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殿魁与郯境青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726
颗粒名称: 陈殿魁与郯境青帮
分类号: K825.2
页数: 25
页码: 181-205
摘要: 清末民初,郯城境内流行封建行帮活动”1911年为剿土匪,济宁道“老五族”①进驻郯城,其兵籍多为鲁西运河流域之曹州、济宁、兖州一带。兵营中,中下级军官乃至士兵,多为青帮之徒众。兵营中青帮师父,亦,在地方 “摆香堂”收徒弟。于是,青帮遂得以在郯境流传。时至30年代初,郯城境内青帮组块活动进入鼎盛时期。岀身于雇农,于贫困中父母早年相继病故。殿魁携幼弟受雇于大户,兄做长工,弟为牛倌,兄弟卖力度生,相依为命。殿魁性爽直,友善,大酒;身躯魁梧,力大,尝为长工中领班者。
关键词: 人物传记 陈殿魁

内容

清末民初,郯城境内流行封建行帮活动”1911年为剿土匪,济宁道“老五族”①进驻郯城,其兵籍多为鲁西运河流域之曹州、济宁、兖州一带。兵营中,中下级军官乃至士兵,多为青帮之徒众。兵营中青帮师父,亦,在地方 “摆香堂”收徒弟。于是,青帮遂得以在郯境流传。
  时至30年代初,郯城境内青帮组块活动进入鼎盛时期。其组织发展已由下层社会逐步渗入工商界、政界、军界,乃至邻县边区“公私两面”之地方势力②.此一时期青帮活动中出现了一位各界颇为知名的人物一一青帮传道法师陈殿魁,社会上通呼之曰:“陈当家的。”
  陈殿魁(1875—1954)字星五,祖籍兖州府滋阳县(今兖州市)城西北35里何庄村。岀身于雇农,于贫困中父母早年相继病故。殿魁携幼弟受雇于大户,兄做长工,弟为牛倌,兄弟卖力度生,相依为命。某日,殿魁为东家赶轿车,因酒后驾驭不慎,道中翻车,摔伤东家,遂被责打,逐出门外。兄弟失业,权以打短(临时帮工)度日,后经施善者帮扶,为油坊挑担卖油为生。
  殿魁性爽直,友善,大酒;身躯魁梧,力大,尝为长工中领班者。背后拖一长辫,做工时绕数匝于颈上,里人谑呼曰:“陈大辫”。斯人生于贫贱,年逾而立犹未成家。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经里人撮合,娶李氏为妻。翌年生一子,始有家室矣。
  1911年,滋阳地面虫旱交临,禾稼几近绝收,遍地灾民呼号,市面萧条,殿魁油担营生遂告停业。其与妻、弟商议,计以出走逃荒。殿魁肩一担,一端杂什,一端弥月婴儿,弟荷一油担,一家四口,经曲阜、泗水、费县、临沂,南下至郯城南之曹村落脚。适逢乐善者徐慎诺氏,愿以场屋予殿魁一家权住,始以打烧饼营生,勉以糠菜度日,嗷嗷四口,衣食难以为继,其弟欲另觅去处营生。兄嫂允之,弟遂荷油担南入苏境宿迁地面,以游乡卖油度生,数年后,罹恶疾,竟客死宿地,时年三十有四,仍为童子身。
  民国4年(1915年),殿魁于经营中略有积余,为便利生意,遂迁居县城,始赁考棚街曹宅居住,转营油条业,时市面尚称兴旺,一家于经营中衣食有着,尚有盈余。
  其时齐郯城东北乡一破产青年农民名吴善交者,只身浪迹县城,以乞讨、打短混日。某日,殿魁与善交邂逅,因身世同流,谈吐投机。殿魁怜其诚实、憨直,遂与厚交。初,善交为帮工,殿魁衣食相与,视为家人,情同父子。殿魁遂以烧饼、油条之艺悉授之,善交尽力做工,感激恩遇。数年,善交营业习成,乃赁屋自立,营烧饼业。生活渐丰,遂娶乡籍贫寒李氏女为妻,成家立业。善交于经营中运筹有方,十数年苦心经营,颇具资本,后为城厢知名工商业者。
  民国12年(公元1923年)冬,殿魁于业余酒后入赌场消遣,与赌友曰:“徐三年”者口角,继相斗殴。徐某乃地方龙首,所从拥上,殿魁虽力大,终不堪众力袭击,乃头破血流倒地。家人搀扶回家,谓善交曰:"我外乡人就该吃地龙的窝囊气吗?”遂计以寻觅门路,参加青帮,以作立足靠山。
