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文史小品二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沂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760
颗粒名称: 临沂文史小品二则
分类号: K055.2
页数: 5
页码: 113-117
摘要: 书店与报刊,是传播人类知识的场所与工具。对于促进精神文明,以及文化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关于临沂过去书店的成立,地方报刊的发行,也是临沂县文史角落中的材料之一,现在分述如下:。民国成立后,在初年,有掖县人来沂开设“承文信”书店,主要以笔墨文具为主,后因出售中、小学堂的教科书,成为正式书店。至“七七事变"收束。以办报为名,利用报纸,向地方上的军政官长,不分好坏,吹捧献媚,阿谀迎逢。陶借办报之机敲竹杠,完全失去了报人的正义品质。因此事《鲁南日报》在地方上的名誉是“声名狼籍”,于“七七事变”后,临沂陷落前停刊,发行日期,长达四年之久。
关键词: 文史资料 文史小品

内容

书店与报刊,是传播人类知识的场所与工具。对于促进精神文明,以及文化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关于临沂过去书店的成立,地方报刊的发行,也是临沂县文史角落中的材料之一,现在分述如下:
  一、书店小史
  临沂,在清代、光绪、宣统年间,未有书店,虽然有些书笔店,专以制造毛笔为主,皆系外县人来沂开设,其中以章邱人、掖县人为最多,如晒书堂、绘文堂、聚文堂等笔店,他们有时也带上几部书,数量不多,大皆《四书备旨》、《古文观止》、《千家诗》、《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之类。不算是正式书店。宣统年间,有章邱人焦虎臣,来沂开设书笔铺,此人文化较深,时常跑上海,有一次在上海贩运一大批书籍,除四书五经外,古典小学颇多,从《三国演义》、《水浒》、《西厢》到当时的新小说《官场现形记》、《目睹二十年怪现状》、《九尾龟》等,不下几十种类,在当时销行甚广,他的店名称为“艺林堂”。是为临沂县最早的书店。
  民国成立后,在初年,有掖县人来沂开设“承文信”书店,主要以笔墨文具为主,后因出售中、小学堂的教科书,成为正式书店。
  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临沂人戴佑宸、姜扶九、罗赐福等,组织“新鲁书局”,地址设于南大街路西(现在的动劳街中医针炙室),以文具、教科书为主,配有各类古典小说。于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收束。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夏,临沂人徐作栋(旧制五中学生),开展“琅琊书社”,地址设于南大街路东(现在的老邮电局),于一九三O年(民国十九年)结束。
  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五中毕业生,马连城、韩学勤等开设“图书画刊代销社”,设于南大街北首路东(现在的油粮厂地方)。至“七七事变"收束。
  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五中”师生合办的“沂滨书店”,开始营业,设于南门里路西,为当时最进步的书店:所售书籍,皆是当时的新兴文艺,名作家鲁迅、丁玲、矛盾、田汉、巴金、萧红、萧军的作品,翻译小说有当时美国最进步作家辛克莱的:《煤油》、《碳王》等书,以及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母亲》、《我的大学》等著名作品。
  一九三四年(民国二十三年)掖县人李某,在临沂北大街东首路南(现在城内人民银行的对过〉,开设“信古山房",原系毛笔店,后改为书店,当时乘包上海中华书局所印行的中、小学的教科书,一年两季、格外添设四书、五经、古典文学。又贩来一批上海大达图书公司所印行的“一折八扣"的古典文艺小说,后来又添新文艺小说,及当时流行的各种“杂志”,一时生意兴隆,每天出入书店的人,不下几百人,顾客拥挤,络绎不绝。当时,“承文信书店”,被它顶的冷冷清清,无有问津者。直到临沂沦陷前停业。
  一九三五年(民国二十四年),有费县人顾星桥、王钦甫等,因羡慕“信古山房”书店的生意兴隆,他们集资在“信古山房”书店的对过路北(现在的老专署前东边路北)开设了“博爱书肆”书店,由上海运来新旧文艺小说不下几百部,也代销中、小学的教科书,以及各种画报,大力推销当时风行一时的张恨水的小说《啼笑姻缘》以及刘云若所著《春风回梦记》,专与“信古山房”唱对台戏,一时生意兴旺异常,两家展开书业上的竞争。为临沂书业界的最繁荣时期,惜哉! 好景不常,“七七事变"发生,一概停业。以上是书店,在临沂发展的历史梗概。当时那些书店的开设,在性质上、目的上,大部分说,与今天的新华书店,本质上是不相同的。
