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沂南县乡风民俗选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1102
颗粒名称:
沂南县乡风民俗选登
分类号:
K892.2
页数:
21
页码:
202-222
摘要:
沂南县人民勤劳勇敢,性格直爽,纯朴善良,扶危济困,忠厚老实,不畏强暴,严以律己,奉公守法,礼尚往来,热情好客。其民间风俗,虽与外地有诸多相同,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
沂南县
民俗
内容
沂南县人民勤劳勇敢,性格直爽,纯朴善良,扶危济困,忠厚老实,不畏强暴,严以律己,奉公守法,礼尚往来,热情好客。其民间风俗,虽与外地有诸多相同,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编者)
岁时习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说“过年”,是民间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腊月初八过后,开始忙年,家家户户粉饰墙壁,扫屋清尘,整理庭院,除旧布新,洗涤理发,做新衣,办年货。做豆腐,谐“都福”音;蒸发团(发糕)、做团圆饼,含意“合家团圆、步步登高”;备鸡鱼,意“年年大吉、岁岁有余”;用胡萝卜、白菜心、粉丝等加调料做成“合菜”,红、白、绿相间,鲜嫩可口,象征为人清白,全家合睦,购置器具必添碗筷,寓意增添人口,家丁兴旺。
除夕是一年最后的一天,家家户户在欣喜之中。贴春联(服孝期内不贴或只贴紫对联)、过门笺、贴窗花、糊灯笼,有的还着意倒贴上一个“福”字,寓意“福到”,大门外贴“出门见喜”,院内贴“满院春光”,室内正面贴“人口平安”,床头贴“身卧福地”或“身体健康”,牲畜圈内贴“六畜兴旺”等等。打满一缸水,抱足三日柴,备足半月饭,意“从吃坐穿,一年受用”。柴多是芝麻秸、豆秸、棉花柴,有“芝麻秸坐大官,豆秸棒年年旺”和“豆秸棒棉花柴,金银财宝一齐来”之说。是日下午,男子衣冠整齐到祖茔地上坟或请祖先亡灵回家过年,谓之“请家堂”,随后便吃隔年饭。傍晩,接灶后,门口放拦门棍,以防邪毛鬼祟强入院内。入夜,秉烛焚香、灯火通明、彻夜不眠,称“守岁”。旧时人称过年为过关,谓之“年关”,穷人为躲债外出除夕方归。午夜子时过后,长辈带领子孙发“纸马”、放鞭炮、祭祀祖宗,保佑老少平安。女主人在灶王爷像前烧纸钱祭奠,口通:“清晨起来把门开,明灯蜡烛点起来,财神爷爷座,金银财宝两边排;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骡马一大群,四撒老人寿限大,五撒子孙不是举人是翰林,阿弥陀佛。”纸马发过之后全家老少围坐桌前吃年夜饭,多是水饺,饺子里要按全家人口数包上钱(旧时多是小钱,现为硬币)或大枣,谁吃着带钱的饺子,就意味着运气好、来年发财,吃着带枣的饺子,在一年中便幸福甜密。虽有迷信色彩,但祈求乎安幸福之情尽致。过年要说吉利话,如饺子煮破了不说“破”或“毁”,而说“挣了”;馍馍裂了头不说“裂纹”,而说”开花”或“笑了”5过年尽拣好听的话说,有“大年五更死了头驴,不好也说好”之谚。年夜饭过后,即意味着旧辞新到,拜年开始。先是本家晩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晩辈(主要是小孩)“压岁钱”,然后街坊邻居进行互拜,先近族、后邻居,互问“过年好”、“恭喜发财”等。拜年有尽早之俗,多在早饭前结束。现在城乡拜年磕头风大减。以相互问候祝福,或走访致意代之。初ー早饭后(也有晚饭后的》将请回家过年的祖宗之灵送往墓地,谓之“送家堂”。旧时初一清晨讨饭吃的现改为”送财神”,每到一家门口高喊:“财神进门来,又添人口又添财,财神落了坐,金银财宝一大垛"。