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公园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北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384
颗粒名称: 第三公园的变迁
其他题名: 青岛市工人文化宫的由来及变化
分类号: G242
页数: 9
页码: 54-62
摘要: 青岛的第三公园,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它就是现在的青岛市工人文化宫。虽然第三公园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宫的建立和发展、以及青岛园林规划建设的变化,已不再是园林部门排序的“第三"公园和实际的公园性质,但许多知底细的人还是习惯它的老称呼一一第三公园。解放以后,这个座落在市南区、市北区接壤地带,地处市北区内,上海路西南端的“公园”,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不断发展充实,已逐渐成为青岛市市区广大职工群众的文化娱乐中心。
关键词: 文化中心 第三公园

内容

青岛的第三公园,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它就是现在的青岛市工人文化宫。虽然第三公园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宫的建立和发展、以及青岛园林规划建设的变化,已不再是园林部门排序的“第三"公园和实际的公园性质,但许多知底细的人还是习惯它的老称呼一一第三公园。解放以后,这个座落在市南区、市北区接壤地带,地处市北区内,上海路西南端的“公园”,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不断发展充实,已逐渐成为青岛市市区广大职工群众的文化娱乐中心。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已经历了几次大的变迁。
  解放前的“第三公园”
  1897年德帝国主义侵略青岛时,“第三公园”一带叫“大鲍岛东山”,除了一座德人创办的学校一一礼贤书院(现青岛九中)外,周围多为荒山野岭,现文化宫所在地则是一个山谷深沟。
  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青岛,大批日本侨民来到我市,他们多居住在现聊城路一带。为了供日本侨民游玩,日本人就近在大鲍岛东山修建公园,名曰“新町公园”,亦名“新市区公园” 。园内栽种花木,还修了一座人工湖。当时只准日军和日本侨民游玩。
  1922年中国从日本手中接收青岛后,“新市区公园”改名“第三公园”,这个称呼一直延用至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第二次侵略青岛。占领期间,日本人在第三公园的东北部建了《山东每日新闻》报社,后改为《兴亚新报》社(现工人文化宫天宫歌舞厅楼址)在公园的东南部建了“日本陆军俱乐部”(现工人剧场和文化宫展厅)专供侵华日军娱乐。抗战胜利后,在该楼地下室发现两大缸被日寇挖眼、剖腹、挖掉心肝的婴儿尸体,其状惨不忍睹。
  国民党政府接管青岛后,将《兴亚新报》社改为《民言报》社;将“日本陆军倶乐部”改为“胶澳盐务管理处”。第三公园则成为市场,很象北京的天桥、济南的大观园,各种饮食摊点,卖百货的小店,及卖草药的、算卦的、理发的鳞次栉比。许多说评书、山东快书、拉洋片、变戏法、练武术及草台京剧、评剧、茂腔、柳腔艺人班子,也经常在这里撂地摊演出卖艺。著名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杨立德和评剧演员新凤霞都在此演出过。
  解放初期的第三公园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开始整顿第三公园的管理。首先取缔了一些不健康的卖艺和经营活动,并为一些民间艺人安排了较为固定的露天演岀地点,如现喷水池边是“王傻子”变戏法的场地,现篮球场地是“杨傻子”说相声的场地、荷花池(现足球场内)是杨立德说快书的场地,现在平路大门内是茂腔徐艳琴、曾金凤和柳腔李玉香、李兰香的演出场地。为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市文联文工团京剧队、歌舞队、曲艺队还经常在第三公园进行露天演出和救灾义演。
  青岛一解放,原《民言报》社被政府接收,改为《胶东日报》社。但不到半年,也就是1949年底,这座三层楼房,全部交市总工会筹委会,建立起“青岛市工人俱乐部”。筹备期间和成立以后,根据开辟活动室的要求,对内部房屋作了必要整修改造,将地下印刷车间(现文化宫游艺室)的天车、机器水泥底座拆除,平整了地面改为舞厅,将二楼大办公室改为可供300余人观看演出和电影的影剧室。