  翌年春,经帮人引进,陈殿魁拜营中“嘉白帮”“大”字班(也叫念一班)王(学廷)师父门下为徒,班辈为念二“通”字班"此时,郯城青帮门人以“通”、“悟”、"学”(在江苏“学”为"觉”字班)三个班辈行世,“通”“悟”门人已大量收徒,“学”字辈是低辈。“大”字班辈师父在郯境只一二人,“通”字班的,亦不足10人,对众多的念三、念四帮众,是师爷份上。此后,殿魁身份大变,人际中地位非寻常一般,心存前隙的徐三爷,亦不得不俯首谢罪。后来,徐三爷亦入青帮,与殿魁同为念二“通”班,因“安清一家,曰“师兄弟”,前隙顿消,遂为通家。
  此一时期,郯境内“通”字班门人,有城厢于兴元、徐福振、梁书元、徐贞德,苏境山左口许XX,李埝李洪谦诸人,诸“通”字班门人于入门二三年后,相继开山收徒。其中以陈殿魁收徒最多。至抗战爆发前夕,陈氏除在城厢“公所”摆香堂收徒外,又历年于马头、港上、丁沟、归昌'、山左口(江苏境)、大埠(临沂县境)等处摆大小香堂,广收门徒,累计约百数十人。亲近于左右十数人,如城厢吴善交(帮内规矩,父子、亲属不准同帮同师入门,陈氏视善交为亲人,所以另拜“杭三帮”通字班师父,白当家的为本命师,陈氏只作为吴的引进师。然陈氏视吴为身边“内围子弟”)、彭振阁、王希成、朱顺起、袁清溪、马头镇的骆家宾等,远乡的更多些,不及赘述。其徒众职业面广,或匠人、手工业工人、农民、或衙门小吏、差役、兵警,乃至其它行业诸如理发、浴池、戏班、庄行,可谓七十二行皆及之。陈氏名声逐日显赫,庶者皆呼之曰:,“陈当家的”。
  青帮之组织,以帮命名。例如苏鲁一帶之嘉白帮、江淮泗帮、嘉海卫帮、杭三帮、兴五六帮等。其组织衍续发展以师徒相传。据说帮内起初也与洪门同样兄弟相称,后来才改成师徒相传。帮内辈份,始为二十个字,即“清静道德,文成佛法,仁伦智慧,本来自信,元明兴礼(或理),”到清末,此20字已用完,又续出4字“大通悟学”。民国以后,帮中人又续了24字,曰:“万象依皈,戒律传实,化渡心回,普门开放,广照乾坤,戴发修行”,分别称之前24辈,后24辈。
  青帮门人外出交往,或跑码头,闯江湖混饭吃,有一套秘密联络暗号、语言和动作,主要是“三帮九代”,即本命师、引进师、传道师三位师父的帮口,姓名籍贯及祖师、曾祖师釣姓名、藉贯。再是在用暗语对答中,主人确认来客是“家里人”以后,立刻以礼相待,招待食宿三天,临行时主人还会送给来客到下一个码头的川资。据说,也有些落泊者不是青帮门人,为了混饭吃,把这一套秘密联络暗号偷学了来,外出闯江湖混饭吃,当主人发现来客是个"空子”,即冒牌货,也不严厉处置,而是像打发化缘和尚一样,施舍些钱米,让其走开了事。因为帮内有个规矩,是“准充不准赖的”,洪帮规矩与之相对,准赖不准充。
  城厢商界前辈吴帮友老先生曾向笔者回忆一件往事。大约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秋,吴老先生去南京办商务,途经江北六合县密林夹道处,时已傍晚,道旁窜出几条大汉,向吴索要“买路钱”,吴老先生突然遇上翦径贼,立时吓出一身冷汗。他急中生智,心想,试一下“身份”吧,或许能逢凶化吉。吴老先生左手伸出三指,右手伸出四指,拱抱在胸前,深施一揖,说道:“敝人出门访友,敢借宝地一过,望乞放行。”为首的大汉见吴老先生的动作,随即发问:“请问贵地何乡,老大可有门槛?”吴答:“不敢沾祖师爷灵光,出外徒不敢言师。”大汉听出,这过路人可能是“家里人”,只不肯轻易放过,即说:“麻烦老大,跟我到码头走一趟。”吴已认为这伙翦径贼是青帮徒众了,心里怀着不安,随他们到了附近一个村子,在一所庄院里,大汉把吴先生引见给一位约摸五十岁左右的老者。