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地名考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146
颗粒名称: 蒙阴县地名考略
分类号: P942
页数: 8
页码: 1-8
摘要: 蒙阴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南。抗日战争前版图较大,南起蒙山之阴,北至鲁山之阳,长近150公里。其边界是:北接博山县,东邻沂水县,西与莱芜、新泰县毗连,南与费县接壤。
关键词: 蒙阴县 自然地理

内容

蒙阴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南。抗日战争前版图较大,南起蒙山之阴,北至鲁山之阳,长近150公里。其边界是:北接博山县,东邻沂水县,西与莱芜、新泰县毗连,南与费县接壤。
  蒙阴地方历史悠久。现已发现十余处古遗址,如在联城乡吕家庄和垛庄镇南蓉芙,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石镞、陶鬶、陶豆等器物,这说明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先民就在此生息。
  蒙阴地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夏代。《蒙阴县志》(清康熙二十四年版)(下同)载:"夏为蒙山有施氏地,后癸三十有三岁伐之者也。周为颛臾国,风姓,伏羲之后,鲁附庸之国。”周朝时,蒙阴地方称蒙邑、堂阜邑、艾邑,分属于鲁国和齐国。《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一》蒙阴县条载:“周鲁蒙邑,齐堂阜邑、艾邑。南境当有颛臾国地。”蒙邑之名来自蒙山。蒙山之名,始见于《禹贡》,《论语》称为东蒙。经考证,蒙邑在蒙山背后今联城乡"城子”一带。《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一》:"春秋哀公十七年续经公会折侯,盟于蒙。杜注:蒙阴县西,故蒙阴是也。按即汉蒙阴县。”堂阜邑,以堂阜得名,在今常路镇西高都村一带。《蒙阴县志》载:“左传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桓公杀公子纠,管仲请囚,鲍叔牙受之,及堂阜而脱之。”又云"夷吾亭,在县西北三十里。杜预曰:蒙阴西北,三十里有夷吾亭及叔牙解管件桎梏处。”艾邑,在今新泰、莱芜、沂源等县交界处,因艾山而得名。《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一》载:"艾邑,在县北。春秋隐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公会齐侯,盟于艾。杜注:太山牟县东南有艾山。按即县北沂水发源之艾山.” 又云:“牟城在今莱芜东二十里,其东皆古艾山也。”
  蒙阴县,始建于西汉初年(约公元前205年),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山东通志•卷十二》载,西汉疆域分属六州(青、兖、徐、冀、豫、幽)、九国十六郡。当时兖州辖二国四郡(城阳国、东平国、东郡、山阳郡、济阴郡、泰山郡),那时蒙阴县属泰山郡。《汉书》1581——1582页载:"泰山郡,高帝置,属兖州……。蒙阴,《禹贡》蒙山在西南,有祠。颛臾国在蒙山下。”泰山郡辖县二十四,蒙阴为二十四县之一,县治所在今联城乡城子一带。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建新朝,大肆更改地名,蒙阴县改为蒙恩县。《汉书》1582页载:“蒙阴……莽曰蒙恩。”当时人们认为蒙山有神,官府并设主祭官主祭,希望得到蒙山神的恩泽,故名蒙恩县。随着新莽的覆灭,蒙恩县之名消失。
  东汉时期,蒙阴县废,地属泰山郡盖、牟二城。
  《山东通志•卷十二》载:"汉置蒙阴县……后汉省。”据《后汉书•郡国志》载,当时泰山郡领十二城(相当于县),蒙阴地方分属盖、牟二城。历史上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刘洪,是东汉末年蒙阴地方人,《蒙阴县志》记载:"刘洪,延熙(公元158年)中徵为曲成侯,相仕至山阳太守。政教清均,吏民畏爱。所著有《七曜术》、《律历志》行于世。”
  三国(公元220-265年)魏初,复置蒙阴县,属徐州琅瑯郡。据《山东通志•卷十八》载,琅琊郡领县八:开阳、临沂、阳都、缯、即丘、华、费、蒙阴。蒙阴县治所仍在今联城乡城子一带。