  1951年5月,青岛市总工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决定将“市工人俱乐部”扩建扩编为“青岛市工人文化宫”,确定将第三公园范围内的广场、胶澳盐务管理处和民教馆图书阅览室(现文化宫小公园内的文艺科小楼)连同市工人俱乐部一并交新成立的市工人文化宫使用管理。这项决定即是青岛市解放后整顿市容的一项重大措施,又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政府对工人文化生活的关怀和重视。
  改造第三公园并筹建市工人文化宫的建筑、整修工程和统筹安排个体商贩,流动艺人的工作量相当大。根据规划,首先将第三公园改为工人体育场。经动员说服,凡在此设立的个体商业服务摊点和流动艺人一律迁至市场三路、辽宁路和利津路一带广场(现第二'面粉厂处)由于向群众说清了搬迁的目的是为了在此建立工人文化宫和工人体育场,所以搬迁工作进行的比较顺利。沿第三公园北侧的一排排商贩小平房迅速拆除。为了让个体商人和艺人高高兴兴地离开这里,人民政府在第三公园开了欢送大会,敲锣打鼓欢送了在此谋生的群众。后来,组织了施工人员清理了市场遗留下的杂物,填平了原已成“垃圾池”的荷花池。平整了地面,建成了万余平方米的体育场,成为市内居民闹区唯一可以集会的广场和进行足球比赛的运动场。
  根据市人民政府规划,胶澳盐务管理处交市工人文化宫作办公主楼和活动室,剧场改建工程由市政建设委员会交房产局青岛建筑公司负责。设计人员和工人们接受这个任务后,知道是人民政府为工人建的文化宫,积极性十分高涨,经过半年的设计和施工准备,剧场改建工程(原盐务管理处礼堂)于1951年11月7日正式动工,仅用两个月便全部完工。原礼堂没有舞台、座位和楼座席,也没有放映室,只是一个象大仓库一样的场地(日伪时期曾是陆军俱景部的一个室内篮球场)。经过改建这里成为可容纳一千多观众并有一定规模和设施的影剧场,成为当时召开市一级重要会议和接待大型剧团的主要剧场之一。1952年6月份,接待了以筱白玉霜、喜彩莲为主要演员的“北京新中华评剧团”(中国评剧院前身),1952年9月又接待了以梅兰芳、梅葆玖为主要演员的“梅兰芳京剧团”。
  剧场改建完工后,起名《工人剧场》,市工人文化宫的成立大会便是在此举行的,至此第三公园便成为青岛市工人文化宫的所在地,成为青岛市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的中心。
  市工人文化宫的成立
  青岛刚解放,市总工会筹委会为了迎接市总工会的成立和青岛市第一届工代会的召开,为了满足刚从旧社会过来翻身作主人的工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决定建立“青岛市工人俱乐部”,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1949年底工会筹委会接收了《胶东日报》社旧址作为即将建立的市工人俱乐部地址。任命市总工会筹委会文教部于光为俱乐部主任(兼)潘芝泉和吕思惠为俱乐部正副经理。
  市工人俱乐部成立大会于1950年2月17日在上海路6号楼上影剧室开幕。各产业工会代表和私营企业部分资方代表到会祝贺、并敲锣打鼓赠送了礼品(如幕布、乐器、乒乓球台、棋桌、棋盘、镜框、报架等)市教育工会还赠送了一部电影放影机。当天,俱乐部成立会后放影的第一部影片是《凤凰于飞》(周旋主演)。
  俱乐部成立时,开设了影剧室、游艺室、,图书阅览室、中苏友好室、服务室和生产室。
  由于场地小、人员少,不可能开展较大规模的多样性活动,对工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要求逐渐显得不适应。特别与市一级的工人娱乐场所很不相称。市总工会在1951年5月22日召开的青岛市第二届工代会上作了成立青岛市工人文化宫的决定。参照兄弟城市把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重要帝王建筑和园林改造为工人文化宫的作法,经请示市委同意,将原第三公园广场、原胶澳盐务管理处的办公楼和礼堂、原第一人民文化馆第三公园阅览室,交市总工会管理,连同市工人俱乐部一起,作为将要成立的青岛市工人文化宫活动场所和办公地点。改造工程以“工人剧场”,“工人体育场”为主,经改建、修建,“第三公园”改为“工人体育场”,“第三公园阅览室”改为“工人图书馆”,“胶澳盐务管理处”礼堂改为“工人剧场”,原“工人俱乐部”改为“戏曲厅”。
  青岛市工人文化宫的成立大会于1952年1月26日在“工人剧场”举行,会后放映了苏联影片《幸福的生活》。
  为了庆祝文化宫的成立,市文艺工会组织了市京剧界于2月28日在“工人剧场”举行了联合献演,共演出了三天。参加演出的剧团有前进,共和、黎明、苹超、熙苹、业余求知会、文联文工团等京剧团,受到工人群众的热烈欢迎。
  市工人文化宫第一任副主任为吴杰。机构设置有办公室,行政组、康乐组,电化教育组(剧场)、图书管理组。
  文化宫40年的变迁
  从1952年第三公园改为青岛工人俱乐部,又扩建为青岛市工人文化宫。40年来有了不少变化、其环境变化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筹建成立文化宫前的1951年夏至建宫后的1952年夏。这段时间拆除了个体商业摊点平整了工人体育场场地,改建了“工人剧场”和文化宫主办公楼。