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节日,各行各业放假过年,并在城乡广泛开展优军拥属,拥政爱民活动。团支部、妇代会组,织男女青年为军烈属挑水、扫院、包饺子、挂“光荣灯”、“光荣牌",举办新年文娱晩会,节日热烈气氛有增无减,红男绿女川流不息,直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或称“过十五”,旧时一般农家吃不上元宵,一般吃顿包子(水饺)就算过节了。新中国建立后,城乡居民多数能吃上用黍子面、糯米面或粘高梁面做皮、红糖或白糖做馅制成的元宵,当地俗称“汤圆”或“糖丸子”,象征着举家团圆,吉祥如意。晚间,先到祖莖送灯,回家后将用白面做成的象征十二个月或十二个属相的灯点燃,照射各处,灯光所及预兆洁净,不孳生虫蝎。小孩三五成群手提彩灯,放滴滴金,并在大人指导下用面灯照射身上各个部位,意在心明眼亮,不生疾病。街衢市肆彩灯盈头,并举办撑旱船、踩高跷、骑毛驴、耍龙灯、扭秧歌等民间文艺活动,叫做“闹元宵"。现在过正月十五更是灯火辉煌,火树银花,五彩缤纷,人们争相观看,热闹气氛年盛一年。
二月二说是土地神的生日,又称“青龙节”,故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意在百虫惊董,万物复苏,开始刮风下雨,适宜耕作。是日早一起、打囤吃豆,农户家家在庭院、场院,用簸箕端着草木灰,再用木棒敲着簸箕将灰溜成大圆圈叫“打囤”,再在囤的圆心画上十字,放上五谷,囤外画梯子,叫“上粮梯”,意祈仓满囤流,五谷丰登。合作化以后此风即息,仍吃炒蝎豆,因当地炒豆时拌上红糖或白糖俗称吃“糖豆”,寓炒死蝎类毒虫,日子过得甜蜜。是日上午,男性青壮年携带烧纸和糖豆到土地庙上“祭祀” “一庄之主” 土地神,故有“土地老爷还熬个二月二”之说。
清明节清明的前一口为“寒食”节,旧时人们多冷食不动炊,是日家家户户到祖茔添土上坟,俗称“春祭”,素有:“冬(立冬)到寒食一百五,家家祭祖添坟土”之说,以示给祖先修缮房屋和悼念之情。清明节,早饭吃鸡蛋,老人吃“荷包蛋”,青少年男女把鸡蛋煮熟后染成红、绿、紫等色,饭后穿着红绿新衣到野外“踏青”、“爬山”、“滚鸡蛋”,又称“春游”。过去青少年成群结伙到村外放风筝,近年逐渐减少。现在多组织他们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纪念介之推,门口两边和磨眼内插上柏、柳等条枝,还用柳柏枝抽打各处,口诵;“东墙抽、西墙砸,蝎子蚰蜒不敢爬”。此俗历久不衰。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过“五月端午”和“端阳节”。家家户户门窗之上和屋檐上插艾蒿,并将艾枝夹在耳朵上,小孩手足系五索线,有的将艾叶等驱虫物缝成“香荷包”戴在胸前,有“五月端午戴艾”之说,意在驱蛇、蝎、娱蚣、壁虎、蟾蜍之五毒。节日早饭吃粽子,一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一说是盛夏到來吃上粽子凉快,故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袄扔,”之谚,也有“吃了端午粽,一年不生病”之说。新中国成立后,戴五索线和“香荷包”的渐少,吃粽子之风日盛。
六月六是放牧牛羊的节日,此时高杆作物长起,食肉动物活动猖獗,是日放牧牛羊的大人小孩买上瓜果和几张烧纸,到山神庙子敬出禅,以求其軀狼:、虫、虎、豹,保护牛羊的安全。
七月十五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是祭祖的日子,又谓“鬼节”,家家包水饺,备香、纸,带上瓜一果、水饺等供品,上坟祭祖。