  西晋时期(公元265-316年),蒙阴县属徐州琅琊国。《晋书•卷十三之十五》载:"琅琊国领县九:开阳、临沂、阳都、缯、即丘、华、费、东安、蒙阴,山在西南。”县治所从城子一带迁移到今城东南十里公家城子村。西晋末年,蒙阴县因乱废(《山东通志》),地分属盖县和东牟县。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北魏于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与南朝对峙。在蒙阴地方置新泰县,属南青州东安郡。《魏书•地形志》254页载:“南青州辖三郡:东安、东莞、义塘。东安郡领县三:盖、新泰、发干。”并在新泰县下加注:“有蒙山”。当时两个新泰县并存(另一个新泰县属北徐州东泰山郡,即现在的新泰市),容易搞错(清宣统《蒙阴县志》就错了,其沿革部分说:“……北魏并入新泰县属南安郡”)。《山东通志•卷十八》载:“东安郡领县三:盖、新泰、发干。”在新泰下加注"今沂州府蒙阴地。”又载:"东泰山郡领县三:南城、新泰、武阳。”在新泰下加注"今泰安府新泰县地,此与属东安郡之新泰别。"东魏(公元534-550年),将东安郡所属之新泰县改为蒙阴县(恢复原名);北齐(公元550-577年),废蒙阴县,并入新泰县。《山东通志•卷十二》载:"东魏改曰蒙阴,北齐废,入新泰。”又卷十八载:“新泰,后齐废蒙阴入焉,今泰安府新泰县治。”而清宣统《蒙阴县志》云:“北齐复置蒙阴,寻省入新泰县”,是又搞错了。
  从北齐废蒙阴入新泰以后,经隋、唐、五代、宋、金到元初的七百余年(公元550—1262年),蒙阴地方一直是新泰县的一部分。隋朝(公、元581—618年),新泰县属徐州琅琊郡。《隋书•卷三十一》载:"琅琊郡统县七:临沂、费、颛臾、新泰、沂水、东安、莒。”在新泰下加注"后齐废蒙阴县入焉”,唐朝(公元618-907年),新泰县属莒州,莒州废,改属河南道沂州琅琊郡。《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载:"新泰县……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属莒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莒州废,县属沂州。”《山东通志•卷十八》沂州琅琊郡条载:"武德五年以沂水、新泰、莒置莒州。贞观八年州废,以莒隶密州,以沂水、新泰来属。”宋代(公元960-1279年)新泰县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山东通志•卷十八》:"沂州琅琊郡,县五:临沂、费、丞、沂水、新泰。”金代时,新泰县属山东西路泰安州。《山东通志•卷十八》:"泰安州,县三:奉符、莱芜、新泰。”
  元(1279—1368年),皇庆二年(1313年)复置蒙阴县,属益都路莒州。元初蒙阴地方仍属新泰县,中统三年(1262年)脱离新泰县而成为新泰镇(《蒙阴县志》讹为新寨镇)隶属沂水县。《元史•卷五十八》载:“蒙阴,元初因旧名为新泰县。中统三年,以李璮乱,人民逃散,省入沂水。”《元史•地理志》云:“皇庆二年复置为蒙阴县,属益都路莒州。莒州领县四:莒县、沂水、日照、蒙阴。”县治所新设在东汶河之阳,即今蒙阴县城。
  明朝(1368-1644年)时期,蒙阴县属青州府。《明史•地理二》:"青州府领州一,县十三:益都、临淄、博兴、高苑、乐安、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蒙阴、莒州、沂水、日照”。并在蒙阴下加注:“府西南,元属莒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属府。南有蒙阴山。东有长山,有蒙水北流入沂水。东南有紫荆关巡检司,万历间废”。据清宣统《蒙阴县志》载:"明初为三乡五十社,5745户,41605人。"
  清代(1644-1911年)初期蒙阴县仍属青州府,雍正八年(1730年)改属莒州,十二年随州属沂州府(见《沂州府志•卷一》)。据清宣统《蒙阴县志》载:"顺治九年(1652年)因民户繁殖,分为六十四社……宣统二年(1910年)将六十四社分为七区六十六社,七百八十四个村庄。"人口,清初比明时有大的下降,顺治十年仅有18075人。经过康乾盛世,到宣统二年达到30670户,181649人,增长近十倍。
