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有八处山青水秀、风景别致的地方,称为蒙阴八景。这些地方不但景致美丽,引人入胜,而且各有一段传说故事而载入史册。自古以来,各处文人墨客来此游览,留有不少诗句,我们县志上可说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象我们唐朝伟大诗人白居易、宋朝文学家苏东坡都在八景之一的中山寺留有不朽诗句。
蒙阴八景,这是指旧蒙阴县说的。解放后,由于区划变动,有三景已划入外县(蒙山叠翠归平邑县,嶅山卓碑、龙泉漱玉归新太县)。我们蒙阴县还有五景,今将五景简介如下:蒙阴山仙人洞:座落在蒙阴山(海拔417米)之阳悬崖上,洞口朝南偏西,在此仰望峰顶入云,俯瞰河流如带,别有一番情趣。古时就是齐鲁名士隐居、游览、读书、赋诗的地方;近代附近群众曾在此逃避匪乱;现在每逢节日,人们仍四处前来游览。《山东通志•卷三十六•古迹》载:"承宫故居,在县南五里汉承宫避乱处(即仙人洞)。”清宣统《蒙阴县志》载:“仙人洞,在城南五里蒙阴山上,广容百余人,汉承宫隐此,为本县八景之一,曰'南山仙洞’。”又载:"承汉宫字少子,姑幕(汉县,今诸城西北五十里)人……勤学不倦,后躬耕漿阴山……官至侍中祭酒(侍中,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的近臣;祭酒,学官名,为博士之首)。”仙人洞是一天生石洞,因"仙人”住过而得名。洞深19米,宽15米,高4・5米,四壁奇丽,顶部穹窿,十分壮观。内有南北两块明代石碑:北碑是天顺五年(1461年)辛巳冬十月立,赐进士观通政司邑人李炯然撰文,题曰“游仙洞诗之记”,内有“若隆冬居之则忘其寒;盛夏居之则清气逼人”等句,虽说“诗之记”,但未见诗‘南碑是嘉靖七年戊子(1528年)孟冬由蒙阴县知事蒋钺所立诗碑,上镌八首诗,都是与诗友张公松岗的酬对诗,大部剥落,字迹难辨,今选较清晰者二首抄下:其ー,和松岗诗灿霞谁说道家贫,大抵吾儒多好静,山头高奉光天日,不是寻常安乐处,瑶草仙风甚逼人。居然此地可藏真。洞口清流汶水津。年年花开四时新。
其二,奉陪松岗偶成林游偶尔谢尘忙,独唱云谣惊地籁,碧桃何处空山色,清兴浑忘归去晚,紫府深深倒玉觞。旋通空窍引天光。黄菊多情递野香。半林枫叶映残阳。
洞口前壁上有三人题字;一是邑宰王丕若于北宋至和甲午(1054年)十月四日所题;二是邑佐葛昌奎X和二年(若是“至”即1055年)九月十三日所题;三是"县令刘庠兴文X府议事还邑因游石室”,(北宋)元佑丙寅(1086年)五月十三日题。另外,在洞口下一巨石上刻有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山东参政陈沂的篆书"仙洞”二字。洞内西壁上有四幅人物浮雕:三人佩剑,一人吹笛,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洞内有不少滴泉,宛如房檐滴水,声音洪亮,即使严冬季节,仍滴水不绝,更给仙人洞增添了美妙神奇色彩。州府志、县志都载有不少游人来仙洞游览的诗句,但大都是文人墨客抒情写景的随和诗,其中也有诗意较浓、艺术性较高的作品,这里录明天顺年间进士李炯然和清代燕人张能鳞的各一首作结:
一、蒙阴山仙洞李炯然仙人飞去向蓬山, 丹灶尚余松焰黑, 月明绿树猿空啸, 何日得捐冠冕系,洞府无人敞不关。石床惟有藓痕斑。日暝青山鹤自还。此身来伴白云间。
二、蒙阴山仙洞张能鳞昔人已脱尘凡去, 峭壁悬崖虑莫攀, 语意其中可卜居, 更余一井甘露水, 我来望仙仙不见,彤云白雪一时封,此地空余仙隐处。洞口依稀招客语。石床石屋并石书。狂饮百杯兴蔼如。山洞青空飞雨霰。隐然流出桃花片。二、汶水拖蓝:汶水拖蓝在桃墟乡汶水与桃墟河汇流处。旧县志云:"汶水拖蓝在城东二十五公里苏家后村之西桃墟河与东汶河汇流处。其中独有方广数丈,经冬不冰,其下必泉脉所出也。”据说这两条河汇流处,过去水深变蓝,映上蓝天,天水ー色,景色秀丽,这就是汶水拖蓝之景。过去有不少文人到此旅游,赋诗填词,盛极ー时。
到实地考查,据老人说,过去两河汇流处确有个地方“方广数丈”,冬不结冰。有些青年专门冬天在此地捕鱼。靠汶水拖蓝处有月牙桥(桥上盖石月牙形)也是此景的一个组成部分,远近闻名。