八月十五又称“仲秋节”,也叫“过八月;十五”,是传统的大节日之一。这时,农业年景恢歉定局,俗有“七月十五定雨水,八月十五定收成”之谚,欢度“仲秋节"也有庆祝农业丰收之意。节前亲友相互馈赠月饼,互祝合家团圆。是日晩饭,菜肴丰盛,全家聚餐,晚月升起,一家人圈坐在院内,摆上月饼,边吃月饼边赏月,称为“圆月”。如果有云遮月,予兆来年正月于丑不收灯,故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之说。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旧时是富户人家和游手好闲的人游逛登高的日子,文人学士遍带茱萸登高饮酒、观桂赋诗,故有唐代诗人玉维九月九日忆曲东兄弟之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容,每逢徒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放后,重阳节仅是一般节日。自八八年起,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我省“老人节”。届时举行各种敬老爱老的活动,表彰老年人的先进事迹和敬老、养老的好人好事,为重阳节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意义。
冬至农时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叫“过冬下",意为寒冬已到,数“九”开始。九九数完后叫“出九”,九九中以三九最冷,故有“热在中伏,冷在三九”之说。是日上坟祭祖,皆吃包子(水饺)取暖,有”务吃包子、夏吃面(冷面条)”之说。辞灶也叫“过小年”,旧俗是灶王爷起程上天禀报一年来全家情况的日子,故称“辞灶”。旧时因贫富不等,辞灶的日期不同,有“官辞三(腊月二十三),民辞四,乌龟王八(鸨儿妓女)辞五六”之说。于是民间说官家先叫灶王爷上天禀报,是恶人先告状。辞灶时买些糖瓜(麦芽糖),于晚间供奉灶君,并拌好饲草饮料,为灶王爷喂马,据说糖瓜有两大作用,一是叫灶王爷上天要甜言蜜语光说好听的,二是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防止乱说。这时家中主妇便念念有词:“灶王爷上西天,少说闲话,多加美言,吃足喝饱,早去早回好过年,日子一年强一年。"故灶王爷的对联是“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来广降吉祥”,横批是“十家之主”。然后烧纸点香放鞭炮,送灶王爷启程上天,糖果分食之。新中国建立后此俗曾一度渐消,但近几年又复兴超前,不仅酒席丰盛,而且放鞭炮的数量大增。生活习俗
服饰:
1、衣服:旧时境内个别官商地主多着绸缎右襟长袍,外套马褂、短褂、肥便裤,一般庄户肉头地主则不及。农村居民多着自己手工织制的纯棉粗布服饰,俗称“本地布”。色泽多为青、深蓝、浅蓝或腊染蓝印花等。喜庆节日弄件新鲜点的换上就不错了,稍富裕点的冬有棉夏有单,有的冬天能穿上棉长袍,俗称“大袄”。贫困农户深冬才能穿上棉衣,夏天再掏去棉絮当单衣穿,多年穿一件,补丁摞补丁,故有“新三年,旧三年,补补连连又三年之说”。一到冬天要饭的“花子”成群结队,穿着“灯笼裤子(薄单裤)”冻得满街跑,旧有“腊月的花子快起驴”之说。三十年代后期,境内为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群众衣着有所改观。新中国成立后,老人衣着款式无多大变化,学生多穿学生服,男性开始着中山服、列宁服、工人服、国防服等,女性多为中便服。八十年代开始后,服装的质量、款式、花色日趋新颖多样,城乡男女衣着渐趋一致,多系化纤、毛料的制服、中山服、国防服、西装、羽绒服、面包服、毛衣、呢子大衣等。男装喜素洁挺括,女装讲花色款式,以连衣裙、西服裙、旗袍、裘衣俱多,每逢过节更是红绿相间,绚丽多姿。
