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沧文史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212
颗粒名称: 河东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14
页码: 64-77
摘要: 四方区与李沧区的界河——张村河自石门山发源。峪夼村东的蛤蟆石和莲花北山涧的几条涓涓小溪在鸿园村北与雾露顶、茶花顶的山水汇合,过北龙口村,经牟家村、枯桃村和文张村、张村、郑张村、南张村,穿越东、中、西韩哥庄,再从河东村向西北,蜿蜒17公里,一路收千溪纳百涧,在阎家山村后与李村河携手入海。
关键词: 乡村 河东村

内容

四方区与李沧区的界河——张村河自石门山发源。峪夼村东的蛤蟆石和莲花北山涧的几条涓涓小溪在鸿园村北与雾露顶、茶花顶的山水汇合,过北龙口村,经牟家村、枯桃村和文张村、张村、郑张村、南张村,穿越东、中、西韩哥庄,再从河东村向西北,蜿蜒17公里,一路收千溪纳百涧,在阎家山村后与李村河携手入海。张村河是青岛市区3个较大的水系之一,它的上游被约束在山岭沟涧之中,一过牟家村进入平坦地带便东冲西撞奔放不羁,每逢大雨来临,山洪倾泻,见山绕山,遇石推石,碰到可欺
  鸟瞰图的黄土层这种“薄弱环节”,就由着性子向四周开拓“疆土”。它不但给自己营造了近百米宽的河床,还把一个临河而居的古老小村赶得今年西迁,明年北移。多少次,随着张村河不安分的移动,小村也无奈地“活动”着,于是人们把这个村子称做“活动村”。因张村河从“活动村”前流过后便转身向西北,“活动村”大体也算坐落于张村河东岸。在青岛方言中“河”“活”同音,于是“河东”就渐渐成了这个村子的官名。
  今天的河东村稳定在临河的岭上①,地势自南向北渐行渐高。20世纪90年代,政府为解除水患,下大力气治理了张村河,河两岸砌起坚固的花岗岩堤坝,岸边植树种花修上休闲小道,拴住了这匹狂奔不羁的野马。河东村前的河道更是别有风味,东端宽约四五十米,河道一波三折,弯曲有致,河水波浪不兴,平如镜面,像半个月亮镶嵌其中;西端靠重庆中路的河面骤然开阔,存水处宽逾百米,如满月落进河床。张村河已经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河水肆虐。
  相传,河东村最初有王、姜两姓来此立村,后有袁、曹、李、林等姓氏迁入。据村中袁氏家族清朝嘉庆十二年(1807年)修的家谱中记载:“吾始祖初居墨邑之城阳,未详几世,复徙居河东,迄今仅十余世。而吾始祖之所自
  ①岭,词典的解释是顶上有路可通的山,或指高大的山脉,但青岛方言对大片的山坡也称为岭。出,与始祖以下数纬之世次、行次,已茫不可得详解。”清朝嘉庆十二年(1807年)时袁氏家族在河东村已繁衍十余世,最少应为300年左右,由此推算,袁家在河东村居住已有500年之久。观谱所记,袁氏始祖仁美与妻孙氏居于城阳,数代之后,有龙、虎、豹、璋、禄五兄弟自城阳分别迁至河东、河西、大山、双山、浮山后各村定居,其中的“龙”落户于河东村,是为河东袁氏的一世祖。袁龙在河东的后代已有17世,171户,成为村中大姓。后来曹、李等姓陆续来此定居,现在河东村中有8个姓氏,815口人,362户人家。
  河东村的西侧是被誉为“山东第一公路”的台柳路,村民们叫它“西马路”。该路的两侧密密地种植着白杨树,高大笔挺,棵棵都有20余米高,枝叶繁茂,浓荫遮地,放眼望去会看见一条浓绿的林带绵延向北而去。台柳路始建于1903年,1904年建成通车,它是德军入侵青岛后,为方便驻青岛的德国人休闲而修建的。台柳路从台东镇起始,一直通到德国租界地的边缘南九水柳树台村,取起点和终点地名中的第一个字合成路名。