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民歌的历史流传和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苍山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339
颗粒名称: 苍山民歌的历史流传和演变
分类号: I057
页数: 11
页码: 164-174
摘要: 民歌,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它来自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由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因此,民歌这一体裁不论是它的曲调还是歌词总是处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但各个时代民歌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它和神话、传说、故事、戏曲、说唱、平话、谚语、歌谣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民间文学体系。关于苍山民歌的历史,我县乡镇农村传说不一。我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中有“齐风”、“鲁颂”。劳动号子产生于体力劳动过程中,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夯号刚劲有力,使操作者协调一致,劳动场面十分紧张而又活跃。
关键词: 民歌 民间歌谣

内容

民歌,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它来自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由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因此,民歌这一体裁不论是它的曲调还是歌词总是处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不同时代的民歌,有着不同的思想内容。在原始社会里,主要是反映人们对减轻劳动强度的要求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大多数民歌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剥削者、压迫者的仇恨和反抗以及对民主、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了主人,民歌便主要表现了劳动人民翻身后的自由欢乐、革命理想和建设新生活的精神风貌。但各个时代民歌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它和神话、传说、故事、戏曲、说唱、平话、谚语、歌谣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民间文学体系。
  关于苍山民歌的历史,我县乡镇农村传说不一。但从民歌本身的流传,我们可以从中探索到苍山民歌的起源和演变。
  我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中有“齐风”、“鲁颂”。当时地处齐鲁治下、孔孟南乡的苍山,也必然是民歌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隋唐以至宋代,由于南北运河的开凿、海上交通和一些内陆码头的建立,促进了文化交流。许多外地民歌小调传入我县,我县的一些民歌也传到了外地。到了近代,苍山民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也就更加流行了。
  苍山民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音调、曲式、歌词丰富多彩。有优美抒情的山歌;节奏强烈的劳动号子;流利畅达的小调;还有旋律起伏的秧歌和花鼓等。同时,民歌的地方性比较突出,它与人们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如“小五更”、“放风筝”、“大踏青”等,在我县大部乡村都广为传唱。而有些民歌却只限于局部范围。如磨山、卞庄一带流行的“潘氏女”,兰陵、横山一带传唱的“绣荷包”即是。还有些民歌则显然是由于人口的流动变迁,从外省、外地带进来的,如“跑四川”、“河南谄”等。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苍山民歌的历史和演变,下面就不同体裁的民歌分别叙述如下:
  一、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产生于体力劳动过程中,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是人们在集体劳动中,为了统一步调、协同用力、减轻疲劳所唱的歌。这种歌多由一人领唱,大家应和。但由于劳动的方式不同,也就形成了多种类型。在我县常见的有“打夯号子”和“吆牛号子”等。
  (—)打夯号子
  “夯”是人们修筑堤坝或建造房屋时为砸实地基所用的工具,有木夯、石夯、铁夯等。我们这一带用的大多都是石夯。把一块石头凿制成长方体形,底面平整,两侧各固定一根木把,四周拴上四根绳子。劳动时一般五人操作;领夯者手握木把,掌握方向;其余四人同时拉绳将夯抬起,然后一齐松绳落下,把土砸实。夯号,就是在打夯时唱的歌。它曲调简单,也没有固定的词。领夯者触景生情,顺口而作。如:"拉起来哟(领),嗨哟(合)!”“齐使劲呀(领),嗨哟(合)!”夯号刚劲有力,使操作者协调一致,劳动场面十分紧张而又活跃。
  (二)吆牛号子
  吆牛号子,当地也称“喝喝油”或“打喝了(lia。)”,是人们在使用牲畜耕地或打场时所唱。一般只有曲调,没有唱词,以衬词为主。其调悠扬、舒展、柔和、轻松。劳动者往往随着“号子”的缭绕余音,再伴以清脆的一声鞭响,的确别有一番风趣。每逢春耕秋种或打场季节,在村郊、野外这悦耳甜润的吆牛号子声,便此起彼伏地响彻云霄。它使人们忘掉了疲劳,充满了劳动的愉快和对丰收的无限喜悦。
  (三)其它号子
  除“夯号”和“吆牛号子”外,在我县还流传蓍一些号子。如两个人以上抬运笨重东西时,为了统一步伐和集中用力,人们常常发出“咳唷”、“咳唷”的号子声,这便是扛抬号子。
  二、秧歌
  秧歌,是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在四十年代中期至五十年代初我县广为流行,成为群众在节日、集会时经常表演的舞蹈节目。特别是每逢农历正月,群众自发组织的秧歌队走乡串镇交流演出,村村锣鼓喧天、彩绸飞舞,充分表达了人们欢度新春,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增进了村与村之间的友谊。群众把这一活动也叫“玩庄”。
  由于秧歌的风格和特点各有不同,在表演艺术上也就多种多样。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随着秧歌小调的音乐伴奏而,翩翩起舞。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或几个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或小戏。除此外,在这一带流行的旱船、高跷、游龙、狮子等,也是“玩庄”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三、花鼓调
