞兄弟二人进入国立南京铁道专门学校学习。长我十岁的王庭和兄,也不记得王思玷老师又在何处上学,只记得他们兄弟三人都在外地上过学,且回来后都是兰陵小学的老师,也可称为兰陵小学的草创人。实际上真正拿工资的老师是王思璞,王思玷、王思瑕都是白尽义务的。他们也没有王思璞老师教得好。记得在我们上两届的学生中,有一个叫杨文田的,考上了曲阜师范,师范的老师曾写信给兰陵小学,说王思璞老师教的学生程度高。
  王思玷老师是地主家庭出身,生活颇优裕,他和他的长兄、三弟,又是怎样走上同情劳苦人民道路的呢?这当然与“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有关,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上海"五卅”惨案激起了广大人民(包括地主)的爱国热潮。当时的兰陵小学,就是为"五卅”惨案发起募捐的兰陵一带的大本营。他们不但自己募捐,还发动当地的头面人物去募捐。据长我十岁的庭和兄说,二区长曾搭戏台,请戏班唱戏,邀请四乡乡长、保长、庄长看戏,从中募捐。当时清末进士王思衍捐款一百吊铜钱,深为当地人所重视。庭和兄还说,二五年的夏天,他和王思璞老师、王思玷老师、王欣斋老师,还有袁永平(后来起义军司令)一起到岳城村去募捐,途经运部屯村遇大雨,他们都淋湿了。
  袁永平,是兰陵西北三里路的洪沟崖村前的袁楼人,后逃荒到兰陵西南十二里路的底阁村。因此,袁也说是洪沟崖人,也说是袁楼人,也说是底阁人,对外统称兰陵人。袁当时也是小学教员(在兰陵附近某村教书),好象是在外面干过什么事情,也算是兰陵一带的明白人。这时候全国的政治形势是:一九二四年后,国共两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南方革命军准备北伐,北洋军阀横行的时代将要结束了。这信息已经传到兰陵一带,已经波动了兰陵一带的青年人和头面人物。
  王思璞、王思玷老师,他们是兰陵一带“五四”运动的新文化推行者,他们提倡用白话文写文章(当时文言盛行),积极从事教学,希望能达到教育、文化救国的目的。王思玷老师还和当时进步同学杨文田、孙敏成等组织学习小组,学习《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并领导学生掀神像,批判有神论(小学的神像,就是他们领导扒掉的),向学生介绍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等人的中外名著。还提倡办夜校,推举校外人士孙传经(孙仲典,抗日战争中参加革命,被捕后壮烈牺牲)为夜校校长,自编教材,向农民传播革命思想。兰陵小学的夜校,延续很长,我记得王思玷老师殉国以后,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一年,我还担任过夜校的教员。另外,还积极发动学生剪辨子(我上学时,已经没有带辫子的),宣传妇女放脚。当时曾流行两句话:“车传道(车志远,抗日初期被反动派李子瀛杀害)剪辫子,他媳子(妻)栗了一大盼子(土话,很长时间的意思)”。另一句话是:“刘干臣娘的脚一一放不开啦!”刘干臣是卞庄一带的头面人物,劝他母亲放脚,他母亲说:“儿啊!我的脚放不开啦!”因此传为笑谈。当时的刘干臣及张苇村还有兰陵的王松和等,都是地下国民党员,当时算是进步的。兰陵的王子玉、孙传经、袁永平等人都同这些地下国民党员(他们自己也可能是国民党员)有一定来往,因之也就形成一股进步势力,积极响应北伐。约计一九二五年春,兰陵的王子玉(据王善才说,他是兴中会员,后成为国民党。一九二七年后国民党清党未再登记),袁永平等这帮进步人士,便和当时的国民革命军设在河南开封的办事处(按地区可能是冯玉祥的势力范围)发生联系。兰陵的王康和、王思吉、王如和等一般地主子弟,和王子玉的三弟王玉英(和侍卫府王玉英重名)、袁永平的三弟袁永敬等都曾到开封受训,说是什么黄埔军校分校。受训,也是准备起义的。但这伙受训的还没有回来,家中袁永平等人就举事了。据说是和开封办事处主任李继海接头的,交接员叫张耀南。这次起事,我记得是在一九二五年秋冬之际(天气颇冷的时候)是开封办事处发动的,军事指挥属岳文俊。开封办事处委派崔燕庭作袁永平的参谋。王思玷老师是袁永平的秘书(王锦堂说,还可能是后勤部长)。跟王思玷老师一起从兰陵一同去参加起义军的是王增福。此人是一九二五年兰陵小学毕业,家庭靠烧砖瓦为生,住在兰陵外城南口里路西,离花林墙不远。袁永平起义军的正式名义,我已记不起来,据王善才说是"国民革命军第一路军”,但王玉璞同志找到了当时袁部第二大队战士:一个叫曹永福,另一个叫杨怀章,他们二人都说袁的大旗上当时写着“国民自治军第二路军”,贴在临沂城里的布告是“国民自治军第二路军司令部一一司令袁永平”.王思玷老师的侄子王伦和也说:在一九三六年给王思玷老师补开追悼会时,写的是“第二路军”,但前面还有几个字,究竟是"自治”或"游击”记不清了。以此看来,很可能两个战士说的“国民自治军第二路军”是准确的。