这条路在青岛的历史上很重要,对沿路农村的发展更是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始于海泊桥,穿过东太平镇,东、西吴家村,从双山南坡上山再从双山村西侧下山,过河西村东、河东村西,将河南村大街纳入自己名下,向东过郑疃(今郑庄村)、毛公地村、刘家下河村——这些村子因交通的便利,较早地接触到精彩的城市生活——沿南九水上行至南九水村,过弹月桥,攀十八盘山路到达山顶,山顶上就是村头柳树粗如碾盘的柳树台村。这条公路30.3公里长、4米宽,碎石路面,在1904年的中国属上乘的道路。台柳路建成百余年来,几经翻修扩展,现在大部分是柏油马路,且一段一段地改了名字,如河南村北沿河的那段改叫“九水路”,海泊桥到抚顺路一段成为哈尔滨路的一部分。老台柳路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更多更时尚的道路取代了它的位置。现在的台柳路起点在抚顺路农贸批发市场的对面,经过双山村、河西村、河东村,穿过河南庄村即告终止。走在今天的台柳路上,路还是4米多宽,细细长长弯曲向前,但路面浇注了柏油,路旁小村变成了大村,草房翻盖成了楼房。沿途的村子都已纳入旧村改造的规划之内,双山村、河西村、河东村等旧村已全部拆完,建筑工地上,一座座设计新颖的现代化楼房正在紧张施工。不久,台柳路会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河东老村有两条东西街,南边那条是最早形成的老街,它横贯村子东西,是村中的交通要道,向东走出村口连接着通中韩的公路,从西头出村可走上台柳路。大街东宽西窄,呈喇叭状,东头宽8米多,西头仅宽5.6米,可在这窄窄的西胡同口上却集中了河东村所有的“文化景观”,关帝庙、土地庙、小学校和袁家祠堂都建于此处。据《袁氏家谱》记载,袁家祠堂是第八世袁维钜牵头,于1805年建成。1914年日德交战之际,日军攻进李村,在与河东村相邻的杨家群村张家祠堂里设有战地指挥部。日军与德军激战后,袁氏祠堂在战火中烧毁,到1919年才筹划重修。
  在街西头有河东村的小学校。河东村本没有小学,1933年,河西村75岁的袁相登捐出价值700余元的土地一中亩四分作河西小学校址,同时捐款300元建教室。那年,河西小学添盖了教室、礼堂、办公室、厕所及厨房,办学条件大为改善。从此河东村的孩子开始到河西小学读书。袁相登作为“新建小学岀力人员”受到市长沈鸿烈的褒奖,是李村区得到匾额奖励的3位市民之一。他的善举被记入1936年修撰的《袁氏家谱》中,成为家族的骄傲。1934年,河东村在大街西头建起了自己村的小学校,叫做“韩哥庄小学校分校”,初小的孩子在本村上学,高小的孩子去韩哥庄小学。村里的小学只有3间教室,院子五六十平方米大小,由袁有钦任校长。
  由于张村河与河东村相距仅几十米远,在堤坝没有修建时,张村河不断地“活动”,所以大街以南临河的住户陆续搬向村后另建住宅。到20世纪中期,街南只剩下两三户人家还坚守着老宅子,而村子北半部却因新住宅不断增添而形成一条新的东西向街道,村民们称老街为“前街”,新街为“后街”,村子的形式基本固定。这种特殊的格局(前街南侧几乎无人居住)把南北走向的胡同都框定在前街北侧,人们把那条最宽最直的胡同叫“大宽胡同”,它宽敞平整,成了南来北往的专用路。南边的杨家群村民去李村都走这条胡同,特别是逢李村集日,杨家群村的男女老少拐着(青岛方言,用臂弯挎着)圆斗(棉槐条子编的筐),提着篮子,成群结队地自东南的小路走上大街,弯到大宽胡同走台柳路去赶集。
