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豫戏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黄岛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364
颗粒名称: 怀豫戏班
分类号: I236.65
页数: 8
页码: 111-118
摘要: 20世纪20年代初期,窝洛子村有一个职业京戏班,班主是大财主薛汉西。薛汉西,字=堂,排行老三,人们都称他“薛三爷”。因其家堂号为“怀豫堂”,故戏班名为“怀豫戏班”。戏班里大衣箱、二衣箱、帽箱、靶子箱以及扎戏台的物资设备一应俱全。民国十一年,胶县军警在扒山和独垛子村附近剿匪被困,身为朱仲区区长的薛汉西便带领联庄会会员前往解围。
关键词: 地方剧 戏班

内容

20世纪20年代初期,窝洛子村(当时属胶县朱仲区)有一个职业京戏班(当时称大戏班),班主是大财主薛汉西。
  薛汉西,字=堂,排行老三,人们都称他“薛三爷”。当时任朱仲区的区长,是个京剧戏迷,他本人喜欢打击乐,擅长敲锣。民国初年,他办了一个40余人的京戏班。因其家堂号为“怀豫堂”,故戏班名为“怀豫戏班”。他曾多次差人去青岛、潍县购买服装道具。戏班里大衣箱、二衣箱、帽箱、靶子箱以及扎戏台的物资设备一应俱全。
  民国十一年(1922年),胶县军警在扒山和独垛子村附近剿匪被困,身为朱仲区区长的薛汉西便带领联庄会会员前往解围。事过之后,薛汉西被胶县当局委任为胶县警备队第三分队队长,带兵驻灵山卫。区长的差使由他的堂房侄子薛俊亭担任。戏班班主仍是薛汉西。
  民国十四年(1925年),薛汉西奉命带领警备队到胶县城关驻防,因离家较远,管理戏班不便,便把服装道具给了他的干儿子和干闺女。把扎戏台的全套设备交给了他的堂房侄子薛喜亭。
  薛喜亭,兄弟排行为老二,人们惯称他“二爷”。他带领戏班后,因本家堂号为“宝善堂”,戏班也就更名为“宝善戏班”。薛汉西、薛喜亭两人先后经办戏班近30年。
  戏班演出的范围,北到胶县,西至诸城,南到大珠山一带。因为没有戏院,演出的地点不固定,常年活动在四乡的山会、庙会、农村、渔港。由于戏台多扎在村边、河滩、田野、山坡,所以人们又称之为“野台子”戏。
  演出情况有以下几种:
  庙会。四月初八的老君塔山庙会,四月十八的龙泉山、凉甲埠山会及辛安、王台一年两次的山会,每次唱戏三五天。
  求神免灾。遇到天气干旱,人畜闹瘟疫及农作物遭到病虫害或有钱人家有病有灾,则由乡约地保或神汉巫婆出面许愿,唱戏3至5天以求神免灾。
  季节戏。四月海季唱渔汛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秋后唱丰收年景戏等。
  节庆戏。新年(春节)、正月十五、二月二、端午节、团圆日(八月十五)等节日均唱戏。以示庆祝。
  其他。如树碑立传、官宦升迁、生辰吉日、兴建庙宇、塑造神像等都要唱戏庆贺。地方上唱戏的费用主要是摊派。山会、庙会演唱除地方上均摊外,还有宝局捐赠(即由赌场上出一部分钱)。加官赏是戏班收入的又一来源。每次唱戏的第一天,一个演员身穿官服,头带乌纱帽,脸带加官面具,在锣鼓声中出场,对着在台下听戏的官儿、头儿拱手作揖,旁边一人便大声喊道:“XX加官!”这样便可得到一笔赏钱。
  扎戏台有专人负责。戏台宽长各六、七米,台高立地米余,木板搪成。台的四周用苇席围挡,台前上额用苇席卷握成牌坊形,上写四个大字:"敬答神麻"。台前的四根杉木柱上贴有对联,常见的有以下两副:
  其一:
  红粉佳人看足下悠悠大哉
  白面书生问腹内空空如也
  其二: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能象谁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在演员出进场的门上,贴的横批是:龙飞凤舞、出将入相。
