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即墨县考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史资料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511
颗粒名称:
即墨县考略
分类号:
P942
页数:
5
页码:
21-25
摘要:
即墨县位于胶东半岛东南部,濒临黄海,屏依崂峰,山川壮丽,历史悠久。
关键词:
即墨县
自然地理
内容
即墨县位于胶东半岛东南部,濒临黄海,屏依崂峰,山川壮丽,历史悠久。
据《县志》记载:即墨以故城(在平度县东南古岘公社朱毛村)“地临墨水”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云:“墨水在平度州东,源出东北六十里之墨山”。今城也是地临墨水,但此水发源于马兰岭(崂山县三标山),汇入淮涉河,绕贯城南,西流入海。该河现巳通称墨水河。
即墨之远古虽无史可考,但尚有迹可寻。仅据近年发现的多处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就有地处东北沿海的金□公社北阡、南阡和店集公社东演堤,有地处南部丘陵地带的留村公社石原,以及西北部低洼地带的移风公社徐家沟。经考古验证,可以肯定远在五、六千年之前,先民们已分布在这一带过着原始社会生活。出土的许多石器、骨器、蚌器、陶器等文物,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的智慧。
按即墨故城之地理位置,为古东夷地。在商当属莱,在西周当属夷,春秋时期当属棠,后归齐。《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威王加封即墨大夫以万家(约在公元前三四七年左右),即墨之地名始見于史籍。史称:“齐有即墨之饶,连袂挥汗与临淄并夸。”在战国时期,即墨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富庶繁华可与都城临淄媲美的地方。早期的货币“齐刀”中,已发现面文上有“节墨法化”、“节墨之法化”、“节=之法化”等字样的几种,据《钟鼎彝器款识》:商周青铜铭文中的“节”通“即”、”=“通”墨”、“化”通“货”,说明当时的即墨可以发行通货,亦足見其在经济贸易上的地位。
齐湣王十六年(公元前二八五年),燕将乐毅攻齐,长驱直入,连降七十余城,唯即墨与莒坚持数年不下。即墨大夫战死,众推田单为将,坚守孤城以拒敌,单出奇兵,火牛破燕,乘胜追击,失地尽复。即墨遂成为历史名城。
棠在即墨故城近南,春秋时襄公六年(公元前五六七年)为齐所灭,战国时巳属于即墨。《县志》云:“据《左传》襄六年围棠,注:“棠之为国、为邑、为乡、名与时移,而其在墨则确然可据”,又记“北古城”云:“县(按系今县址)西北七十里,基地宏阔,不减壮武,非古之王侯国,即通都大邑无疑也……此城应为古之棠邑……”民国初年的《即墨县地图》则在现移风公社移风店南标以“古棠邑”。《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春秋战国时齐地之棠,其位置与今即墨移风公社之前后古城很接近,唯棠之标记在今大沽河西,而今之前后古城则在大沽河东。但“棠”系游动座标,此一差异,或许并不存在。
秦统一中国,设郡置县。即墨县为胶东郡驻地。公元前二 O六年,项羽分齐,徙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