  袁有钦,是河东村袁氏家族的十三世子孙,生于清朝光绪年间。他生性聪明,为人耿直,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和日语,年轻时考入青岛海关工作。他照章办事,不善通融,得罪了黑社会团伙,这伙人便设计陷害他,在他的办公室里藏上鸦片,然后到当局告密,将袁有钦投入狱中。在袁有钦被关押期间,黑社会团伙收买地痞给他送去拌了药的饭,弄坏了他的嗓子。后来私藏鸦片的案子了结,袁有钦被海关辞退回村,村民选他任村长。日军第二次侵占青岛时,在河西村设了个派出所,所里的日伪军经常沿着台柳路到河东村骚扰。有一天,几个日军骑着高头大马在村中的大街上来回乱窜,袁有钦身为村长,不得不迎上前去接洽。村民们个个提心吊胆,又惊又怕,不知日军进村要生出什么事来,却只见袁有钦用日语和日军叽里呱啦一阵,竟把日军黑着的脸渐渐说得变了过来。又说了一会儿,日军竟掉转马头回派出所去了。村民们毫发未伤,财物也没有损失,全村人都对袁有钦感激不尽。那年春节,村里请了戏班,在张村河滩上扎台子唱柳腔,周围各村都来听戏,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河西的巡警看着这是个敛财的好机会,要在戏台旁边设赌场,怂恿大家赌钱。袁有钦知道后立即出面制止,他的理由是,村中的青年人把握不住自己,肯定会有大批人参赌,而赌钱这营生可是赢少输多。他说:“安上赌场,光听赢不听输,青年们赌输了怎么办?还不是偷东摸西的不学好!”幸亏袁有钦不畏强权挺身制止,巡警们打的坏主意才未能得逞。袁有钦办事直来直去,不肯请客送礼,也从不向村民胡乱收取各种费用。村里在大街西头盖小学校时,因是韩哥庄的分校,西韩哥庄给河东村帮了不少忙,河东村的地保就和村长袁有钦商量该去打个人情。袁有钦说: “咳,这还打什么人情! ”过了几天,袁有钦自己花钱买了一条大头腥鱼,用根棍子挑着去西韩哥庄,走到半路见地保在地里干活,就向地保吆喝道:“我打人情去啦!”地保见袁有钦在棍子头上撅着(青岛方言,即挑着的意思)条不上讲究的大头腥鱼,还吆喝着给西韩哥庄打人情去,差点儿笑歪了嘴。村里的乡亲们只知道袁有钦当村长不给官府送礼,直到他辞掉村长后,人们才渐渐知道,为村里办事省不下的那些花费,都是他自家悄悄地垫上,从不向乡亲们收取。他当了这几年村长,不但把每年的收入都贴了进去,还卖掉了家中半亩多地。
  河东村与河为邻,地下水源十分丰富,但因村子坐落在岭上,地下多是花岗岩石,打井比较困难,所以村中只打了一口井,却正巧打在一条“懒水”线上,只能用来洗洗涮涮,浇浇菜园,村民们吃水都是下河去挑。过去自然环境保护得好,自山中流出的山泉水甘甜清洌,四季不断,宽宽的张村河滩一片白沙,干净得耀眼。村民们在沙滩上随意扒个坑,一会儿就渗满了水,找一个没了底的柳条筐“栽”在里面,用葫芦瓢尽管舀吧,保证搅不起一粒沙。这丰富甘美的水源为种菜提供了好条件,所以河东村祖祖辈辈种菜园的很多。据1944年官方统计,河东村有地246中亩(合590余市亩),其中多半是张村河冲积形成的、比较适宜耕种的潮棕壤性土地,少部分是山岭上的砂砾薄地。20世纪30年代村里就有菜园100多亩,有的农户还和李村的农林事务所签约,开辟蔬菜推广实
  李村农林事务所普及农业技术的现场
  验田,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试种自国外引进的珍贵蔬菜。那时,西红柿、胡萝卜、芹菜、花椰菜等在国内很少见,卖价也高,河东村一些没与农林事务所签约的菜农也去领免费菜种回来种植。农林事务所推广乳牛、绵羊、山羊、猪、鸡等优良品种的家畜家禽,选择河东村为“养鸡推广中心区”,培育纯种白色古来杭鸡。这是引进国外的蛋鸡,每年平均生200多只鸡蛋,而本地鸡夏要“歇伏”、秋要换毛,只在春冬两季下蛋,约产百余只鸡蛋。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大力提倡养古来杭洋鸡,计划在河东村设立推广区培养种鸡,3年内养育的优种小鸡就可满足全市的农户养鸡。据李村区乡村办事处档案记载,其时河东村共有68户人家,签约养鸡的就有46户,各户从农林事务所领小鸡,多则10只,少的4只,共领养271只。袁家8个弟兄全都签约培养种鸡,一条胡同里养了44只。