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蒙城考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113
颗粒名称: 晋蒙城考证
分类号: K207
页数: 3
页码: 16-18
摘要: 据史书记载和实地考证,蒙阴县城在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大的迁徙:最早是西汉置县和春秋时的周蒙城,地点在今城西南十五里处十二联城一带;第二次建城是在晋朝时期,地点在今城东十里处公家城子,为晋蒙阴城;第三次建城是元朝皇庆二年就是现在的蒙阴城。
关键词: 晋蒙城 遗址考证

内容

据史书记载和实地考证,蒙阴县城在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大的迁徙:最早是西汉置县和春秋时的周蒙城,地点在今城西南十五里处十二联城一带;第二次建城是在晋朝时期,地点在今城东十里处公家城子,为晋蒙阴城;第三次建城是元朝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就是现在的蒙阴城。
  汉蒙阴城、周蒙城已有专文记述,今就晋蒙阴城作如下考证:《山东通志》载:"晋蒙阴县、故城在县东南十里,今为公家城子。”《续山东考古录》云:"晋蒙阴县,故城在县东十里,今公家城。据杜预注:晋县在蒙城东也……。”旧县志亦云:“晋蒙阴城在县东十里绵山下,周围二里,世传战国时所筑,又云为晋蒙城。”据上记载,都说晋蒙阴城在公家城子。因此我们配合本县考古工作者对公家城子进行了考查。公家城子在今县城东南十里处,现属蒙阴镇。地理位置:北纬35°40‘,东经117°58’东汶河从村北由西北向东南流去,济临公路从村南由西北向东南通过。村的东、北、南三面有群山环绕,西接蒙阴县城,中为一肥沃的小平原,公家城子即坐落在小平原中央。现该村群众已全都迁往村南一里处的丘陵地带,原村北已变为良田。
  公家城子是蒙阴镇的一个村,921口人,公姓占二分之一,其余为杂姓。据说樊姓来的最早,继之是李、徐两姓,这三姓除在村外留下三块墓地外,已没有几户人家了。
  我们召开了老年人座谈会,座谈晋蒙城情况。据老人反映,可归纳为两点:一是可疑,一是肯定。可疑的是听老人传说,此地过去准备建城,由于条件不具备,才作罢论;肯定的是有建城迹象,并提出有城墙、护城河、古建筑群等实物为证。
  我们到该遗址实地考查,正方形的围墙遗址,还清析可见,遗址四角都有大的土堆,似是初建时土城墙遗迹。以后重修的墙,墙基以石筑成,上边是三合土结构。墙外的护城河沟,也清楚可见。这墙群众自古以来即呼它为城墙。这正方形的面积约四十亩地左右,地基高出地面40公分,西北高,东南低。有东、西、南三座城门。
  遗址中央偏西,有三处古建筑遗址,群众呼为堂楼。正中的一处堂楼,是三楼之最,气势磅礴,门向正南开,有五层大门、大门外气宇轩昂,高大的石狮、石鼓分列两旁,仍可看出当年的威风凛凛。
  遗址东南有点将台,台面不大,似是人工筑成,东门外有节孝牌坊一座,遗址东二里处和汶河北岸都有王墓及古葬地多处,据以上材料分析,这遗址有建城迹象,并与史书记载相吻合。

知识出处

蒙阴文史资料

《蒙阴文史资料》

出版者:蒙阴县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为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史料,包括“蒙阴县概况”、“蒙阴县历史沿革考略”、“晋蒙城考证”、“蒙阴八景简介”、“闻名天下的孟良崮”、“杜洽蒙阴地方利弊详文”等近三十篇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地名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蒙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