老者倒也谦恭,起身让吴先生坐到宾位,然后老者两手先迭,发问道:“请问老大哪一座宝山?"吴先生知道要扣“海底”了,吴先生同样动作,躬身答道:“好说,敝帮杭三,家师某,师父上某下某,他老人家是某省某府某县人氏,祖师……,曾祖师……,”接下去是引进师,传道师三代分別答出。老者听后,吩咐沏茶,继续扣问:“老大您烧的是哪炉香?”吴答:“好说,头顶21世,身背23世,脚踏24世。”老者听罢,躬身抱手揖道:“原是同参兄弟到了,失敬失敬。”吴先生明白了老者和自己同是“悟”字辈,是师兄弟了。因是客位,又较主人年轻,便立即向老者行拜见师兄大礼,就桌前一跪三叩首。老者欲还拜师兄弟大礼,吴先生推让了。老者遂即呼唤那几个大汉过来给吴先生行拜见前辈师父大礼,就桌前三跪九叩首。然后老者设筵款待,吴先生住了一宿,次日辞行,老者欲送川资,吴先生婉言谢绝。老者复遣二徒众护送吴先生至南京码头。吴先生给护送二徒众每人一元作谢。老先生回忆这段经历时,感慨地说:“是门槛救了我,躲过那次劫难。”
  青帮内部以辈份论其位次,高辈份师父,即为处理帮内事务之家长,并强调师徒如父子,兄弟如手足,“一日为师,终身如父”,凡拜同班辈师父的徒众,尽管帮口不同,都应是 “同参兄弟”,要讲“义气团结”,“互帮互助”。这完全如同家族中的高、曾、祖、父、子、孙长幼辈份一样,世代相传下去。
  陈殿魁先生入帮二年后,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遂开山收徒。所收门徒,初为城厢手工业者、小商贾,间或衙门、行伍中人。是时设立公所于城东北隅文昌阁殿宇,办理帮务。帮务以陈殿魁为主,另有白当家的(行伍出身,骑兵营长)、万当家的(临沂县人传道师)协同办理。三位当家师父议定,布道中广施善事,造福地方。每逢冬春,由公所承办募资去盲人院、孤老贫户施以衣食;于北门外东侧桥南端建一 “焚楼"④,专收捡散落字纸集于楼内焚之,帮人认为,字纸乃圣人遗迹,弃之践踏实为罪过。大约民国十七八年,陈当家的与公所承办吴善交、杨中振等人商议,借用文昌阁为公所非为久计,不若购一宅院,以作长远计。遂由善交寻览卖主,适考棚街北首座东一宅院,位置合适,房主孟宪荣亦为帮中门人,愿以优惠价售做公所。议定房价三百三十元,承办吴善交在门人中募得百余元,尚缺一半由陈当家的和吴善交分别承担。其宅院北房四间,东二为佛堂,供如来、观音诸神塑像,西二为客室。摆香堂在东二间佛堂内进行。
  加入青帮有两道手续。第一,曰“递帖子”,即拜师入门做“门生”,须有两位与“本命师”(即其所拜师父)不同帮口的两位同辈师父作“引进师”(即介绍人),经引进师介绍投拜者的情况,本命师认可后,由引进师带领拜师者持“拜门帖子”(介绍本人情况及入门誓言之类),并附带贄见礼,也称“压贴礼”一份,一般为茶叶二斤,食果点心四盒,或有附红包“压帖礼”若干元的。拜师前,由引进师带领新门人一起向祖师爷行参拜大礼,三跪九叩首;继向本命师行拜师大礼,三跪九叩首;然后向二位引进师父依次行大礼,一跪三叩首。最后拜见师母行大礼一跪二叩首(如不在家庭中进行,此项可免去,以后有机会补拜)。“递帖子”的过程即告结束。然后由本命师留饭款待。此曰“上小香堂”,亦曰“上小钱粮”。此阶段即所谓“徒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又称“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第二,待二三年以后,本命师认为“门生”可做徒弟,即参加由本命师摆的大香堂,才能成为正式青帮门徒,或曰“内围弟子”。
