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临沂纵橫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文史资料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792
颗粒名称:
临沂纵橫谈
分类号:
K295.2
页数:
4
页码:
101-104
摘要:
临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城北倚祊方水,东临沂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历史上曾为国、为郡、为州、为府、为道、为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为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省府及新四军军部驻地;现为临沂地区行政公署及临沂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关键词:
临沂
地区发展
内容
临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城北倚祊方水,东临沂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历史上曾为国、为郡、为州、为府、为道、为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为中共中央华东局、山东省府及新四军军部驻地;现为临沂地区行政公署及临沂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县志》称之为“山东之名郡,邹鲁之奥区”,是并不过分的。作为历史古城,以其古老文明的资历,地理位置的重要,成为鲁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要冲,兵家必争之地。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一一公元前771年)“大封诸侯”时,夏后氏的后裔被封为鄅子(鄅国•子爵)。鄅国的国都,即今临沂城北鄅古城村,这里是鄅国辖区。
鄅国,是我市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春秋后期为邾国所灭。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鲁伐邾,“取沂西之田”,从此成为鲁国属地。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为了防备晋国的袭击,鲁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国防建设,季孙斯、叔孙州仇率领军队兴建了启阳城,这就是临沂建城之始。
西汉景帝刘启即位(公元前156年),为了避皇帝名讳,启阳改为开阳,在此设开阳县。与此同时,“临沂”之名,出现于史籍,当时的临沂县治所,在今城北白沙埠镇诸葛城村,史称“汉临沂”。和汉开阳县同时并列,均属徐州刺史部东海郡管辖。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封皇子刘京为琅琊王,国都在莒,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经皇帝许可,刘京自莒迁都开阳,即今日之临沂城,成了当时琅琅琊国国都,临沂之称琅琊,是从这时开始的。此时汉临沂县治所仍在诸葛城,与这里的开阳并存,由东海郡划为琅琊国属县。刘京死后,谥为孝王,葬于城东,世称“琅琊冢”。琅琊王共传六世,141年。国绝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复立刘熙为琅琊王,直至建安二十二年(公元317年)即曹丕纂汉前三年,才最后灭绝。三国、西晋时,仍为琅琊国开阳县,与汉临沂的关系不变。西晋灭亡后,琅琊王司马睿渡江称帝建立东晋,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即晋元帝),也是从这里起家的。原沂州府署即晋琅琊王潜邸遗址。以王导为首的琅琊王氏“随帝南迁”,故宅舍为佛寺(即普照寺,为琊琊八景之一)。而王羲之故居的"晒书台”、“泽笔池”等故事,即发生在此时,给临沂增添了古香古色,成为历代传诵的佳话。
东晋偏安江左,十六国纷争,南北朝对峙形成大割据、大混乱的局面,政区变动极大。琅琊国降为琅琊郡,开阳县消失于史册。北魏占领时期设即丘县,治所在今城西涑河乡古城村,史称“魏即丘”。设立郯郡,废除城北“汉临沂",另筑新城设置郯郡临沂县,史称“元魏临沂县”,俗称“新城"(今郯城县新城村,即其遗址)。北齐时即丘县治所仍在古城。北周灭北齐后设沂州,这是临沂称沂州的开始,而即丘县不变。整个南北朝时期,即丘县的地位十分突出,而开阳、汉临沂、汉即丘均不存在了。通过对汉即丘遗址(今汤河乡故县村高城)的实地调查,发现大量的人、马遗骸、谷物灰烬及箭簇等兵器,其毁于战火的情况清析可辨,开阳是琅琊国都,当然更难免战火。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从即丘县分置临沂县于今城,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即丘县合并于临沂县,自此临沂取代即丘,名副其实的临沂县至此正式诞生。隋、唐、五代、宋、金、元各代沂州临沂县的治所均在今城未变。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沂州辖一州(沂州)二县(郯城、费县),民稀政简,裁县入州,县政由州代理,叫做“以州代县”。直到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升为沂州府,管辖七属。才设兰山县于今城,结束了三百六十六年“以州代县”的局面。民国十四年至十七年(公元1925-1928)张宗昌督鲁时,曾一度设琅琊道于临沂,统辖原沂州所辖七县。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山东省设立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临沂,临沂为其辖县之一。
1938年4月21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临沂城,1945年9月11日临沂城解放,这座鲁南重镇,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蹂躏了七年零四个多月,才回到人民手中。先后由农村迁来临沂城的有:中共中央华东局驻沂州路东、山东省府驻兰山路北(以前的老专署即现在的供销学校)、新四军军部驻兰山路南(以前的天主教堂医院即现在的市电影发行公司)、临沂县政府驻老县府。1947年2月15日,蒋军侵占了临沂城(事先我军主动撤离),这座当时被称作“山东解放区首府”的临沂城又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历尽了二十个月的严重灾难,直到1948年10月10日再度解放,才重见天日。
这座古城自诞生以后,几经沧桑,历代以来有破坏亦有修葺,但均为土城。直到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始筑砖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添建四门城楼,南曰望淮,东曰镇海,西曰瞻蒙,北曰宗岱。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六月大地震,除东门城楼仅存外,余俱坍毁。康熙九年(公元1170年)十月:十一年(公元1672年)连续地震,直到十二年(公元1673年)请帑银八千余两修复如旧。城墙周围九华里,高二丈五尺,阔一丈,垛口3782.5个,城堡50座,城外壕沟深一丈,宽一丈六尺,马道宽八尺,炮台四座毁于地震。1945年解放前夕,县城守敌为了据城顽抗,强征民伕,大事修筑,掩体遍地,碉堡林立,自诩铜墙铁壁,莫我谁何?人民解放军经过26个昼夜的苦战,终于摧毁敌巢,解放了县城,城门楼、碉堡全部拆除,仅存部分城墙遗址了。
建国以后,对城市建市进行了新的规划,现代建设延伸到古城外围,总面积已由原来的2.2平方公里,扩展到40余平方公里,大非昔比了。
纵观临沂历史,自春秋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城启阳”开始,汉为开阳,隋为临沂,北周为沂州,清为兰山,民国复为临沂,在这2475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古城经受了难以数计的腥风血雨和不可抗拒的战火天灾,先民们在这里历尽了劫难的洗礼,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了建设她,不知有多少人披星戴月,昼夜奔忙;为了保卫她,又不知有多少人流尽热血,献出生命,才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赢得了美好的今天,人民江山来之不易,古人说;“创业难,守业不易”,如何续承前人,发扬光大,把她建设得更加美丽,已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完成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使这座古城随着祖国的四化建设,成为子孙后代的理想乐园。
知识出处
《临沂文史资料第四辑》
《临沂文史资料第四辑》收录了在临沂会见陈毅将军、忆抗日战争时期,临沂军民五次讨伐王洪九、临沂阻击战、诸葛亮与琅琊诸葛氏...王汝涛刘家骥、临沂地下瑰宝要述等1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魏兆瀛
责任者
相关机构
临沂市地名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刘京
相关人物
中共中央华东局
相关机构
临沂市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
相关机构
1938年日本侵略军...
相关事件
1945年临沂城解放
相关事件
1947年蒋军侵占了...
相关事件
1587年临沂城添建...
相关事件
1668年临沂城大地...
相关事件
白沙埠镇诸葛城村
相关地名
临沂
相关地名
鄅国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