  第二阶段对环境整修改造投入较大的时期为1956年底至1959年。这个阶段主要办了五件事。
  1、铺修了道路:原上海路至工人体育场和通往工人剧场的通道,都是窄小的石阶和崎岖不平的土路,石阶两旁是深沟。行走既不方便又有危险,这次整修壊平了深沟,铺设了宽4至6米的石阶,宽8至10米的石条马路。同时开辟了在平路通往工人剧场和小花园的可通汽车的土路,剧场和展厅门前铺修了宽大的休息广场。
  2,建造小花园和藤萝廊:原第三公园图书阅览室(现文化宫文艺科排练室)周围是光秃秃的山坡深沟和小路,这次整修,随地形的变化,填平了深沟,铺了梯式地面,修建了小花园和藤萝廊,并在小花园中心修建了一园形喷水池,周围栽种了雪松、柳树、白杨、梧桐、玉兰、樱花等树木。
  3,整修体育场并建造灯光篮球场:工人体育场虽经1951年的初步整修已经可以使用,但地面不平整、下水道没解决,而且观众看台只有广场东北面解放前修建的一段,容纳观众有限。这次修建沿东北段看台又加修了近100米,形成了半园形的观众看台,可容纳观众3000余人。同时整修了体育场地面,疏通了下水道。于1959年又在体育场北侧紧贴看台处建造了两个灯光篮球场。于是这里便成了50年代我市的一处较正规的露天灯光篮球场。
  4、修建儿童乐园:1957年底在文化宫北侧(现游艺室处)建成近1000平方米的“儿童乐园”,设有滑梯、转木马、猴子架、压跷板等儿童娱乐器械。1977年“儿童乐园” 取消,改建文化休息厅楼一栋,即现在的舞厅楼。
  5、建造了围墙:为了便于管理,这次整修把文化宫所属的办公楼、体育场、儿童乐园、剧场、小公园及与市立医院的公用院墙进行了修建和改造。用围墙把文化宫所有场地、楼房全部围挡起来。并设立了上海路,在平路、夏津路、高唐路、博平路等五个大门。
  这次环境整修历时两年多,使文化宫改变了原第三公园荒山禿岭、杂乱无章的面貌,成为一处红瓦绿树,道路纵横,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群众休息娱乐场所。每逢节日、周末、夏日夜晚,这里便成为市区职工和家属游玩、纳凉的好场所。第三阶段为1977年至1986年。为了解次文化宫室内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美化环境,1977年开始,又成立基建办公室。
  1、1976年夏季,由于予防地震,文化宫小花园和工人体育场成为市区群众防震棚的主要集中地,因而花园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花园面貌几乎不复存在。粉碎“四人帮”后,文化宫从1977年至1982年集中对小公园进行了全面绿化整修,重新种植了龙柏、法桐、雪松、樱花等100余棵、移栽花树,冬青1000余棵、铺栽草皮1000余平方米。1983年3月又在花园喷水池中心建成一名曰《泉韵》的琵琶姑娘石雕一座(仿花岗岩雕塑),成为我市园林中最早完成的一座艺术雕象。为此在1983年3月文化宫被市政府授予“花园式单位” 称号。
  2、在原儿童乐园处建成文化休息厅楼一栋。1977年开始动工,1979年7月完工并投入使用,活动楼为四层,建筑面积1070平方米。一、二层各有250平方米的大活动室、一层活动室原为乒乓球室,1984年后改为舞厅。
  3、1976年至1980年在工人剧场舞台处东侧建演员招待所楼一栋(六层)1985年至1987年又在演员招待所东侧,上海路临街处建六层宾馆楼(现文化宫“汇文宾馆”),两处楼房已合并使用。
  4、1983年春在工人体育场南侧新建露天舞台一处,并于1984年冬在舞台西侧建立70米看台(兼运动员招待所)一处。至此工人体育场的看台除临清路小学一侧空缺外,已基本形成环形看台。为在广场开展大型游园活动和足球比赛提供了方便。5、1982年在城建部门的支持下,将荏平路至舞厅门前的近200米土路改修为柏油马路,方便了游人。1988年文化宫又在这条路上建成藤萝长廊近60米。并在小花园至“工人剧场”的十字路口通道上建过街木制“花格凉亭” 一处。
  这次改造是文化宫建宫以来最大的一次改造,但由于上级投入的财力有限,面貌虽有一定改观,但总的说来变化规模不大。与当今开放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九水山洪大灾难
  1925年8月,崂山暴雨达五小时,以致山洪以雷霆万钧之势由柳树台倾泻而下,九水村就被排山倒海的洪峰冲垮了。尽管出门不远就是山,但许多村民还是来不及逃出。共冲毁房屋近800间,被洪水淹毙冲走的罹难村民达70人。是崂山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山洪灾难。

知识出处

市北文史资料第二辑

《市北文史资料第二辑》

本书为市北区综合性史料,收录“中国最早的《国歌》”、“沈鸿烈辞职与挽留经过”、“抗战时期的崂山风云”、“沈鸿烈轶事拾遗”等二十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思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吴杰
相关人物
第三公园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