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青岛晚报》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北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395
颗粒名称: 旧《青岛晚报》始末
分类号: G216.252
页数: 4
页码: 118-121
摘要: 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市的新闻事业如雨后春笋,很快的使这个销量有限的岛城达到了饱和程度,造成报业界步履艰难局面。《青岛晚报》是一份四开的小报,在当时的晚报中,是出刊最早的一份,而且是专营晩刊的报社所出版。那时青岛共有三份晚报,全都分布在市北区、《青岛晚报》在吴淞路、《民言晚报》在上海路、《青报晚报》在聊城路,。这也是造成该报创刊时倍加艰难的主要原因。1948年,青岛解放已是指日可待之事,《青岛晩报》参加了“八报南迁”,这事曾引起了各报员工联合反对。后来市北留下《民言扱》,改为《青联报》。
关键词: 地方报纸 青岛晚报

内容

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市的新闻事业如雨后春笋,很快的使这个销量有限的岛城达到了饱和程度,造成报业界步履艰难局面。
  《青岛晚报》是一份四开的小报,在当时的晚报中,是出刊最早的一份,而且是专营晩刊的报社所出版。
  那时青岛共有三份晚报,全都分布在市北区、《青岛晚报》在吴淞路、《民言晚报》在上海路、《青报晚报》在聊城路,(后来刊出的《青联晩报》是三家报纸的联合产物)。
  这三份晚报,只有《青岛晚报》是专一经营晩报的,其余两份都是由日报社兼办,其屮人员、一部份也是日报人员担任兼职,尤其是外勤记者,清一色是由日报人员担任。
  在《青岛晩报》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没有日报人员方便支持,全部需自己配备一套班子、自然也就形成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局面。这也是造成该报创刊时倍加艰难的主要原因。
  《青岛晩报》创办人郭有光,原系教育局的秘书,1946年,他开始筹划办报,但当时在青岛已有不少报纸,尤其是一些机关性的大报都有日本人留下的机器与设备,就地取材,接手就可以出版。但是一个私人报纸既没有经济后台,而编辑、印刷,发行无一不是白手起家,所以《青岛晚报》在创刊时,以最少的人员最少的资本、最简单的办法将报纸按时推出,实属不易。
  印刷是在西镇找到一家慈善事业的小型印刷所代印,编辑部设在由该印刷所腾出的约20平方米的一间半平房里。并在沧口路借房作营业部。因为机器是老式的平板印刷机、速度很慢,便采取两班制。第一天下午先将不具备时间性的副刊印好,(第三、四版)第二天上午编辑提前上班将早准备下的专栏、特写及没有时间性的商业新闻开始一、二版的编排,编好交排字房。外勤记者于上午十一时回社,立即投入突击写稿,一般在一小时齐稿。排字房因为不打纸型,不浇铅板,排好版后,打了大样,即可最后定稿付印,尽管效率低下的老式印刷机很慢,但这种环环相扣的工作方法,同样能保证在下午三点多钟准时印好。
  最初的编辑部人员是聘请别家报纸的人员兼职,如当时《民言报》本市版编辑徐觉生、《平民报》外勤记者宁公介、都在该报协助任职。余者有林立汀、郭荣庭、王徽明、李全惠(女)、赵德骥等人,但报纸刊出后效果不甚理想,每日仅销数百份。后由于鸿图接任总编辑,在版面上,按上海小报进行安排,重视了社会新闻、并在本市版内开辟了《劈柴院》专栏,专门报导本市各茶社的内幕新闻,同时还增设了由记者执笔的以“不倒翁”为笔名的专写社会琐闻的专栏,初步形成了“社会性、娱乐性、趣味性”的晚报格局,但是不管报社人员如何努力也难以支付高昂的印刷费,始终入不敷出,报纸陷在风雨飘摇之中。
  要摆脱困境,只有自已印刷,这牵扯到资金问题,报社发动了集股,这些股东数量虽不少,但没有大股,以集腋成裘的精神凑到了一批资金,郭有光又把自已的住宅卖掉,用这两批资金在吴淞路以《青岛晚报》社名义由敌伪产业处理局以相当于投标的最低价买到了不大的一处三层楼,底楼作营业部,二楼是编辑部和印刷部,郭有光的家和电台就设在三楼上。这个初具规模的日报社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这时一些兼职人员如徐觉生、宁公介等均已离去,记者李全惠、总编于鸿图等也相继离开,编辑部人员就感到不足。郭有光自己编副刊,又公开招考了四名采编人员,这样由林立汀编国际国内版,郭荣庭编本市版,记者中除原有的王徽明、李舒心等人外,还有新考入的胡佩兰(女),胡的文学功底扎实、会速记、还兼任湖南《长沙日报》的驻青特派员,一个新的班子就这样建立起来。
  更因为有了电台、重新组建的报纸内容有了新的起色,一些《美联社》、《合众社》及其它一些大报专电稿件都可截收、利用这个办法就使第一版的内容,在质量上提高了,第二版依然注重社会新闻,发行量有所增加,但是使用老式的平板印刷机的《青岛晚报》与使用轮转机的《民言晚报》相比,在时间上仍处于劣势、这给竞争带来了困难、但也给《青岛晚报》外勤记者带来了“活力”,他们用争时间、抢新闻等的因素,来进行弥补、如采访日本“赔偿舰”的新闻,他们派懂日语的记者前往。在赔偿舰靠岸以后,中国负责接管人员须下午才能来接,别的报社记者因无翻译只好纷纷离去.等待下午,而《青岛晚报》的记者,却登舰自行向日本水手采访,一条完整的“赔偿舰驶青”的新闻,成了该报本市版的头条新闻刊了出去,引起同行们的震动。再如记者们到海西(今薛家岛一带)采访,该报记者却带着信鸽,在参观中就把稿件写好,12时以前利用信鸽带回。记者团尚未离开海西,而《青岛晚报》已经详细的排印了出来。就这样使《青岛晚报》的发行量直线上升,由几百份提高到3000余份。终于成了颇受欢迎的报纸。为了与《民言晚报》争夺市场,营业部每天通过印刷人(当时排字人员多兼职),摸清《民言晩报》的实印数目积极展开推销,后来的发行量竟然超过了《民言晩报》。
  1948年,青岛解放已是指日可待之事,《青岛晩报》参加了“八报南迁”,这事曾引起了各报员工联合反对。后来市北留下《民言扱》,改为《青联报》。市南留下《靑岛公报》,改为《联青报》。《青岛晚报》由郭有光带着机器,于1949年去台湾,而其编辑部的人员如林立汀、郭荣庭,胡佩芝等人都留在青岛。

知识出处

市北文史资料第二辑

《市北文史资料第二辑》

本书为市北区综合性史料,收录“中国最早的《国歌》”、“沈鸿烈辞职与挽留经过”、“抗战时期的崂山风云”、“沈鸿烈轶事拾遗”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荪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郭有光
相关人物
徐觉生
相关人物
宁公介
相关人物
林立汀
相关人物
郭荣庭
相关人物
王徽明
相关人物
李全惠
相关人物
赵德骥
相关人物
于鸿图
相关人物
李舒心
相关人物
胡佩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