  陈殿魁氏摆大香堂收徒,与外地别家略有不同者,要求新门人须踏“双门槛”,即“家礼"、“清礼”(供奉南海观音诸神,劝戒烟、酒之教门)兼为之。新收门徒,授以茶膏⑤一包,冲饮数日,可戒掉烟习;入帮门人如复染烟酒者,即认为“摔礼”,出帮了。帮中筵席,均以米醋代酒。
  青帮摆大香堂仪式是很隆重的。郯城青帮组织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摆过几次大香堂,多在文昌阁公所,后移至考棚街公所。抗日前夕一个时期,陈当家的曾于远乡几个大集镇摆过大香堂。据说,青帮组织还处于秘密活动时期(约是清代),因惧官府查究,大小香堂均在夜间进行,于偏僻寺庙中,并由帮徒布哨察看动静,遇有不利情况,随时撤离、隐蔽。现据城厢几位健在的民国时期的青帮门人王、崔、吴、徐诸老先生的回忆,当时,陈当家的摆大香堂的场面和过程如是:
  约在开大香堂前几天,设堂收徒师父陈当家的即与白、万二位同参传道师父会商摆香堂事宜,议定事项交由承办吴善交、杨中振、彭振阁诸人筹办,新老门徒接到通知后,陆续向收徒师父送贺仪,视徒众各人手头能力,少者三五角,多者三五元、十元,新收门徒理所当然的要多拿一些。
  摆香堂时间,大约晩上九点左右。香堂正中悬罗祖画像,明代衣冠,文人装束,下面供桌置翁、钱、潘三祖师爷神位。翁祖居中,钱右潘左,位前供干果及荤素菜肴八盘,沿供桌中置香炉,左右烛台,在佛堂门外右方又置一小供桌,用黄纸书以“小祖之神位”牌位,置香烛,四盘供品。据说,小祖名陈四,为第一位青帮入门徒弟,因犯帮规,被逐出门外,后人念他是祖师爷的开山门徒,在摆大香堂时,让其享受一份香火,以示纪念。另一说,青帮在清代曾因故组织活动中断相当一个时期,后由潘祖传人即小祖开山收徒,使青帮组织得以恢复、衍续。小祖为中兴继业之人,故纪念他。
  大香堂开始,收徒师父(本命师)、引进师、传道师在前,后面老徒、新徒众'依次进入香堂,按班辈各就其位,本命师站立神案右首,引进、传道二师站神案左首,老、新徒众依次列站两边。由执事和司仪燃烛、焚香。香分五束,曰“五指抱头香”,以示帮中兄弟团结义气。又焚一束香,供门外小祖神位前。仪式开始,司仪领呼曰:
  一、全体孝祖。以班辈依次进行。
  1、请本命师、引进师、传道师及同参师父孝祖。各位师父依次向罗祖、翁、钱、潘神位行参拜大礼,三跪九叩首。然后诸前辈师父到门外一起向小祖行大礼,一跪三叩首。
  2、各兄弟孝祖。诸前辈师父回立原位。司仪呼领百余新老徒众向祖师爷神位行大礼,三跪九叩首,又齐转身向门外小祖行大礼,三跪九叩首。
  二、参拜前辈师父。主持三位师父及诸前辈师父列坐神案前。
  1、先进门的老徒众参师,新进徒弟陪拜。百余新老徒众于堂前行大礼,三跪九叩首。礼毕,老徒众分列两边;
  2、新弟兄行拜师大礼,三跪九叩首。
  三、新进弟兄行拜师大礼。在司仪呼领下,新收徒弟依次向本命师、引进师、传道师各行参拜大礼,三跪九叩首。
  四、新进弟兄受诫。三位主持师父端坐香案后面。本命师居中。传道师、引进师分坐左右。
  1、本命师训诫。先问新徒众“你们是自愿进门的吗?”众答:“自愿拜师进门的”。然后,本命师讲解青帮要旨,大意是:入门一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团结互助,尊敬师长,孝敬父母,扶困济危,抑恶扬善,积功累德,修行正果。向新徒弟依次口授“五经真经”和“三帮九代”秘旨,诫曰:此乃我门里秘密,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子,佛光普照,心诚则灵,行走天下,灵犀在胸,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然后,授每一新徒“茶膏”一包,令其戒掉烟酒恶习。
