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家的“千顷牌”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725
颗粒名称: 窦家的“千顷牌”传说
分类号: I057
页数: 12
页码: 169-180
摘要: 在鲁南、苏北一带,涝沟村窦家挂“千顷牌”的传说广为流传。涝沟村位于郯城西南五十华里处,隶属于郯城县花园乡。为了解“千顷牌”传说的来历,我们专门走访了这个村,现将调查材料整理成文,以飨读者。《窦氏族谱》记载:“始祖讳停云……明季自山西沁水迁于邳东小沂社、白溪滨所居,成聚,后人因名之曰:窦老庄。”到第十世窦元清、元灏。迁徙涝沟,涝沟始有窦氏家族。窦氏繁衍至今十五世,约四百多年历史,分布于邳县东的窦老庄、寨墩和郯城县西南的涝沟、大拐等村落。
关键词: 民间故事 传说

内容

在鲁南、苏北一带,涝沟村窦家挂“千顷牌”的传说广为流传。涝沟村位于郯城西南五十华里处,隶属于郯城县花园乡。为了解“千顷牌”传说的来历,我们专门走访了这个村,现将调查材料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窦氏发迹
  《窦氏族谱》记载:“始祖讳停云……明季自山西沁水迁于邳东小沂社、白溪滨所居,成聚,后人因名之曰:窦老庄。”到第十世窦元清、元灏
  迁徙涝沟,涝沟始有窦氏家族。
  窦氏繁衍至今十五世,约四百多年历史,分布于邳县东的窦老庄、寨墩和郯城县西南的涝沟、大拐等村落。
  《窦氐族谱》记载:一窦氏“初至之时,无一瓦之覆,一陇之植,力田躬稼,潜隐弗彰”,“逮我高王,考以勤俭起家……”,除此别无其他文字资料。村老传说,从山西来时,夫妇俩带着一个男孩,借住邳县郇楼村郇氏财主的场屋,以要饭为生,兼做长短工。窦家为人忠诚老实,小孩也比较聪明伶俐,尽管家贫,但从不偷拿人家一草一木。郇家让窦家小孩绐他帮工,先在场上打杂,后到内宅使唤,最后又做了书童,深得郇家财主的喜爱。
  有一年春末,青黄不接,郇家放粮,救济贫民,最后剩下一点尾子,赏给窦家小孩。传说小孩在装运粮食过程中得一“仓龙”(即看到一条虫)。从此,窦家的日子就一天天富裕起来。后来郇家遭到官司,房产地业全部卖给了窦家,窦家便成了这一带富有的首户。后裔搬迁
  《窦氏族谱》在窦元清名下注记:“析居无分宅,与弟同徙涝沟”。但群众中却这样流传着他们搬迁涝沟的原因:一年,窦家的家生子,周光棍不知什么原因被窦家打死了。正当窦家叫使用人员绑着周光棍的脚脖子,用马向外拉尸体的时侯,有个过路的道士看见了,忙问:“死的什么人?怎么这样搬运尸体?”窦家管事的没好气地说:“怎么?你还不平气吗?这事你管不着。”道士听了,非常气愤,要弄个明白,暗地里走访了村邻,得知周光棍是被窦家打死的。于是就进京,谎称死者是其胞弟,窜了御状。事发后,窦家慌了手脚,到处花钱,打通关节,甚至连看景的他都给钱。以后京里来人处理,用的'是“蒸骨验尸法”。所谓蒸骨验尸,就是将死者骨头放在锅里蒸,叫道士喝蒸骨汤。道士喝了如果不呕吐,死者便是其胞弟,否则,就不是的。当叫道士喝时,道士说:这个汤我不能喝,窦家放的“盐”太多了(意即窦家花了很多钱,买通了京里来人),这个状我不告了。后来人们传说,“窦家打死周光棍一一钱铺道”,就是这个原因。这样,窦家的钱花得差不多了,窦元清与弟元灏,恐后被牵连,就迁到涝沟居住。
