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管仲堂阜脱鲁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257
颗粒名称:
管仲堂阜脱鲁囚
分类号:
K820.8
页数:
4
页码:
9-12
摘要:
管仲,名夷吾.春秋时代的齐国上卿,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政声闻名天下.堂阜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古地名,在今蒙阴县城西北15公里西高都村一帶.在古图经上, 这里曾标有一条小河,叫堂阜水。堂阜地名即来源于此。
关键词:
管仲
个人传记
内容
管仲,名夷吾.春秋时代的齐国上卿,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政声闻名天下.堂阜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古地名,在今蒙阴县城西北15公里西高都村一帶.在古图经上, 这里曾标有一条小河,叫堂阜水。堂阜地名即来源于此。
《沂州府志》裁:"堂阜,左传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管仲脱囚于此。杜注:蒙阴西北三十里有夷吾亭,即堂阜也。《水经注》:桑泉水又东南,堂阜水入焉,即此”。清康熙《蒙阴县志》云:"堂阜,左传庄公九年桓公杀子纠,管仲请囚,鲍叙牙受之,及堂阜而脱之,即此。今为本县八景之一”。西高都村现在有一条自西向东流过的小河,据碑碣记载,是春秋时期齐鲁交界处。原来这里有一亭,是为了纪念管仲脱囚这一历史事件而建,称夷吾亭,即蒙阴八景之一的"堂阜遗迹”,现亭已圮;附近有一块记载此事的八楞碑,也在1967年"文革”中被破坏。现亭虽已荡然无存,但是管仲堂阜脱鲁囚的故事却一直广泛流传下来,吸引着历史上不少名人前来凭吊、题咏,从这里受到启迪、获得教益。
春秋时代,是我国历史上诸侯兼并,弱肉强食、互相争雄的岁月。当时,在今山东地面上,有两个大国,一个是姜太公之后封做"齐”;一个是周公之后,封做"鲁”。他们之间也激烈地进行着争权夺位的斗争。
公元前六世纪的时候,齐国是襄公在位。这位齐襄公,小名"诸儿”,性情暴戾,杀邻国国君鲁桓公,奸其夫人。在国内,虐杀百姓,欺侮大臣,言语行动,毫无准则,弄得全国上下莫知所措。齐国的有识之士,对襄公的所作所为,非常气愤,纷纷到外避难。襄公的次弟公子纠,由师傅管仲、召虎辅佐下出奔鲁国。小弟公子小白,在卿傅鲍叔牙的辅佐下出奔莒国。齐襄公对当时国内民愤极大的形势毫无察觉。公元前686年的十冬腊月,天寒地冻,仍然带着军队出外打猎游玩。襄公回宫后,正遇上部下作乱,被公孙无知所杀。
无知杀襄公后,自立为齐君,不多久,又为人杀害。齐国处于国内无主的混乱状态。这消息传到了鲁国和莒国以后,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急着回到齐国当国君。
公子纠,是鲁国外甥,鲁庄公亲自带兵送他,但怕小白捷足先登,抢占了君位,因此,先派管仲另率一支部队出莒国大道,前去阻击。庄公自率大队人马,向齐国进发。管仲在莒道上遇到小白后,便拈弓搭箭,朝他射去,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管仲认为公子小白已死,便使人报捷。鲁君闻信麻痹,减缓而行,六天时间,才到达齐境乾时河畔。
不料,齐国的抗击部队却迎面开来,为首的竟是公子小白的师傅鲍叔牙。原来公子小白并没有死,当时管仲的箭只是射中了他的带钩,人并没有受伤,为了迷惑敌人,故意咬破舌尖佯死诈敌,连聪明的管仲也上了当。他却自己乘溢车(古代的卧车)驰往临淄,被高傒基拥立为新君(公元前685年),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两军在乾时激战一场,鲁军大败。鲍叔牙乘胜兴师问罪、向鲁国提出:"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是手足之亲,公子纠有谋杀弟弟之罪,我们不忍亲自下手,鲁国必须把他杀掉。召虎、管仲是我们的仇人,必须交出,由我们亲自杀死,剁成肉酱八方才甘心。”鲁国本来就不太强盛,又新战败,只好唯命是从,将公子纠杀死,召虎自杀,管仲自请囚送回齐。
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自幼一起经商,情同手足.出仕以后,又同殿称臣,共事多年,深知管仲材兼文武,智谋过人,有治国安邦之术,经天纬地之才。鲍叔牙意欲把管仲争取回齐,辅佐桓公,拯兴齐国。但怕鲁国不肯以人才资敌,所以才利用战胜国的威风,定要活管仲,由齐君处理。鲍叔牙得了管仲,如获至宝,日夜兼程,向齐国进发。也怕鲁君反悔而派人追杀,一路上鼓励士卒,兼程急行。行至堂阜,已是齐境,鲍叔牙便下令去掉管仲的桎梏,不再当囚犯对待,送他到临淄朝见桓公。
开始时,齐桓公记恨射钩之仇,欲杀管仲。鲍叔远劝说道:君主若只为治理好齐国,有高係和我就牙了;若想称霸诸侯,非管夷吾不可”。桓公很有政治够见,他不念旧恶,不计私仇,听从了鲍叔牙的话,破格重用了管仲,封他为相。鲍叔牙甘愿让贤,退居副位,由管仲掌握全国的政治、军事大权。
管仲协助齐桓公在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把都邑划分为一些工、商乡和士乡,并把乡村居民按一定的组织编制起来,便于发展生产、巩固统治,在军事上推行“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军政合一制度,做到了寓兵于民、兵民合一,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在财政上实行"相地而衰(cuī等差、等级的意思)征”,增加了国家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管仲的改革,使齐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都占了很大优势,一跃而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从而奠定了齐国首成霸业的物质基础。从此,雄心勃勃的齐桓公便在诸侯间首先开始了争霸活动,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九会诸侯,并很快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注:主要参考资料:
1、《蒙阴县志》
2、《蒙阴县地名志》
3、《临沂风物志》山东人民出版社
4、《山东历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5
5、《琅琊乡音》明天出版社1985
6、《临沂大全》山东人民出版社。
知识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第四辑》
本辑为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史料,分为蒙阴风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烈士英名、世俗民情、历史人物、资料、诗文八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任克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管仲
相关人物
襄公
相关人物
公子纠
相关人物
蒙阴县
相关地名
夷吾亭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