  2、引进师训诫:诫曰:“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我辈门人应谨遵师训,谨守帮规,只能为祖师爷增光,不可做有违师训,违犯帮规之事。”
  3、传道师训诫。先将“三帮九代”(抄写或印好的)分发每一新徒弟一帖,诫曰:此乃我门内秘密,不得外泄,妥为保存,牢记心内。心怀此秘旨,可以腰中不带柴和米,走遍天下有饭吃。此为终身饭碗,切记,切记。然后宣读十大帮规,大意是不准欺师灭祖,不准藐视前人,不准扰此帮规,不准江湖乱道,(即不准泄漏帮内秘密)。不准“扒灰”倒笼,不准引水带线,不准奸盗邪淫,必须有福同享,必须有难同当,必须仁义礼智信。诫曰:“违犯帮规者,轻则逐出门外,重者,“光棍犯法,自绑自杀,投水自戕”。
  五、谢恩贺喜。主持师父们移位香案右边列坐。
  1、新进兄弟向三位主持师父行谢恩大礼依次三跪九叩首。
  2、新进兄弟向先进门老大行见面礼,一跪三叩首。
  3、各位先进门老大口呼:向师父道喜,新徒弟陪拜三跪九叩首。
  六、礼成。时已近午夜,师父、徒众共进夜宵,一般为鸡丝面条,取“义深情长”之意。会餐时,聊叙师徒、兄弟情谊,气氛转为活泼一些了。
  据说,有时摆大香堂,同参的师父来的多一些,徒众们要一一参拜大礼,往往有人会把头叩晕的。
  民国21年(公元1932年)陈当家的一些内围弟子,上书公所承办吴善交、杨中振等人,建议当家的布道十数年,广施善事于郑邑,德高望重,恩泽我辈,声誉城乡,上下感戴。前有张统领施善于郯而立张公祠⑥,吾辈何不能为陈法师纪功颂德呢?遂与承办及近身弟予议决于门里兄弟中酝酿,为陈法师请立功德匾。以城厢、马头镇二处为主,会知四乡徒众,皆乐为之。城厢以吴善交为筹办人,马头镇以骆家宾(戏班班主)为筹办人,分头筹办。
  翌年正月初某日,为陈法师颂德纪念典仪于县城公所和陈宅两处举行,城厢、马头及四乡门人约二三百众,合集一处,拿功德匾三架⑦,鸣锣开道,旗幡伞扇导前,游行于市,继于典仪处所内徒众向陈法师行参谒大礼,又于城北门外火神庙东侧由戏班为典仪献演三日,适有济宁道曰“党司令”者来却巡察,其亦为门中师父,参与贺典,一时哄动城厢上下,是为青帮在郯之鼎盛时期也。
  陈殿魁先生大半生于青帮门内传道收徒,然非职业传道法师。其人出身寒微,不忘其本,躬身劳作一生,每于午夜起床,操作油面,黎明前把油条发售出去,然后更衣吃早饭,去公所做事。其房宅皆草舍,每遇雨季修缮,不请匠人,悉由陈氏带领家人动手修理,每年春夏农忙季节,陈氏常去田间与佃农并肩锄草,侍弄庄稼。佃户所交租粮;从不计较。其全家以操油面业营生,收入足供衣食,所租出土地二十余亩,收进租粮,常以施于坊里“告帮者”,或予粮,不逾斗,或予钱,不过三二元。有不务正业者,诸如赌徒、青皮,每来求告,先以理斥之,后予之,屡次,因感其恩教,竟有浪子回头者。陈氏于公所接见,每以 “十大帮规”教诫徒众,施善事以积功累德,犯诫者视为渎师叛教,斥之勿再来见。
  某年,采莲乡遭水涝灾害,颗粒几绝,田赋不减,乡人呼号,或具呈求免,屡次驳回,是乡有陈氏门徒数众,恳求其与衙门疏通,陈氏欣允之,教乡人复具呈文,持陈氏名贴,复去县衙相请,竟视情免除其乡田赋,皆感其德泽乡农。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陈氏与其近身弟子吴善交计议,师徒相携赴南海普陀朝圣,衣钵禅杖准备已就,然日宼侵华战火将临乡里,家属掣肘,终未成行。
  郯城沦陷,陈氏恶于世道,逐渐敛迹人际,悉心做油面生意,然世事艰难,家道日落。建国初期,土改时,陈氏划为中农成份 (小土地出租者),至于其青帮师父身份,因 “洗手”数年,且为人坊里尚为称誉,在取缔封建道会门中,对陈氏未予理会。其临终数年,生活潦倒,多靠其亲近吴善交诸人接济。陈殿魁先生病故于1954年,享寿七十有九,所遗子孙迄今已五世。