第一路军的名字,很可能是留给在开封受训的那伙人,回来准备组织军队的。据说这支军队也已经组织好了。司令是王思璜(受训人王思吉的哥,王如和的叔,参谋是王子玉)。只是王善才把这支待起义军队,记为"第二路军”了。因为袁永平的起义第二年就失败了,所以这个待起义的军队就未敢动。所以未敢动,我想:这跟领导人如王思璜、王思吉等全是大地主出身有一定关系。当时的这些地主的头面人物,看见袁永平失败以后未敢再动,也是合乎当时的实际情况的。袁永平的起义军初成立时,正是连年歉收,民不聊生的时候,所以起义后不几天,就扩展到两三万人,攻下了距兰陵一百四十里路的临沂县城(这是山东有名的晋时的琅琊郡城。东临沂河,周围有很深的护城河,四门有吊桥,形势险要,是鲁南重镇)。我的邻居有好几个人参加了起义军,有一个叫赵起善的(赵秀如的大儿子),据他的二弟赵起春回来说:进临沂城时,是仿照当时大刀会(有的称红枪会或五举道)喝"符”(用朱砂在黄表纸上写咒语,然后烧成灰,用白开水或白酒喝下去,叫喝“符”。因迷信,据说喝“符”后枪刀不入,子弹打不进去)以后的样子,光着臂,戴红兜肚,不说话,端着红缨枪、大刀或钢枪,从四门"嗨!晦!嗨!”的闯进去的。当时北洋军的保卫团约有一千多人,未敢抵抗,向起义军投诚。这一胜利震动很大,可以说影响了整个鲁南地区。遗憾的是:当时起义军没有缴保卫团的枪,只是接受了投降,原编制未动。以致待他们发现了起义军的弱点,摸清了起义军的情况后,他们便暗地勾结了江苏的军队(时称苏军),来了个内外夹击,起义军仓猝应战,被打出城来。
  起义军出城后,军阀利用落后的正统思想,发号施令,不许各县各乡供给起义军给养。又加上村寨的地主武装,守着各寨的土围子,不让起义军入村就食,这样就增加了起义军的困难。尽管地主守寨的也是农民,在形势逼迫下,农民和农民也只得拼打。大约一九二六年暮春时候,起义军转战到沂水县界湖村,跟地主武装发生重大冲突,双方伤亡很大。这一次攻打界湖村,伤了起义军的元气。离兰陵二里地的桥头村有名的起义军的战将马鸿立、张鸿勋(传说枪刀不入)也都跑回家来(后堕落为地主的打手)。我的邻居赵起善大腿负伤,被抬回家来,东庙上传说能呼风唤雨的道士郭和坤阵亡了。
  这一仗下来后,起义军的声势就低下来了。就在到处碰壁、接应无望的情况下,袁永平为了保存势力,以待南方革命军的接应,所以就来了个假投降"招安”。这样,赫赫有名的起义军领袖袁永平,就被北洋军阀的走狗翟文林诳杀了。
  袁永平司令一死,士气就涣散了,王思玷老师虽是有头脑的人,但在这种时候也难以挽回局势。他带着一部分残兵,转战数月,想回兰陵一带潜伏,待机再起。行军至兰陵北几十里路的车网村附近的孔庄,他想起了塾学杜姓同学家住在孔庄,同学家也是地主中有名望的人。于是便只身到孔庄,想会见同学,目的是借同学的关系,为部队找点吃的。那知地主武装守住寨门,不让进村。他递了张名片进去,同学一看是“王思玷”,便说:“我的同学是王思璜,这是王思玷,可能冒充!”实际上,同学是知道王思玷是谁的,他所以这样说,无非是说给比他们家更有势力更有实权的人听,借以表白他与起义军没有关系。
  由于他的同学杜若堂未能爽朗接见他,孔庄这个土围子里更反动更有势力的地主和他们的武装,便认为是冒充的奸细,当着王思玷老师回头走时,被他们从背后开枪打死了!(上述是王庭和兄告诉我的情况)也还是这个杜姓同学家去收的尸,也还是他们通知了王思玷老师的家中。大老师王思璞,在使人把尸体抬回家中,扶尸痛哭的时候,还嘱咐家人记着:杀害王思玷老师的是孔庄杜若堂。据说这个孔庄,一直是个封建疙瘩,非常反动。抗日战争初期,这个反动土围子不但不供给八路军“给养”,不许八路军进村,而且别的村庄给八路军送给养时,他还把东西截下。完全和日寇汉奸站在一个立场上。最后请示了师领导,才把这个反动据点打开。
  王思玷老师追随袁永平起义,经过胜利,经过失败,经过多少次敌强我弱的战斗都活过来了,谁也不曾想到,在离家园兰陵只有几十里路的孔庄,却倒下了!为了一 •个地主崽子的同学,实在是可悲。这样一个当众生懵懵之时的脚踏实

知识出处

苍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苍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本刊整理、收录山东省苍山县(2014年恢复兰陵县旧名)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选登了《抗战初期的林郯青年救国团》《漏汁湖畔追击战》和《怀念孙仲典同志》等15篇文稿。

阅读

相关人物

田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思玷
相关人物
王伦和
相关人物
王玉璞
相关人物
王善才
相关人物
靳耀南
相关人物
魏玉华
相关人物
茅盾
相关人物
田兵
相关人物
王=
相关人物
王庭和
相关人物
袁永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