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泊河之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四方文史资料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564
颗粒名称: 海泊河之波
分类号: K928.43
页数: 3
页码: 219-221
摘要: 武康魏镜对老青岛的把脉可说是切中肯綮,在他写的城市指南里,已找不到海泊河的名字,而它却是把生命注入这座城市的第一河。称海泊河为“沿海诸河”之一,似乎太专业,叫它“城市河”更确切,当德国人开始第一轮城市规划时,已经把海泊置为九个区之一。那海泊便是后来的海泊河水源地。
关键词: 武康魏镜 海泊河

内容

武康魏镜对老青岛的把脉可说是切中肯綮,关于这里的水文评价,他认为是“壤多砂砾,不宜蔬圃”,一片旱象,把水看作城市的生命。
  在他写的城市指南里,已找不到海泊河的名字,而它却是把生命注入这座城市的第一河。称海泊河为“沿海诸河”之一,似乎太专业,叫它“城市河”更确切,当德国人开始第一轮城市规划时,已经把海泊置为九个区之一。那海泊便是后来的海泊河水源地。
  近在咫尺的城市河,探寻它的源头甚是不易。眼前的城市读本中,海泊河只涉及某个旷日持久的治理目标,或是线路密集的交通站点、集散地等等,跟河的本意无干。稍远一点,《胶澳志》的记载最为详备,但文字过于短促:“海泊河长约7公里,发源于浮山之西北麓,西流经东、西吴家村前,折而西北,流入胶州湾。”因为填海造成的模糊距离,由入海口倒溯7.5里,未必就是海泊河之源头所在,况且浮山西北麓早已不似当年般水灵飞湍。只是向西流经的东、西吴家村还印证着那段流程,它横穿的三个路口,留下三座桥:敦化路桥、海泊桥、北边的一座杭州路立交桥,而内中的一段已扩入未来的中央商务区。
  扩张的河床,可以推想海泊河当年的奔腾。青岛沿海的河流有“澡盆现象”,大雨过后便汪洋恣肆,枯水期的河心水面仅有几寸。而海泊河则是一道地下潜流,当年德国人把第一个城市水源地选在海泊河,首先注目地下水的储备而非时溢时枯的地表水。年代稍后的地图上,水源地是个黑方块,总督府的年度报告上说为水源地的卫生条件考虑,海泊河的迁徙势在必行。由此推知,水源地设于海泊河,一个340人的小村子在城市足步中成为绝响。最初的水源地在河床上凿了五眼井,井下用管道相通,用唧桶把井水汲入主井,然后输往观象山的贮水池。贮水池至今犹在,干涸的池底仿佛涨大的黑瞳,使人还原对当年的缅思。水池容积400立方米,和水源地的供水量相吻合,而这一配水能力恰好满足了欧人区的需要。所以当“文明的清流”淙淙进入这座城市,体现的是与平等相悖的某种“配置优先”。这道引自海泊河的配水管道,直径350毫米,长4.2公里。据说在送水之初,曾在沿途开放公共水栓,向附近居民供水。随着欧人区人口膨胀,供水量捉襟见肘,公共水栓便随之关闭,那时,海泊河之波
  总督府已在探査第二个水源地一一李村河了。
  海泊河清流扬波的年代,街里人未必喝过它的水。后来李村河水源地开放,它便关闭了。1914年秋的那场战争,炮火连三月,城里庐舍为墟,供水断绝,海泊河才恢复供水,青岛人在咀嚼战火余孽时,才喝到海泊河的“战后配给水”,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知识出处

四方文史资料 第三辑

《四方文史资料 第三辑》

《四方文史资料第三辑》收录了四方区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的亲历、亲见、亲闻资料共计48篇。记录了近现代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教、卫生、历史人物等方面的部分史实。

阅读

相关人物

于佐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武康魏镜
相关人物
青岛市
相关地名
西吴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