  青帮组织成分复杂,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皆收其中。入帮者动机各异,下层帮众多为能在社会生活中求得互相援助,职业生活之稳定,来自中上层者则利用其帮内关系,联络人缘,以巩固其社会地位,发展其既得利益;更有借帮会之路,伪善作恶,践踏黎民百姓,破坏革命者,远如世人共知的“四• 一二”大屠杀中,蒋介石利用上海青帮头子黄金荣、杜月笙之流,组织“共进会”,向共产党、革命分子发难之史实、近如30年代初,我县东部苏鲁边区之“宫私两面”人物,借路青帮。笼络羽翼,与官府抗衡,行绑票、翦径、打家劫舍之恶者。诚如明哲所论:帮会最易受恶势力所利用,所以不能成为革命力量者也。
  于民族、民主革命进程中,劳动人民获得政治、经济上的真正解放,诸如青帮封建会道门在广大劳苦民众中逐渐失去位置,其帮众在革命大潮中分流,贫苦者追求光明,汇入革命洪流,成为革命力量,一部分作恶者,则流向反革命营垒中去。
  青帮,应时运而生,于时代潮流中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它一瞬痕迹!
  今人翻阅郯邑青帮活动这一社会文化陈迹时,可以洞察千百年来,封建专制制度下,旧道德、旧观念之渊源流长,其组织深入民间之盘根错节,以在两个文明建设工作中,启迪我辈,认识消除封建迷信及传统的道德观念束缚之艰巨性,复杂性,从而使今人努力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之形成。
  注:①“老五旅”旅长张培荣,原为“统领”。老五旅为剿股匪高大山、吴二和尚于1911年由鲁西开来郯邑,其旅长后换李森,数年后开往沂州府、诸城。
  ② 拥有一定装,霸据一方,官府莫之奈何:官匪均通的地方大户。
  ③ 茶膏,为中草药制,冷却成块状,味甘苦、清香,可戒烟习。
  ④ 焚楼,方五尺,高六七尺许,状如土地祠。解放初期,此物尚存。
  ⑤统领张培荣驻城时期(约1910年)曾保护过孙爱庭、颜赞臣等人免遭“皇兵”捕杀。又剿土匪有功于郯邑民众,孙、颜等人倡导为张培荣统领立生祠以颂其德。
  ⑥所立功德匾三架,城厢二架,一额曰“品高德厚”置于陈宅,另一架额曰:“道渡群迷”,马头镇送匾额曰:“佛光普照”,后二架均置公所佛堂。三匾均为木质,长约6尺,高4尺,四边联方雕花,中为斗大凸雕题字。三匾共耗九十元大洋。解放初期,此物尚存。
  注:
  作者系郯城二中离休教师。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六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六辑》

本刊收录山东省郯城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共设有人物春秋、战斗历程、文化史迹、史河拾遗、艺苑花卉和读者来信等6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仲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陈殿魁
相关人物
李埝
相关人物
李洪谦
相关人物
于兴元
相关人物
徐福振
相关人物
梁书元
相关人物
徐贞德
相关人物
王希成
相关人物
朱顺起
相关人物
袁清溪
相关人物
彭振阁
相关人物
兖州府滋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