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县简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513
颗粒名称: 胶县简考
分类号: P942
页数: 3
页码: 28-30
摘要: 胶县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北畔,隔海与青岛市相望,是古代胶州的一部分。它西接高密、诸城,南靠胶南,北联平度,东与即墨、崂山为邻,总面积一千二百一十平方公里,现辖有十九个人民公社,八百一十个生产大队,八百O三个自然村,入口六十三万余人。
关键词: 胶县 自然地理

内容

胶县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北畔,隔海与青岛市相望,是古代胶州的一部分。它西接高密、诸城,南靠胶南,北联平度,东与即墨、崂山为邻,总面积一千二百一十平方公里,现辖有十九个人民公社,八百一十个生产大队,八百O三个自然村,人口六十三万余人。
  胶县名称来源于境内的胶河。《寰宇记》载:“水色如胶,故名胶河”,河以水色得名。胶县历史悠久,是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副的定居生活,并创造出光辉灿烂的物质文化,三里河原始社会文化遗址的发现就是明证。尤其是兽形鬶(音规)和玄武鬶的出土,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证明了五、六千年前先民们的文化和工艺水平。《胶州志》说:“州在虞夏,当为青州莱夷之域。”三里河文化就是东夷文化的一个缩影。
  商周时期,这里是奴隶社会。张家屯公社皇姑庵和逢家沟两处遗址,就是奴隶主的居住区和墓葬区。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十一世纪),封少昊之裔兹舆期为莒子,都于计”。计,就是计斤,旧址在现胶县城西南的城子村前。由此可知,胶县在西周时期是诸侯国莒国的封地,而莒国的国都就在计斤,这是这一带最早出现的城市。
  春秋时期,胶县是介葛卢国。计斤改名为介根,为莒邑,后与介国并入齐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郡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灭齐,置琅琊郡,始置黔陬县。黔陬就是胶县最早出现的县名,故址在今胶县西南部,至今还有遗迹可寻。
  汉代是这一地区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期,置列县,故城多而地小。西汉元封年间,胶县境内有黔陬、计亓、邞、柜、祓等五县。东汉光武年间,只留下黔陬县,余四县改属别的郡县。
  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五二九年),置胶州。《学古编》载:“初置胶州,领东武(诸城)、高密、平昌三郡,治东武陵。以胶名州,始此。"
  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五八五年)改胶州为密州,开皇十六年置胶西县。
  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六二三年),胶西并入高密县。并在县东置板桥镇。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公元一O八八年),以板桥镇为胶西县,兼临海军使,置板桥市舶司。市舶司是管理对外贸易港口的机构,相当于近世之海关。当时我国设有市舶司的五大港口为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和密州。而密州又是北方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和日本、朝鲜等国都有往来。宋熙宁年间,密州的商税额有三万七千贯之多,在全国也属上流,可見胶县在宋代的繁荣。
  元太祖二十二年,置胶州于胶西县,明、清两代承之。辛亥革命后第二年改胶州为胶县,至今。
  胶县不但历史悠久,而且物产丰富,其中尤以胶州大白菜闻名中外。“胶白"分大叶、二叶和小叶,具有植株肥大,汁白味美等特点,已有三百余年的栽培历史,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
  历史上胶县还出过不少的吕人,清朝的高风翰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我国的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都有一定影响。
  过去,素有“金胶州、银潍县”之说,反映了胶县在历史上的经济地位。今日的胶县已是一个各业兴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县城,正在为四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知识出处

文史资料第三辑

《文史资料第三辑》

《文史资料》第三辑,选编了有关青岛地区政治历史沿革史料九篇、经济建设方面的史料十一篇、文化教育方面的史料十一篇,共三十一篇。目的是介绍青岛历史概况和主要风物。

阅读

相关人物

燕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秦始皇
相关人物
胶县
相关地名
青岛市
相关地名
广州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密州街道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