  二、报刊发行述略
  辛亥革命,共和整体建立,在临沂地方上,没有报章,外埠报纸,根本见不到。地方报纸,无人发行。直至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临沂教育界人刘可大(字子受),创办《沂州舆报》,小型报纸,每日一张,自编自撰,由印刷局石印。报纸内容,着重地方新闻及副刊,国内外及本省新闻(皆系剪裁大报上的)至一九三三年(民国十二年)自动停刊。为临沂最早首创的报纸。
  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夏,临沂“晨锺报”发行,创办人为吴镜荪,临沂的大绅士,当时的省议员。报馆设于北门里大街路西(现在的油漆厂)。吴镜荪办报的目的,不是为社会伸张正义,作为民众的喉舌。完全利用报纸舆论的力量,来扩大自已在地方上的派系势力,巩固其士绅的地位。该报于同年冬停刊。
  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春,“临沂县地方自治筹备处".所创办的《自治旬刊》出版,每十天一张,内容主要宣传鼓吹中国要想国富民强,必须实行"地方自治”。是当时 “地方自治派”所属的一个报刊。主编人赵次庚,东南乡泉源头人,该刊发行不到十期,即行停刊。
  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夏,《临沂民报》创刊,主办人为韩得一、夏候少芳、王少衡、韩筱泉等,地址设于当时的启民小学内(现在的老专署前院),该报以地方新闻及社论为主,在社论中,对于地方时政,敢论敢评,社论执笔人为夏候少芳(系曲阜二师学生),笔锋流利,气势雄浑,毫放有力,地方上的知识阶层,铺户商店,街道市民,无不欢迎订阅,销路颇广。但时间太短,三个月后停刊。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秋,教育界人士王聘之、陈春合二人主办的〈〈琅琊日报》出刊。地址设于北大街颜家巷口北小红庙内(现在的政治街办事处北边),内容平凡,副刊皆系古典诗词,不受欢迎,不到两月,停刊。
  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秋末,临沂五中学生王钦铭、孔照寰二人主办的《临沂日报》发行,该报出刊日期更短,不到一月,停刊。
  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冬十月间,西北军杨虎城部队来沂驻防,由军部政治部主办的《鲁光日报》发行,以地方报纸的姿态出现,报馆设于北大街路北节孝祠内(现在的地委党校东边小巷),该报以地方新闻为主,配合上社论论文,颇能代表民意,主持正义,替民众说话。当时深受地方民众的欢迎称赞。于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夏部队调防、结束停刊。
  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夏,《鲁南日报》创刊发行,主办人陶哉矫(西南乡陶家屯人)、虞松如(城内人,不久离开报社),社址设于带大街路西财神庙巷口(现在的供销店)。以上的报纸,皆系石印,《鲁南日报》系铅印,为临沂地方报纸铅印的首创。该报内容,以地方新闻、广告、启事为主,但其报的作风恶劣,失去办报的宗旨与意义。陶哉矫系北洋军阀部队的一个下级军官出身,本人的文笔流利,才思敏捷,编写稿件,下笔成章,但其为人,毫无政治头脑,旧社会的恶习太深。以办报为名,利用报纸,向地方上的军政官长,不分好坏,吹捧献媚,阿谀迎逢。对老百姓进行敲诈,在地方新闻内有关住户百姓的事情,故意错登,使人更正,更正费一次五元、十元不止,当时地方上的饭馆、戏院、妓院,都得向他买账,不是请客,就得送礼。陶借办报之机敲竹杠,完全失去了报人的正义品质。因此事《鲁南日报》在地方上的名誉是“声名狼籍”,于“七七事变”后,临沂陷落前停刊,发行日期,长达四年之久。这是临沂地方报刊在历史上发行的概略,比之今天的报刊,不能相提并论,因为在本质上,是基本不相同的。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知识出处

临沂文史资料第二辑

《临沂文史资料第二辑》

本书收入“范筑先县长轶事”、“光照千秋留美名”、“王洪九其人其事”、“山东省立临沂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概况”等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马连城
相关人物
韩学勤
相关人物
戴佑宸
相关人物
姜扶九
相关人物
罗赐福
相关人物
顾星桥
相关人物
王钦甫
相关人物
韩得一
相关人物
夏候少芳
相关人物
王少衡
相关人物
韩筱泉
相关人物
王钦铭
相关人物
孔照寰
相关人物
徐作栋
相关人物
刘可大
相关人物
吴镜荪
相关人物
赵次庚
相关人物
王聘之
相关人物
陈春合
相关人物
陶哉矫
相关人物
虞松如
相关人物
临沂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