2、帽:旧时戴毡帽,青壮年戴布棉帽、红疙瘩圆帽,俗称“帽壳”、“草帽”等,女性缠头巾,农民夏天戴苇笠,冬天戴棉帽或满头捋(土耳其帽)。新中国成立后,男青壮年冬戴棉军式帽,三页瓦的荷绒帽,夏天有八角帽和有檐平顶帽。近几年来又增加了鸭舌帽,也叫“前进帽”。毡帽、帽壳和土耳其帽早已绝迹。女戴针织毛线帽或围方头巾。现在男青年多光着头,留长发,女青年围毛线长围巾或纱巾,戴太阳帽。
8、鞋袜:旧时农村多穿麻线纳底布鞋和前边带象鼻钩的“铲鞋”,夏天两季老年妇女“穿油鞋”(布鞋涂油不透水),男子赤脚或穿草鞋垫子 (也叫三里丢),青壮年女子多穿麻线纳底布鞋,前头“割花”或“包鞋脸”,只有逢年过节或结婚时才穿“绣花鞋”。冬天多数穿不上棉鞋。只有富户人家才能穿上皮鞋或橡胶水鞋。新中国建立后,鞋的花色品种增多,有布鞋、胶鞋、雨靴、塑料皮革凉鞋、拖鞋、大头皮棉鞋。现在男女青年又穿起了质地考究的高跟鞋、马靴等。旧时袜子多用本地布做的纳底袜,五十年代开始穿粗细线袜。七十年代后多穿化纤袜,并伴有图案新颖、色泽鲜艳的袜垫子。
4、发型:清末,男留发辫,未婚女子留单辫,俗称“一棵葱的大辫子",已婚女子在脑后握纂、带上网子,别上头钗、簪子,老年妇女将头发盘缠于脑后叫“小鬏”。中华民国以后,男子去辫剃光头,男孩子留“芯髦”,女子未更。新中国成立后,男性除部分老人仍推光头外,青壮年一般留平头、背头、分头。女性除老年人继续盘纂外,一般扎短双辫或剪短发。八十年代开始后,城镇男靑年时兴留长发,女青年开始烫发,并遂出向农村蔓延。
饮食:境内居民习惯全家人同桌共餐,春、夏、秋季一日三餐,冬季两餐。早年多以高粱、糁子、地瓜等粗粮为主食,煎饼为家常食品,多数农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在青黄不接的春天,多以糁子煎饼和稀粥充饥,而且是“糁子煎饼两手捧、糊粥汤子照人影”,故有“椿树放翅(指发芽长叶)穷人饿得倒气”之说。一遇荒年便卖儿鬻女,逢年过节也难得吃上一顿饱饭,就是吃上一顿包子也是少放油多搁盐,于是富人讥笑说:“穷人吃顿面饭,三天离不开水缸沿”,指吃盐多齁的光喝水。居民口味习惯咸、辣、酸、甜,农家多以咸菜、椒子下饭,菜多是小豆沫。故有“待要解馋,椒子和盐”之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及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杂粮的比例日趋减少,号称穷人养家粮的糁子已绝迹,三河六岸以小麦、玉米为主,生活明显提高。但在“生产大呼隆,分配一拉平”的吃“大锅饭”的年代里,在东部丘陵和西部山区小麦的产量仍然很低,所分细
粮仅够逢年过节吃包子的,走亲访友仍是负担,曾一度出现过“箢子头接力赛”,即亲戚背着一箢子馍馍来,主人在为客人筹办酒席的同时,又派人背着这个箢看亲戚去了,第二家、第三家照此办理。歇人不歇马,一个箢子一天能串三四个门。有的由于亲连亲,最后又传到第一家来了。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连年大丰收,城乡居民多以细粮为主,瓜干,玉米等杂粮多用于猪饲料。常食的蔬菜,有白菜、菠菜、芹菜、萝卜、土豆、西红柿、豆角等。肉蛋、禽及各种水产品也转入了家庭食品的行列。在城镇居民中,苹果、西瓜、黄瓜等各类水果及各种罐头消费量日增。
早年只有富裕人家有饮茶习惯,大叶、小叶不等,一般居民只待客用茶,少数年长者有饮茶习惯,多是普通大叶,也叫“大把抓”或“老干烘”。平时一般群众只喝白开水或凉水。现在城乡居民不仅以茶待客,而且个人饮茶已成嗜好。近几年来各种冷饮及低度饮料酒开始成为待客和家常佐餐。
住房:旧时境内居民住房,中农以上人家以传统