三、中山晩照:中山寺位于坦埠镇驻地西北五华里,有名的“中山晚照”之景就出在这里。旧县志云:“中山在城北五十五里,为本县八景之一,曰“中山晚照”。又云:"中山晚照在城东六十里(晚照在寺的北山,故说六十里)坦埠集之西北,有中山古刹,昔年金碧辉煌,今就倾颓矣。”中山晚照之景到底是怎么ー回事?传说纷纭,莫衷一是。据传说,当年寺后山谷间,有时在夕阳西下后,发出ー道红光,分外好看,ー会印消失了,这就是所谓中山晚照。形成晚照之景的传说很多,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寺中和尚为了赚钱,欺骗善男信女而制造的假象;再就是晚照是阳光经不同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时出现的奇异幻景,似是海市蜃楼景象。这些说法不一定可靠,但晚照是根据这些传说来的当无疑问。
这中山寺、中山晚照之所以远近闻名,还有另外原因,那就是唐朝的伟大诗人白居易、宋朝的文学家苏东坡,都到过这里,留有不朽诗句。宋真宗又在这里御制过响石碑,那就更名振寰宇了。
今将响石碑上宋真宗、白居易、苏东坡三首诗抄录如下:(一)栖真亭响石诗地宝含章凝碎质,宴居群籁林间息,涧下遗根形最怪,禁闱倍得增嘉景,(二)栖中山寺闲泊池舟静掩扉,愁因暮雨留教住,揭瓮始尝新熟酒,冬裘夏葛相催促,中山寺石刻上诗真宗御制天姿表异吐奇声,默听余音砌畔生。霜中效响气尤清。化力还应为曲成。
白居易老身慵出客来稀。春被残莺唤遗归。开箱试着旧生衣, 垂老光阴速似飞。
苏轼风流王谢古仙真, 金马玉堂余汉事, 困眠一榻春盈帐, 夜半老僧呼客起,暂住空山五百春。落花流水失太人。梦绕千岩冷逼身。云峰缺处涌冰轮。
四、张子书堂:张子书堂(亦称北麓书院)在旧寨乡驻地西北二十里司马寨山(亦称云云山)前。旧县志云:"张子书堂,在城东北三十里莫庄之西北,即北施书院也,久废,旁有洗砚泉。"又云:“北施书院,在县东北三十里,元张子垫教授于此,蒙阴八景之 .."。
张子何许人?我们只知道是蒙阴人,具体村庄不详。沂州府志云:“张子名垫,蒙阴人,隐居教授,以荐举召入太学,授翰林院检讨不就。”旧县志亦云:"张子垫长于文学,元时隐居教授,乡人从之者甚众,以荐举召入太学讲经,授翰林检讨不就。” 据传说,张子变卖家产,修建义学,凡来求学的,一律不收学费。由于他教学认真,学生成绩优良。传说,他教出来的学生,出了十几名举人。他教书几十年,桃李满天下。旧官府多次派员劝他出去做官,他不是避入深山,就是婉言谢绝。他到了晚年,家中一贫如洗,贫病交加,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婉言谢绝好心人对他生活上的照顾,直到张口气喘,行走步履维艰时,仍是循循善诱,教导学生,最后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张老夫子自认不能干了,又不愿给人以麻烦,因而夜间出走,不知所终。
五、堂阜遗址:堂阜,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古地名,在今县城西北15公里西高都村一带。在一些古地图上有一条发源于蒙阴、新泰两县交界处的堂阜水,即以"堂阜"得名。《沂州府志》载:"堂阜,左传庄公九年管仲脱囚于此。杜注:蒙阴西北三十里有夷吾亭,即堂阜也。水经注:"桑泉水又东南,堂阜水入焉,即此。"清康熙《蒙阴县志》云:"堂阜,左传庄公九年桓公杀子纠,管仲请囚,鲍叔牙受之,及堂阜而脱之,即此。今为本县八景之一"”西高都村中有一条自西向东流的小河,据碑石记载是春秋时齐、鲁交界处。齐桓公袭齐公位后,引渡公子纠和管仲。在鲍叔牙的保荐下,管仲至堂阜脱鲁囚,官至齐国上卿,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的第一霸主,政声名于天下。
后人在脱囚处建亭纪念,这就是"夷吾亭”,即蒙阴八景之一的"堂阜遗址”。亭已荡然无存,只剩几片瓦砾;有一块记载此事的八楞碑,也在1967年“改革”中被破坏。历史上有不少名人前来凭吊,留有多诗句,仅选明嘉靖年间进士公跻奎七律一首做结:小白河中学匹夫, 春秋百代留遗迹, 祸福塞翁疑失马, 只因鲍叔吹嘘力,相扶霸业并昆吾。堂阜千年入壮图。险危蒙庆梦啼乌。管仲何须待价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