  迁到涝沟后,传至十一世的窦鸿年迁居寨墩的原因,《窦氏族谱》没有作具体解释说明,只在窦鸿年名下注记“迁徙寨墩”。据群众传说,窦鸿图家存放一部“千字文”大字帖系宋朝朱熹书写,后人墨拓,黄绿相间的丝绢封面,为族人所珍视。窦鸿年认为此帖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为鸿图私有,也应当有他一份。当时,窦鸿年曾到窦鸿图家翻找,鸿图的母亲 (窦鸿年的婶母)赖鸿年抢她的东西,在大街上摆案焚香咒骂。事也凑巧,咒骂后没几天,鸿年家连死两个孩子,外事人就说是被咒死的。窦鸿年觉得很晦气,于是就搬迁到寨墩居住。至于那部字帖,后来落到窦以俨(窦望楼)手里。据目击者说,窦以俨把这个字帖当作珍宝,后来他把字帖带到徐州失落。
  千硕牌传说
  窦氏家族,发迹后多是世代读书,有不少人宦游在外。从七世窦良秀,就以太学生=赠奉直大夫跻身仕途。十一世窦鸿图,官太学生主事衔国子监典籍,窦鸿年为乙酉科拔贡,官内阁汉票签中书,后改湖北知府,署理襄阳府,三品衔兼袭云骑尉,诰授资政大夫。民初,有就读大学的,有入军官、警官学校的,、在郯、邳一带颇有名气。相传清咸丰年伺为鼎盛时期,窦家拥有土地八百余顷,(一顷为才百亩)曾一度想挂千顷牌。据说当时看个规矩,挂了千顷牌,不完粮不纳税,一旦遇到天灾战祸,朝廷要多少就得给多少。这正如俗话说的,家中没有金银山,怎敢高挂千顷牌。窦家考虑到自己的经济实力,不敢冒这个风险,况且京里又没有身居要职的高官作后盾,一旦朝廷急用,倾家荡产也难以支付,所以窦家的千顷牌实际上没有挂。只是传说而已。
  经营土地是窦家传统。在涝沟的窦家到十一世时,拥有土地二百多顷,分布在郑南、邳东许多村庄及其他地方。分布在邳县境内的土地近百顷,如邳县的邵家场,有地九顷多,马家场十一顷,葛柳场八顷,葛家场九至十顷,马场二十八顷;分布在郯城县涝沟附近的西宋庄、程集子等村庄的土地七八十顷;另外在江苏省新沂县东的黄墩寺和山东省南部台儿庄的黄家场还有一部分土地。人们传说,十里路不拾犁,耕的都是窦家的地。几经战乱变卖和分家化减,到十三世窦以俨(望楼)分家时,只分得土地二十五顷。
  窦家房产以涝沟为例,除张、刘、朱三姓外,窦家几乎占了全部。北客隆槽油坊有瓦房八十五间,东典当楼房五十一间,北跨院瓦房六十七间,系窦家住宅,西槽坊(名德盛永后改义盛涌)六七十间,南客隆八九十间,共三百多间。靠村东有一花园,占地五亩多。据说在闹长毛时(指太平天国革命时),窦家主持在涝沟村四周,修了个大圩子,东西有五六里,南北八里,一直到光绪年间才拆除缩小。为了保家,窦家还自己铸制了三门大炮,分別命名为大白龙、二白龙、三白龙。
  窦家仅有三处手工作坊,即上述的南客隆、北客隆、义盛涌槽油坊。经营额不知多少,每年收获的大豆、高粮多运到作坊作原料,有“粮仓藏千吨”之说。当年他们谨出门头票,南客隆出的门头票流通郯、邳两县,义盛涌出的门头票只流通涝沟一带。
  窦家的年事收入,现在已无可靠的资料可查,只粮租收入仅据窦家“官场”为例,稍窥一斑。窦家在涝沟村西有官场十亩,仓房瓦屋七间,管理着附近二十顷地租。佃户租种窦家的土地,少则三十亩,多的有五十来亩。生产工具、肥料都是佃户自备。种子在打场时扣留。当时种地多是一半小麦,一半春禾。小麦亩产百多斤,高粮二百斤左右,大豆百十斤。正常年景和窦家平分,距离官场近的都运到官场打,随打随分,高粮、大豆等随时给运往作坊。据推算,这二十顷地窦家每年能收入夏粮五万斤,秋粮十万斤。