  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道,蒙阴县属山东省济宁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属琅琊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蒙阴县直属山东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督察专员公署,蒙阴县属山东省第三区督察专员公署。民国十年(1921年)时蒙阴县为十六个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按顺序号分为八个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蒙阴县撤区并为二十四个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撤乡划为八个区,与民国二十二年同。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蒙阴县长张志刚,携带公款数万元弃城潜逃;一九三八年一月日本侵略军侵占蒙阴城,建立伪政权,先后委任汉奸蔺连甫、唐耘三为县长,仍沿用国民党时期区划,全县分为八个区。蒙阴城沦陷后,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二年国民党蒙阴县长郑小隐转入乡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一手制造了“蔡庄惨案”・一九三八年九月中共山东分局(驻沂水王庄)在坦埠设立"八路军驻坦埠办事处”,实为中共蒙阴第一个县委,书记是苏杰同志。同年底成立县独立营,活跃在坦埠、坡里、黄庄一带。一九三九年五月我建立大崮山抗日根据地。一九四O年六月,由我党领导成立蒙阴县参议会,罢免国民党县长郑小隐,选举杨荆石为我蒙阴县第一任县长(据大众日报,1940年版)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一九四一年我将新泰县的青龙区和蒙阴中北部解放区设立新蒙县;将蒙阴南部的大庄、团埠一带与费县北部地区设立费北县;蒙阴西南部的王去峪、盘车沟、布洼一带,与费县、新泰等边缘部分设立泰宁县;将蒙阴北部的鲁村区与博山、莱芜边缘地区设立博莱县。一九四三年秋恢复蒙阴县(鲁村区改属沂源县)。一九四五年春蒙阴城解放后,把大张庄、黄庄一带(原蒙阴第七区)划归沂源县、新泰县;把划归费北、泰宁的大庄、团埠、盘车沟一带归回蒙阴县。一九四七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侵占以县城为中心的大半个蒙阴县,一九四八年二月,国民党军队溃退,蒙阴获得新生。蒙阴县是沂蒙山区革命老根据地,英雄的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一九三三年就有共产党领导的龙须崮暴动,一九四一年的大崮保卫战,一九四三年南北岱崮保卫战,一九四七年闻名中外的孟良崮战役,蒙阴县人民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建国后,蒙阴县属鲁中南行政区沂蒙专区(驻沂水),一九五O年春鲁中南行政区撤销,随着沂蒙专区的更名而属沂水专区,一九五三年临沂、沂水专区合并为临沂专区,蒙阴县属临沂专区至今。
  ……(略)
  综上所述,蒙阴地方,远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自西汉置县到元代,蒙阴地方五次置县(西汉、三国魏、北朝北魏、东魏、元),三次废县。在废县期间,蒙阴地方大部时间属新泰县,短时间属沂水县。县名几次更动(蒙阴、蒙恩、新泰),县废后,曾一度叫过新泰镇(县志误为新寨镇),一九四一年后,也曾叫新蒙县。
  (本文转载时,将1948年至1978年30年间蒙阴县的区划变动部分删节)

知识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第二辑

《蒙阴文史资料第二辑》

本辑为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史料,分为名胜古迹、政治与军事、统一战线、人物传略、论坛、诗·文、资料七个栏目,收入资料二十余篇。

阅读

相关地名

刘洪
相关人物
蒙阴县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沂水县
相关地名
莱芜区
相关地名
新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