西汉时,即墨为胶东国的都城。当时在今即墨境内除含有故即墨的东南部外,尚有壮武县、皋虞县和现已划入崂山县境内的不其县。即墨今城址当时在不其县内。壮武县《县志》记为“南古城”,据载:“古城址距栾(蓝)村里许(今蓝村公社古城村)。《地记》云:古夷国,汉壮武县,属胶东国。汉宋昌、晋张华皆封于此,遗址犹存。”皋虞县,属琅琊郡,古城址在今皋虞公社皋虞村附近。《汉书》云:"元封元年(公元前-O年),封胶东康王子建为皋虞侯,子孙相承六代。不其县属琅琊郡,古城址在今崂山县城阳公社城阳附近。王莽曾改即墨为“即善”、壮武为“晓武"、皋虞为“盈庐"。东汉光武建武中,即墨、壮武均隶青州刺史北海国,皋虞县废,不其属东莱郡,又分其地立汛乡侯国(和帝时废)。三国时属魏,即墨隶北海国,壮武隶城阳郡,不其属东莱国。西晋初,即墨、壮武隶属关系未变,不其属长广郡。永嘉之后,历后赵、前燕、前秦、东晋、南燕等,隶属关系转移无常。南北朝时,宋废壮武县,即墨属宋时,隶北海太守,魏时与不其同隶光州长广郡,北齐时废,不其亦废。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五九六年),在今址重建即墨县,兼有原壮武、不其、皋虞三县之地,隶属于东莱郡。唐、五代以至宋、金都沿用隋制。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一二二七年)改隶胶州。元世祖至元二年(公元一二六五年)即墨县废,析地入掖县,胶水(今平度县),后建制恢复,但年月不详。《县志》注云:“按王思诚文庙碑铭,董今重建庙学,在至正十二年(公元一三五二年),是即墨已复于元,而正史略之,年月无考。”明洪武九年(公元一三七六年),即墨归胶州领,属莱州府。
明初,倭寇断扰我沿海。即墨东南坏海,以山为岸,港湾交错,岛屿罗布,是海防重地。洪武二十一年(公元一三八八年),在县东四十里边海设鳌山卫(在今鳌山公社)筑城守备,并南北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县东北九十里边海,在今丰城公社)和浮山守御千户所(县南八十里边海,现属青岛市郊区),直隶莱州府。宣德八年(公元一四三三年),从城南七十里金家岭寨(现属崂山县)移置“即墨营”于城北十里处(在今营上公社),与登、莱二营相呼应,以加强防务。
清沿用明制,乾隆间,即墨直隶莱州。当时的县界是:
“东尽栲栳岛,黄山界,边海一百二十里;西近壮武城(旧址)至胶州界六十里(至州治一百里);南至浮山寨,边海九十里,北至三渡河,接登州府莱阳界六十里(至县治一百八十里);东南尽巨峰,边海九十里;东北至金家口,入莱阳界八十里;西南近胡埠接胶州界六十里;西北距沽河接平度界七十里(至州治一百四十里)。光绪二十三年(公元一八九七年),德国借口曹州教案,强行租借胶州湾,清廷划出沿岸的部分土地为德租界,其中包括即墨县的仁化乡,白沙河以南地区和里仁乡的阴岛地区,这些地方沦为殖民地达二十五年之久(德军占至一九一四年,又为日军夺去,至一九二二年,才为我收回)。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国初年废府设道,即墨县属胶东道(后改鲁东行署)。一九三七年七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翌年一月县城沦陷,至一九四五年八月收复。抗日战争期间,原即墨县以青(岛)烟(台)公路为界,分为两县:路西地区为即墨县,路东地区为即东县,分别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期间,沿用“两即”的建制,属南海地区。
一九四九年六月解放。中华人艮共和国成立后,一九五一年撤销南海地区,“两即”属胶州地区。一九五六年“两即”合并为即墨县,属莱阳地区。一九五八年改属青岛市。一九六一年改属烟台地区,同时划出城阳、棘洪滩、马哥庄、河套、阴岛公社归青岛市郊区(今崂山县)。一九七九年又改属青岛市。现在的县界是:东至黄海,北至五沽河为界邻莱西县,东北以金口,店集、官庄等公社邻莱阳县,西北以大沽河为界邻平度县,西以七级、蓝村等公社邻胶县,南以白庙、留村、三里庄、城关、下泊、南泉、蓝村等公社邻崂山县。东西七十二公里,南北三十二点五公里,总面枳一七二六点五平方公里。
(转自《青岛市地名考证资料选编》第一册)
知识出处
《文史资料第三辑》
《文史资料》第三辑,选编了有关青岛地区政治历史沿革史料九篇、经济建设方面的史料十一篇、文化教育方面的史料十一篇,共三十一篇。目的是介绍青岛历史概况和主要风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即墨区
相关地名
胶东街道
相关地名
莱阳市
相关地名
青岛市
相关地名
即墨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