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海岸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四方文史资料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577
颗粒名称: 巡礼海岸路
分类号: F540.3
页数: 3
页码: 283-285
摘要: 乍听海岸路的名字,还以为它会像前海莱阳路、荣城路一样借山光水色而旖旎多姿。我慕名专程前去探访,才知道这条近年来因填海而远离了海的路,竟有着非同凡响的历史——上个世纪初,它的身边不但澎湃着海的浪潮,连接着经济发展的脉搏,还激荡着时代的风雷。
关键词: 海岸路 公路

内容

乍听海岸路的名字,还以为它会像前海莱阳路、荣城路一样借山光水色而旖旎多姿。我慕名专程前去探访,才知道这条近年来因填海而远离了海的路,竟有着非同凡响的历史——上个世纪初,它的身边不但澎湃着海的浪潮,连接着经济发展的脉搏,还激荡着时代的风雷。
  从杭州路铁路桥洞子钻过去,就从繁华喧闹中一下子走进了安静。桥洞分一高一低并排两孔,高孔走人,低孔行车。低孔其实是人工挖出的一块洼地,由于桥上铁路的限制,汽车通行只得向下求索,这确是工业区的一道风景,间或可看到工厂卡车摇摇晃晃穿过限高3.3米的桥洞子。
  海岸路平坦笔直地向北延伸,它的南端2号是国棉二厂和毛巾厂,厂区深邃迂回,当门的日式老建筑爬满了长青藤。向前走二百多米居然才是海岸路1号,是四方火车站的候车室。二楼候车室关闭着,楼下候车室里也是三两旅客散坐。工作人员说,每天只有九个车次在四方站停靠,多种交通工具的发展普及冲击着铁路,过去熙熙攘攘昼夜不停的热闹情景现在已很难看到。这时,一列胶东至青岛的客车到站,当班的两位师傅去月台上接车,偌大的站台只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候车。老人是铁路退休职工,冬泳队员,每天持铁路免票乘坐火车去海水浴场游泳,他一面在栏杆上压着腿,一面和值班员说着话。火车停稳了,下车的还算不少,有挑着豆角担子的农妇,有扛着装满青菜的编织袋的小伙,都是自家地里出产的,来青岛挣个辛苦钱。火车扑哧扑哧开动了,两位值班师傅立正站好,腰板笔直向列车行注目礼,尽管车少客少,他们的工作秩序依旧。我沿铁轨前行,百年前的德建候车室、调度室苍老而疲惫地蜷缩在那里,墙皮剥落,门窗木纹尽显,只有调度室门前那一排原装的铁栅栏,经历一百年的风吹雨打仍是光滑结实,让人感叹德国人的精湛技艺。
  中午时分,我走进海岸路18号。门前“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石碑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历史。与纪念馆一墙之隔的是国绵二厂,再向北是二厂的第一宿舍。二厂是日本人在青岛兴建的第一座纱厂,叫做“内外棉纱厂”,1917年投产。今年75岁的穆老先生1948年就在二厂做工,解放后又搬到一舍住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与海岸路密不可分。他回忆当年,这里是大片砂石荒滩,平日里海水就拍打着二厂西侧的墙基。二厂南便门外那条两米多深、几十米宽的大沟是海泊河的入海口,每逢涨大潮,海水直涌到四方火车站门口,有勤快工友就在沟里下插网,打上来的“寨花”足有20厘米长。
  我问,现在咱们离海多远哪?老人笑了,说:发电厂的宿舍、车间、砖厂以前都是海啊,你走过高速公路吗?海水堵在公路那边,被赶过去得有二里远了。

知识出处

四方文史资料 第三辑

《四方文史资料 第三辑》

《四方文史资料第三辑》收录了四方区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的亲历、亲见、亲闻资料共计48篇。记录了近现代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教、卫生、历史人物等方面的部分史实。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胶东
相关地名
青岛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