  戏班是白天晚上都演出。晚上照明主要是桅灯(保险灯),并在台前安一口小锅,点燃花生油,称“满堂红”。
  戏班的主要演员先后有旦角崔葆、胜云、小莲花、逢雪燕等;唱生的有小三、大栓、小栓、小红保、田嫚、许金城等;福尚、福祥、二月等唱净;演丑的有张福堂、车玉亭、魏德仁等。
  演唱的主要剧目有:古城会、诸葛亮招亲、洞宾戏牡丹、乌龙院、甘露寺、武家坡、法门寺、空城计、日月图、哭长城、四郎探母、张松献图,路遥知马力、打龙袍、徐策跑城、女起解、赵言求寿、错中错、李陵碑、三娘教子、打金枝、哭祖庙、四进士等三四十个。
  全年演出约有200余天,每次演出的收入不等。农闲时,要求演出的地方多,出现了争场现象,场价就高;农忙时,演出不多,场价则低。戏班自负盈亏,扣除一切费用后,按角色分配。演员的工钱很低。班主薛汉西、薛喜亭只是随戏班当“爷”,他们不但没有收入,每年农忙时,戏班回到窝洛子,他俩还得为全班人马安排食宿。
  旧社会的戏班有很多迷信规定。凡是在戏班的人,都信仰“九仙会”(也叫九仙坛),他们不养猫,每年九月初九不动荤,吃素一天。九种动物出现时,他们都用手捂眼,忌讳见面,并另有称号。如称刺猬是白二爷,狐狸是狐三爷,蛇是柳四爷,黄鼠狼是黄五爷,老鼠是灰八爷等。
  演员上装后不准乱坐,只能坐在衣箱上等待上场。鼓手的坐椅叫九龙口,别人不得坐,唯独扮演三花脸的可以坐。传说当日唐明皇曾领班唱戏,他又打鼓又唱三花脸,所以这个位子别人不能坐。
  后台正中桌上摆着一个小木偶,戏上用时抱着上场,演员都称他为“孩子”,下场后供在位上,都称之为“大师哥”、“祖师爷”,并给他上供烧香。演员出场时必须先向他拱手,以求保佑。
  迎财神每年一次,除夕夜,戏班里的演员分别化装成文财神比干丞相,武财神赵飞虎元帅,4个龙套,于子夜时分,端着香纸,带着鞭炮,同全班人员悄悄出动,直到遇着一个动物,便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返回后焚香烧纸,叩头上供,一夜尽情弹拉敲打直到天明。
  每年正月演出第一场戏前,有一个演员化装成武财神,一手拿着鸡,一手拿着鞭,在乐器的伴奏声中上场,用鞭四周抽打,以示驱邪,再把鸡头扭下来(不用刀割),鸡血洒遍戏台四周,下场。接着文财神双手抱着一个大元宝(模型)上场,来回从观众中寻找接宝人,最后选中了早已坐在观众中的老板,老板张开衣襟,文财神把元宝放入,表示在新的一年里恭喜发财,不出“衣”(谐音“意”)外。
  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青岛后,戏班难以为继,于1942年解散。

知识出处

黄岛文史资料第一辑

《黄岛文史资料第一辑》

本书为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的史料,包括“黄岛历史沿革(资料)”、“沈鸿烈时期的薛家岛”、“往事回忆”、“朱仲区大刀会的兴亡”、“刘王大庄抗匪记”、“汉奸葛明山之死”等近二十篇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薛志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薛汉西
相关人物
薛喜亭
相关人物
张福堂
相关人物
车玉亭
相关人物
魏德仁
相关人物
薛俊亭
相关人物
崔葆
相关人物
胜云
相关人物
小莲花
相关人物
逢雪燕
相关人物
田嫚
相关人物
许金城
相关人物
窝洛子村
相关地名
青岛市
相关地名
潍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