从档案中还可以看出,河东村门牌13号的曹连清家非常勤劳,他与农林事务所签约种植了一亩“改良西瓜”、两亩珍贵蔬菜,还领养了10只古来杭鸡,瓜果、蔬菜、家禽样样涉足。得益于李村农林事务所的指导帮助,村民们种植的瓜果蔬菜都是稀罕品种,送到市区出售赚钱也多,这使河东村紧邻台柳路的地利之便和位置优势得以凸显。台柳路将市区与崂山地区连缀在一起,村子与市区的距离骤然拉近,从平坦便捷的台柳路去吴家村仅10里路,再向前走5里就是住户稠密、商家云集的台东镇。河东村的村民们利用这个方便条件,推车挑担上市区卖烧柴山草、青菜水果;还有些勤快人家起早贪黑做起蔬菜批发生意,他们每天下午在村里收购新鲜蔬菜,凌晨两点就推着小推车上路,到东镇市场时天刚蒙蒙亮,青菜上还顶着露珠呢。
  种菜园最沉重的活儿就是挑水浇园。河东村最大的优势是村周围有5个大水湾,菜农浇园十分方便。在台柳路的西侧靠张村河处有一对大小、模样近似的湾,是采石形成的,人们叫它们“双湾”,两湾之间有一条3米宽的土路;双湾向西又是一个大湾,这3个湾离张村河很近,大旱的年份湾里也总是有水,所以湾周围的地都开成了菜园。这是村里最整齐的一片菜地,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各色蔬菜长得分外青翠肥嫩。在村子的东北方向,台柳路的东侧有一大一小两个水湾,两湾相隔约70米。值得一提的是北边那个大湾,湾水呈蓝青色,湾边矗立着一块5米多高的暗紫色圆顶大石,石质细腻有光。这石,这湾,不知有多少年代了。根据流传下来的说法,这是块陨石,大石叫做“星儿石”,大湾叫做“星儿石湾”。大石上有几条沟沟棱角,老人们说,那就是它的胳膊、腿。当年星儿石从天外飞来,砸出这个大湾,它自己也在湾边站住了,看它那几条腿还深深地扎在地里呢。多少年来,周围各村的村民对这个天外来客颇有些敬畏,唯独那些顽皮的小男孩不知害怕,夏天爱上星儿石湾里洗澡,还非得爬到星儿石的圆顶上向湾里扎猛子。这块大石的质地非常坚硬,后来被中韩哥庄村的人相中,劈去一块做成碾盘。中韩哥庄村来割石头的那天,也是心存疑惧,他们择了日子,雇上吹鼓手,细吹细打地鼓捣半天才在星儿石的东南角上割去一块,再吹吹打打地抬回村去。从那以后,星儿石少了一个角,成为人们心中的遗憾。1952年,海军某部征用河东村的地建海校,星儿石和星儿石湾都被划在其中。星儿石地面上那部分被炸掉了,星儿石湾挖成机井,星儿石上盖了座水塔。1956年水塔建好后,部队知道河东村一向是吃河水的,便特意在河东村东头安了一个水龙头,供河东村人吃水,从此河东村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告别了世世代代下河滩舀河水的日子。1960年,海校再次征用河东村的地建海军港湾研究所。第二年,海校把电线拉到村里,给河东村家家户户安上了电灯。半个世纪来,海校与河东村的关系如弟兄,如鱼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改革开放后,河东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亲如一家的子弟兵,村委买了电视机、饮水机、空调、电脑等电器,敲锣打鼓送进军营。
  农民在扛犁耕地
  在河东村后有200多亩山岭地,当年海校两次征用,划去约200亩,剩下的70亩地,挖下20厘米就是灰白色或淡红色的花岗岩,上面覆盖着沙质土。每到旱天,地里枯死的庄稼是呈条状的,老人们叫这种地为“旱岭道”。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业学大寨”的时候,大队下决心把这70亩旱岭道整治成大寨田。那年冬天,全村的壮劳力拉着队伍去修田,先把粗沙挖出来,用炸药将石头炸去一层,再用小推车从别处运来好土铺上。凿炮眼、打石头,一天用几十根铁钎子,镐头磨得秃了尖。队里在地头支起铁匠炉,一位姓林的当铁匠师傅,现场给镐头和铁钎子淬火。全村人在这70亩地上整整干了两个冬天,不知磨秃了多少把镐头,用坏了多少根铁钎子,把地全翻了个儿,上面铺了一尺多厚的土,硬是把70亩旱岭道地整成了长庄稼的好地段。