  花鼓调,也属民间歌舞的范畴。用民歌曲调演唱的花鼓戏、花鼓舞在我县流传较广。因此,人们对花鼓调非常熟悉,不少人都会唱上几句。在旧社会,苍山一带常常遭受水旱蝗灾。人们迫于生活,只好携儿带女远走他乡,以打花鼓讨饭为生。他们唱道:“俺打花鼓转道游,未曾开口面带羞,羞不羞的唱两句,唱好唱看俺也开个头。”表现了穷苦人民离乡背井,羞愧无奈的心情。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花鼓调成为群众喜闻乐见歌唱新生活的娱乐形式。如有名的“歌唱大生产”(也叫“吊帘子”花鼓),充分反映了人民翻身解放的喜悦心情。
  苍山花鼓在全省是比较有名的。它的唱法与鲁北、鲁西的花鼓不同,具有节奏鲜明、旋律起伏较大的特点,常常有八度和八度以上的音程大跳,加上演唱者运用真假嗓结合的方法,形成了幽默、风趣的独特风格。四、儿歌
  儿歌,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也属民歌的范畴。它一般与童谣合称为儿童歌谣。这类歌曲在我县民间流唱非常普遍。其特点是:形式活泼,用词简炼、韵律响亮,适合儿童接受和传唱。歌词内容大多反映了儿童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感受和认识,展示了他们天真烂漫、向往美好未来的精神世界。儿歌的词曲有儿童自编自唱的;也有成年人拟作的。在我县广为流唱的有:“拾子歌”、“打花拍”、“打七巧”、“小老鼠上灯台”、“小白鸡”、“儿童团歌”、“红缨枪”等等。尤其是“拾子歌”,在我县流唱更为普遍,多为女童所唱。农村一年四季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伙伙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围坐在一起边拾边唱,眼观手动,口中吐词,有声有色,情景十分逗人,令人神往。
  五、各种流行小调
  除上面介绍的几种民歌体裁外,在我县还传唱着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流行小调。它的数量很大,约占整个苍山民歌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这类小调感情真挚,爱憎分明,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各个侧面,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当然,在这些流行的小调中也有象“姐儿妞” 这类内容荒诞不雅的糟粕。
  由于此类小调颇多,很难全面介绍,仅举几例,以飨读者。
  (一)抒情优美的
  这类小调主要以描绘山水、景色、爱情为题材,倾吐人们的美好心愿和纯挚感情。它的音乐形象鲜明,旋律和谐,优美动听,洋溢着一种美的追求。比较流行的有“放风筝”、“大踏青”、"绣荷包”等。
  (二)欢快活跃的
  这类小调欢快热烈,情绪开朗。歌词多以赶集、探亲、对花、猜花等为素材,突出表现了人们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琐事。在演唱形式上,多是采取对唱。这就更加富有情趣,亲切感人。群众比较喜欢的有:“纺棉花”、“摘大桃”、“摘黄瓜”、“走娘家、“瞧郎” 等。(三?幽默风趣的
  此类小调多以逗趣或讽剌为内容。曲调与内容紧密结合,十分口语化,具有独特的风格。比较流行的有:“老俩口顶嘴”、“大实话”、“大瞎话”、“劝夫五更”、“小秃闹房”等,从不同角度深刻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境界和社会现象。
  六、新词小调
  这类民歌产生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苍山是革命的老根据地,苍山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因此,充满革命内容、形式朴实、激情豪放的新词民歌极为丰富。如:“劝君莫当汉奸”、“参军歌”、“抗日小调”、"要打东洋大家一起来”、“打白山”、“打坊前”、“消灭二十六师”等等。这些新词民歌热情讴歌了我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救国的光辉历史,赞扬了我党我军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在当时,对于鼓舞人民、打击敌人、夺取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新中国建立后,苍山民歌也发展、提髙到一个新阶段。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涌现出大量以社会主义建设为内容的新作。这些民歌有新创作的,也有用传统民歌的曲调填词的。如:“歌唱大生产”,这是一九五九年在济南参加山东省民歌会演,我县长城镇赵宗文同志演唱的一首民歌。当时赵宗文同志已年近半百,戴着一顶线帽,穿一身老土布衣服,很不使人起眼。但没有想到就是这位朴素土气的庄稼汉登台一唱,便轰动了整个泉城。各大专院校音乐系的师生纷纷邀请他演唱,并录了音。后来省歌舞团用这个调子填词,由杨松山同志演唱,在参加六二年的全国民歌会演中又受到好评。
  近几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广大音乐工作者,用苍山民歌为素材,以饱满的激情又创作了大量的新民歌。从不同侧面歌颂了党、歌颂了社会主义、歌颂了现代化建设。有一部分作品曾在省内外音乐刊物上发表,有的作品还荣幸地参加了省地和全国的会演,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由张文明作词,秦守印作曲的“今年元霄真热闹”这首民歌,一九八O年参加了全国民歌会演,一九八三年又由上海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八四年农历正月初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三次播放了这首民歌的录音。在全省影响较大的苍山民歌还有:李润德作词、秦守印作曲的“金锁呐”、“大蒜谣”、“乐得老汉胡子翘”和秦守印作词作曲的“唱唱公社丰收年”等。
  苍山民歌无论题材、曲调,还是唱法,都有它独特的的风格,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源远流长。因此,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民歌手。如:高桂兰、赵宗文、张明科、秦守印等。特别是秦守印的演唱,近几年在省内外较有影响。他的演唱浑厚、园滑,感情真挚,充沛,扣人心弦。曾参加过全国民歌会演,多次被录音、录相和灌制唱片。
  以上对苍山民歌的介绍,由于本人掌握的资料较少和水平所限,只是一点粗浅的认识,请民歌手和从事文艺工作的同志们指正。

知识出处

苍山文史资料第三辑

《苍山文史资料第三辑》

本刊整理、收录山东省苍山县(2014年恢复兰陵县旧名)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选登了《苍山县建置沿革》《从山大王到鲁南军区副司令》和《绚丽多彩的苍山民间艺术》等12篇稿件。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文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苍山县
相关地名
打夯号子
相关专题
吆牛号子
相关专题
秧歌
相关专题
花鼓调
相关专题
儿歌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