  窦家的农事生产和家务活动,,一般都是雇佣他人。最多时上百人,少时也有三四十人。常年门勇四五人,出门时另有三四人随从,听候使唤,兼作警卫。伙房有厨子二人,专司做菜,还有办饭的,推磨的,烙煎饼的,手工缝制衣服的等约十余人。内眷处多有丫环仆女听用,幼小孩子,还有乳娘供奶。他们是饭来张口,水来湿手,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在窦家雇佣的人员中,待遇是分等次的。
  最好的要算家塾先生,一天两顿饭,荤素菜都有,主食馒头、麦煎饼,有时也调剂米饭。衣服是夏单冬棉,还有鞋袜。身工是年大洋十块,另有专人伺侯,主要是拿饭倒茶,洒扫房间。
  一般佣人低于家塾先生,也就是三红七白(三分高粮七分小麦)煎饼,平时顿饭有四碟简单的小菜。会手艺的身工较一般高些。在窦家做过长、短工的缝衣老人朱克胜讲,逢年过节生活有改善,中秋节每人还吃上半斤月饼,两个犁;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饭菜比较好。除了这些待遇外,每年还有一石粗粮(约500斤)六斗小麦(约300斤)的身工。
  特殊事件亦有特殊规定。如于学英老人雇给窦家当奶妈,专喂窦以俨的女儿。规定了极苛刻的条件:她三年不准回家,不准生孩子,并写有帖子,违约受罚。
  绍述坊
  《窦氏族谱》九世象彝名下注:“..创修宗祠,捐田千一百余亩,设立义塾,奉旨建坊旌表,榜曰:'绍述’”。绍述坊系旌表窦氏善事的建筑物,现牌坊已荡然无存。
  相传窦氏始祖发迹后,郇家被抄家,只剩一老妈妈,她求助于窦家说:安子楼是我亲手盖的,虽然卖给您了,我还得住在这里。窦家满口应承,不仅让她住下,还供应她衣食,直到死后殡葬。
  窦氏后人也多有继承遗风的,现在的人们常讲窦望楼的母亲,窦毓竹的二房妻室的事。据村老讲:山东省安丘县有一李姓在江南做官,死于任上,抛下夫人及两个女儿。李为官清正,生前无积蓄。夫人带着两个女儿回归乡里,行至瓦窑断了盘费,有人告诉她,涝沟窦氏好行好,你们去求助于他,或许会得到帮助。李氏母女求于窦家,果然安排母女三人食宿,不幸李氏病倒,窦家劝说不要发急,治好病再走。于是代请医生,给钱买药,平时的衣着饭食,窦家照顾得也很周到,就这样住了很长时间。临走时,夫人感其恩德,留下一个女儿给窦家使唤。窦家再三推辞,最后实在无法,经人作媒,说给毓竹为二房。
  窦家对邻近的残疾人也能收养在家,供给衣食,双目失明的周爱山就是窦家的常住户。不仅这样,凡窦家见到的或上门求助的,窦家都给于捐施。特别是每年春荒之时,窦家总是要放饭两三个月。以赈济穷人度过春荒。
  如今,当地人们还常说当年窦氏的一些家事。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六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六辑》

本刊收录山东省郯城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资料。本辑共设有人物春秋、战斗历程、文化史迹、史河拾遗、艺苑花卉和读者来信等6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艺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窦元清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窦鸿年
相关人物
郯城县花园乡
相关地名
涝沟村
相关地名
邳县郇楼村
相关地名
江苏省新沂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