  1986年,青岛啤酒厂征用村西的土地,于1987年建成合资企业“青岛啤酒第二有限公司”(简称“青岛二啤”或“二啤”)。河东村的上好耕地、菜园地全部被征用,国家给予3700万元的征地补偿金,用以解决河东村几百口人的吃饭、就业问题。在市经计委的支持下,村里与“青岛二啤”达成合作意向后,投资90万元建起青岛第二纸箱厂,为其配套生产啤酒包装箱,但只占40%的份额,其余部分的纸箱由“青岛二啤”从德国进口。
  1989年的春夏之交,晚饭后正在休憩的村民们忽然发现村西浓烟滚滚,“青岛二啤”内火光冲天。“救火呀!二啤’起火啦!”随着呼喊声,全村男女老少全都冲向火场,参加了灭火的战斗,那个紧张的场面令河东村的村民难以忘怀。那晚火情发生在“二啤”一个新投入使用的车间里,工人们站在半空的架子上,正加班安装机器,电焊“嗤嗤”地响着,蓝莹莹的焊花四溅。架子下面堆满了从德国进口的12瓶小包装纸箱,足够半年使用。忽然,一朵焊花滴落在小山般堆积的包装纸箱上,在这个风干物燥的日子里,这朵焊花竟然引燃了纸箱,继而由风助燃,火势刹那间就蔓延了整个纸箱堆。河东村的乡亲们冲进火场,立即加入救火的队伍,腾腾的烟雾中,拖管子的,递水桶的,抢救物品的,分不出谁是“二啤”的职工,谁是河东村的村民,谁是消防队员,大家只有一个信念: 快快把火扑灭,抢救国家财产。那天晚上河东村出动了三四百人投入救火抢险,他们无私无畏、以大局为重的精神,感动了全体“二啤”职工。“二啤”与河东村的感情更加深厚了,合作也更亲密了。河东村加大对纸箱厂的投入,增添了重型瓦楞纸板生产线和轻型生产线,购进了从原材料到纸箱生产的全套检测仪器设备,产量、质量都有
  青岛第二啤酒厂了保障,从而承揽了“二啤”大部分的包装品生产,其优质产品和优良服务打开了更大的市场。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前来考察之后,确定由第二纸箱厂为海尔冰箱、冰柜配套生产包装箱。
  青岛啤酒第二有限公司在河东村征去226.83亩土地后,村里的土地已所剩无几。1990年,河东村在崂山区首批“农转非”,是区里第一家由村委会组建的居委会。1995年,为村办企业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1997年又给全体居民解决了养老的问题。河东村的居民们不但解除了养老的后顾之忧,他们的退休金也相对较高,2002年居民年退休金最高的达到15936元,在全青岛市企业退休人员中居于较高水平。随着全社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不断增长,河东村居民的养老金亦随之逐步增加。老人们高兴地说:“老来能过上这么幸福的日子,这是做梦也没想到的事啊。”让老人们没想到的事还在不断出现着,有着500年历史的河东村正在进行旧村改造,那些低矮黑暗的老屋已经拆除,代之而起的是新的住宅区,古老的河东村正焕发出新的光彩。
  (根据袁本金、袁素云、林和清、辛桂兰、曹思喜、袁有堂、袁根本、曹思本、袁有君、袁俊本、袁华本、袁茂传、袁亮本等口述整理)

知识出处

李沧文史第四辑

《李沧文史第四辑》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收集李沧文章,勾画出了村庄历史发展的轨迹,记录了当地的民风民情。是一部反映李沧区农村生活的瑰丽画卷。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河东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