四合院居多。ー般堂屋三间,有的五间堂屋两头是推座北朝南为上房,称“主屋”,由长辈居住。东西屋各为三间或两闻,低于主屋,由晚辈居住或作仓房。南屋一至两间放柴草,另加门楼和才阁当,屋顶多用黄草、麦秸苫一盖,四周封闭,只有大门是出进口。东部丘陵和中部平原为土木结构,西部区为看木结构,有的用,薄石板拿梢,周围多是石头干査墙一推就倒,故有“干查墙吓死狼”之说,一般无门楼,大门多是筚笆门。日子贫困者房屋尚且摘陋,盖不起屋的就住地屋子,即挖个土坑,用几根木棒一担,放些柴草,培些土即成。有的住团瓢又称“尖顶楼”,仅能遮日避稍,不能挡风御寒。富家的四合院,宽大明亮,石基砖墙,有的重梁挂桩,青瓦盖顶,临街巷处筑大门楼,门后再装揽门杠,穷富之间悬殊很大。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不断进行旧房翻新或盖新房,团瓢地屋子绝迹。近几年来,因新婚夫妇多与父母分居,加上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三四口小家庭俱
多,住房注重宽敞、明亮、实用,传统的四合院多被淘汰。八十年代开始后,建房更为讲究,规格一般为正屋(主屋)三间,两明一暗,厨房单设,前后门窗外镶玻璃加钢筋,再嵌纱网加窗帘,砖石墙,红瓦顶,水泥地面,显得格外温暖、凉爽、明亮、舒适。有些富裕农民,新建正房上加前出厦,下垒砖花墙,厨房为水泥平顶,甚为阔气。
用具:
1、家具旧时一般农家有吃饭桌、小板凳、方机、长板凳、箱子、柜、橱等,富家还有八仙桌、太师椅、条几、钱柜、衣架、文平床、顶子床等。色泽多为棕色或黑褐色。近年来,城乡新婚家庭中旧时家具已被淘汰,增三抽桌、椅子、大衣橱、高低方桌,菜橱、收音机等。八十年代以来,又增加了写字台、梳妆台、沙发、折叠椅、组合橱、高低橱、席梦思床及收录机、电视机等高档家用电器。
2、炊具旧时用土坯或石头砌成烧柴灶、铁
锅、高粱杆锅盖、鏊子、算子、勺子、瓢子、黑陶碗、盘、盆、泥壶、瓦罐等。新冲扇成立后,渐添煤灶加风箱,白陶瓷碗、盘、盆,搪瓷用具逐日增多。七十年代以来,少数户始用煤油炉、煤炭炉、蜂窝煤炉。目前少数人家已用上液化气。铁锅印号变小,多数使用铝锅、铝壶,碗、盘、盆等多是细白擄瓷,铝合金的铲、勺,不绣钢的刀和钢精制品已普遍使用,少数城镇居民始用高压锅。
3、取暖一般农户无取暖用具,亲朋到来抱把柴禾点燃驱寒,老年人用腌撒扒火罐子取暖。只有富户有火烘子或用火盆烧木炭烤火。近年来多数农户冬季能生上蜂窝煤炉,燎水取暖兼用。有的开始用烟筒煤炉,部分老年人仍用火罐子。
4、照明用具民间照明早时用铁碗灯、铝灯、点豆油或花生油,富家用蜡烛。三十年代始用煤油、罩灯。新中国成立后,一般居民始用煤油灯。ー九五五年县城开始有电灯,到一九九O年底境内已有947个行政村用电灯照明。
5、娱乐用具境内文化落后,旧时,只有部分大村有鼓、锣、钹等打击乐器,民间艺人有琐呐、笙、管、长号等吹奏乐器,个别农户有笛、箫、京胡、二胡等管弦乐器。民国初年,个别富户有留声机。新中国成立后,电子管收音机、半导体收音机逐渐增多,七十年代城镇居民开始有黑白电视机,八十年代开始后,农村黑白电视机逐渐增多,至一九九0年底,全县电视机发展到55018台,彩色电视机也开始进农家。
6、交通用具旧时境内交通闭塞。农民外出多步行,富家行路骑驴、马、骡。搬送亲戚用二把子车。新中国成立后,修桥筑路,开始有自行车,至一九九0年底全县自行车已达348258辆,现在城乡居民出门多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汽车。八十年代开始后,轻骑、摩托车日增,个别未通公路的村庄,老年人外出也不坐“11”号(步行)了,而由子女骑自行车驮带。
生产习俗
境内居民,自古以来以农为本,崇上勤劳细作,节俭持家之风。在封闭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历来以“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为信条,“玩龙玩虎不如玩土",把经商和捞鱼摸虾等农事以外的活动视为“不务正业”,对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看成是“安分守己”。男耕作女理家世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妇女移风易俗,从家务中解放出来,成了农村生产力中的“半边天”,务工从商者逐日增多。
