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湖子村兵工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沭县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465
颗粒名称: 后湖子村兵工厂
分类号: TU274
页数: 6
页码: 92-97
摘要: 从临沭县城去玉山镇的公路北侧,玉山的西南脚下湖子河东,座落着一个山青水秀的村庄,这就是湖子村。1939年冬,我八路军东进支队某部,进驻了这个村庄。1940年春山东战工会工作人员也来到该村,开始宣传抗日救国,组织联合会,建立基层党组织和其它抗日组织,发展党员。
关键词: 兵工厂 军工厂

内容

从临沭县城去玉山镇的公路北侧,玉山的西南脚下湖子河东,座落着一个山青水秀的村庄,这就是湖子村。1939年冬,我八路军东进支队某部,进驻了这个村庄。1940年春山东战工会工作人员也来到该村,开始宣传抗日救国,组织联合会,建立基层党组织和其它抗日组织,发展党员。
  湖子村现属朱仓乡,是前湖子、中湖子、后湖子三个行政村的总称。那时只是一个村庄,属滨海地区沭水县第七区。当时全村共有150户人家,人口500余人。那时没有公路,它以偏僻、易隐蔽而著称。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群众基础,决定了该村的特殊性。1942年,八路军115师某部在此开设兵工厂。前期兵工厂在村南(即现在的前湖子村),后来移到村后(即现在的后湖子村),最后移到了张家沟村(现属玉山镇),不久北上,前后历时一年。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割过麦后的一天,骑着高头大马、干练的八路军某部吴政委和夏科长来到了湖子村,看了看这里的地形,向当时的村长李兰普询问了一些情况。不久湖子村就来了大约有一个连的八路军(有100人左右),有男同志也有女同志,说是要在此地开办兵工厂。全村男女老少看到自己的军队都很高兴,当天战士们就住了下来。在村长的张罗下,老百姓都自愿腾出五处房屋和闲置的地方,作为兵工厂的厂房。战士、干部住宿也统统分散在老百姓的家里。
  兵工厂分制造股、修理股和押弹股,主要制造手榴弹、枪榴弹、地雷和子弹翻造。制造股又分冶炼、翻砂铸造、火药配制和装制等工序,是当时最大的一个股。修理股专门负责维修前方送来的损坏的枪支;押弹股负责枪支、弹药的运送,后来又配备了一个连的战士专门押送军火。
  当时没有电,兵工厂也没有什么先进设备,甚至没有一台机器,没有一台简单的车床,全部为手工作业。在修理股只有一个台钳、几把锉、几把螺丝刀;制造股也只有铳、铁锤等简单的手工工具。在制造股冶炼车间,有一个大风箱,用4个人分两头推拉,后来研制出一部手摇鼓风机,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铸造、翻砂两车间,负责把铁水倒出制造成手榴弹和枪榴弹的外壳,外壳冷却后还需将壳内的沙土挖出。当地群众自动去帮助挖壳,后来连本村抗日小学年龄稍大一点的学生也组织起来,利用课余时间帮助挖壳,一年内共挖出了一万五千多枚弹壳,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线。
  火药制造车间是一个独立车间,所需材料都是在当地搞到的。制造出的火药往往凝成硬块,老百姓又用自己的石碓负责捣碎。
  在所有车间中,装制车间是十分危险的车间,尤其是装配引爆零件时全是人工操作,如有不慎,就会引起爆炸。在装制手榴弹时出现了一个技术难题:由于手榴弹弹壳都是土法冶炼而成,难免有的弹壳出现小孔。这样,弹壳内一遭水或受到潮湿,手榴弹就成了“哑巴”,即使引爆,弹壳也不易破碎,这就大大减少了它的威力。经工厂技术人员的细心研究,最后在弹壳内涂抹一层松香,这样难题就轻松的解决了。当时,前方子弹奇缺,我兵工厂又无制造能力。这样,只好从前线把子弹壳收集回来,再由工厂翻造。翻造子弹壳所需的铜料,很多是老百姓自动捐献的,仅本村抗日小学一次就捐献了三百多枚铜钱。
  兵工厂战士们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吃的是瓜干面窝窝头,根本就没有吃过什么米面,甚至连人体正常所需的食盐也很难保证。唯一改善一下生活,就是利用闲暇时间到山上挖野菜,包一次瓜干面大饺子,那算是上等的可口佳肴了。战士们没有床铺,只有一把干草铺在身下,严寒的冬天没有被褥,酷热的夏天忍受着蚊虫叮咬,可是他们没有一句怨言。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一个叫苦,只有一心为前方多造弹药,消灭日本鬼子。
  战争年代最能体现民心的是军民关系。当时老百姓与八路军简直融为一家。老百姓经常给战士们送饭、送菜,并收集一些废钢、废铁和木料,提供一些制造工具,还用自己的驴、骡把弹药义务送到前线。不仅如此,每当鬼子扫荡时,老百姓都及时给兵工厂通风报信,匿藏枪支、弹药,让兵工们及时转移,所以在鬼子频繁的扫荡中,我军兵工厂始终没有露出一点破绽。
  兵工厂战士也经常帮助老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断向一些抗日组织送枪支弹药,充实地方武装力量。在这艰苦环境下,军民相濡以沫,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为前方造出大量的军火,终于度过了抗战最艰苦的岁月。
  在这期间,该村还一度分设了抗大二分校(具体人数、时间不详),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首长经常来到这里。所以战士剧团、八一剧团、火光剧社都曾来这里作慰问演出。
  1943年夏,兵工厂配制车间,在湖子后(现在的后湖子村)由于操作不慎,引起火药爆炸,造成一死一伤的事故,最后兵工厂迁到现在玉山镇张家沟村,不久撤走。
  兵工厂在此存在一年,共制造了多少弹药?修理了多少枪炮?克服了哪些困难?现在已无法统计,但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在近乎原始的手工作坊里,却创造着战争的奇迹, 不得不令世人惊奇。
  建国已经50年,今天的湖子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湖子村由当时的一个自然村,发展为现在的三个行政村,总人口由当时500人增加到现在的3500余人。高压电、程控电话早已进了村,有线电视也进入了每家每户,交通也大为改观。前湖子村已通了柏油路。此外,水利设施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早已跨入了小康。1998年人均纯收入为2500余元,并多次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市级科普村等光荣称号,后湖子村支书李乐峰同志被推选为省人大代表和省劳模,战争年代的那个土山庄已不复存在。
  后记:
  由于年代间隔久远,又无文字记载,对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众说不一。在采写过程中,前湖子村退休教师李进道先生提供了不少口碑资料。谨表谢意!

知识出处

临沭县文史资料第八辑

《临沭县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辑中不仅有建国五十年来我县广播电视、自来水、教育等企事业以及植桑养蚕、柳编生产等农副业的发展记实,也有记述战争年代重大事件、人物、革命民歌的史料,以及对越自卫反击战亲历记,还发表了时麟和孙加宽同志分别对建国后在我县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而内情鲜为人知的“十九人反革命集团”、“李丙节做皇帝”两案披露文章。此外,“文革”奇文及乡土名人张宝信的遗作,读来也让人感慨良多,深长思之。

阅读

相关人物

温永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兰普
相关人物
李乐峰
相关人物
临沭县
相关地名
湖子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