旧时,农民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春节过后,便“开冻先出粪、备好镢和锨”开始劳动,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春天开始,忙着捣粪、送粪,备足土肥,为一年丰收打下基础。素有“种地不施粪,等于瞎胡混”和“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之谚。接着整地、适时下种,即“谷雨前后,种瓜
点豆”。随后便是以锄草、驱虫为主的田间管理,使其苗全苗旺,“通收之年,不收无苗之田”不无道理。一年之季在于春,这是一年丰歉的关键。夏天因多风雨冰雹,故收麦有抢收抢打的习惯,一般是“八分熟十分收”,“忙不忙先打场。”麦收后抢墒下种,争日争时,俗话说“五月田,早一宿高一拳”。如墒情好,下种忌深,素有“五月豆,半边露”之说。夏天锄过地来便到了立秋季节,杂草生长开始缓慢,“立了秋的草,棒打倒”,于是出现了“立了秋,挂锄钩”之俗。秋收秋种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俗话说:“三春不如一秋忙”。这时天不明便下地,日落星出方收工。早午两餐都在地头吃,边收边耕边种,不敢怠慢,有“白露两边看早麦”之说。庄稼长不好,让人嗤笑,“人勤地不懒”,地种不好皆以“懒”论之。在吃“大锅饭”时期,有些人出勤不出力,曾一度出现“上工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追人”和“蹲地头,磕烟袋头”等怠工现象。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劳动之风骤变,各人起早贪黑,从不懈怠。
现时农忙季节,一般为早出工,晚收工,中午歇大晌,节奏有紧有弛,加上采用优良品种和科学种田,庄稼连年丰收。
过去,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靠天吃饭,“有饭天给吃”。庄稼长得好,称“神长”,打粮多谓之“神收”,天旱有“祈雨”和久旱逢雨而“敬天”贺雨之迷信习俗。现在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产量大增。多余劳力及农闲时节多务工经商,农忙过后,演戏、放电影喜庆丰收,已蔚然成风。
知识出处
《沂南文史资料》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沂南县委员会
《沂南文史资料》第五辑一书中,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我县的历史面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补史之缺,参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的作用,是沂南县较为珍贵的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岳荣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沂南县
相关地名
春节
相关专题
除夕
相关专题
正月十五
相关专题
二月二
相关专题
清明节
相关专题
端午节
相关专题
六月六
相关专题
七月十五
相关专题
八月十五
相关专题
重阳节
相关专题
冬至
相关专题
辞灶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