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沧文史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172
颗粒名称: 南岭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12
页码: 7-18
摘要: 南岭村隶属李沧区湘潭路街道管辖。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北靠大枣园村,南临石沟村,西穿过重庆路是凤山脚下的小枣园村。沿着村南的文昌路向东走850米,是以梅花闻名的十梅庵村。南岭村在2002年7月实行了“村改居”,即由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其办公地址设在重庆中路877号,门前设有南岭公交汽车站,有6条线路的公交车从门前通过。西有唐山路经过兴城路直通四流中路和四流北路,可到板桥坊公交汽车站。南有文昌路可直达十梅庵风景区,交通非常方便。
关键词: 乡村 南岭村

内容

南岭村隶属李沧区湘潭路街道管辖。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北靠大枣园村,南临石沟村,西穿过重庆路是凤山脚下的小枣园村(现在已建成了御景山庄小区)。沿着村南的文昌路向东走850米,是以梅花闻名的十梅庵村。
  南岭村在2002年7月实行了“村改居”,即由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其办公地址设在重庆中路877号,门前设有南岭公交汽车站,有6条线路的公交车从门前通过。西有唐山路经过兴城路直通四流中路和四流北路,可到板桥坊公交汽车站。南有文昌路可直达十梅庵风景区,交通非常方便。
  村子以刘姓居多,占本村人口的97%,其次有几家王姓。据考证,王姓是从大枣园村迁来此处定居的;还有一户庄姓,因家中贫寒,给人看山,而从十梅庵村迁居南岭村;随后又有几户别姓迁居本村。刘氏祖籍系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地域,在明朝永乐五年(1407年)第十五次移民时,迁至山东莱州府即墨县南岭村定居,每户发放道里费100锭,口粮5斗(《明太宗实录》卷五十九),至今已有600多年。刘氏祖谱早已遗失,宗代繁衍无法考证,幸得本村刘正忠先生多年珍藏了自己支系的一份家谱。从刘永汉这一支来看,上有记载的已经为15代人,再加上无辈分记载的4代共19代。刘氏家谱的辈分记载如下:志、永、启、从(德)、廷(维)、玉(瑞)、仕(延)、世、吉、正、大、传、祚、泽、肇、昌。据老人回忆,刘氏祖谱在“永”字辈以上的还有“志”字辈,“志”字辈以上还有9代辈分记载,只是这些记载资料在20世纪60年代被烧毁。
  南岭村在新中国成立前隶属青岛市四沧区,后属楼山区石沟乡;1951年7月属崂山办事处楼山区;1958年为崂山县仙家寨人民公社南岭生产大队;1984年为沧口区楼山乡南岭村民委员会;1994年6月为李沧区楼山乡南岭村民委员会;2000年1月为李沧区湘潭路街道办事处南岭村民委员会;2002年7月改为湘潭路街道办事处南岭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已转为非农业人口,和城市居民享受着同等的待遇。
  南岭村东依虎山山脉中的一个名字叫虎头石山的小山头,远看这个小山头很像一个老虎头,因此得名。村东南有一处郁郁葱葱、松槐满坡的东南山(也叫“东京湾山”),山峰层叠,向西延伸有架子山、石撅山。石撅山上有一巨石远远看去很像一根拴马的木桩竖立在山上,因而得名,其山岭起伏不平,形成了十二磴,十二磴下有一清水湾,被称为“石湾”。在东南山偏西北的山坡上,有一片可耕地,村民们管它叫做“石马地”,因在其东北方向有一个石丘,从侧面看去很像一匹马,因而得名。1958年,青岛市修建管线,因挖线路下管子时经过石马地,致使其不复存在。石湾水向西流入村西莲花湾水库,后流入楼山河汇至胶州湾入海。村的中心地带有一条小河,河水的源头来自村东的虎头石山。小河中段两边各有一口古井,一口是“甜水”井,另一口是“懒水”井,据老人们回忆,这两口井已有120年以上历史了,村子里的居民祖祖辈辈都吃用这两口井的水。后在20世纪50年代修建崂山月子口水库,安装自来水管线时那口 “懒水”井被填平了,那口“甜水”井经过多次修护现在仍完好。
  村南、村中从东至西的这两条小河,弯弯曲曲地穿村而过,小河的两边芳草萋萋,野花烂漫。深一点的水湾,清澈见底,小鱼小虾自由地游来游去。在村子的下街处有两棵大杨树,树高约40米,直径约1•5米,不知是何人何时所栽,估计树龄应在230年以上,可惜不知什么原因在1961年枯萎了。
  村子中心的北坡上是南岭小学,村里的多数人都是毕业于这所小学。据老人们回忆,新中国成立前,村里的孩子们上学很艰苦,他们拥挤在一所矮小的草屋子里,天不亮就去背诵课文,没有灯看不清字,家庭条件好些的手拿一根香,点燃后吹一吹照着念书,家庭条件差的只得用一根茼杆,点着吹一吹照着念书。那时学的多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大一些的学子便读些唐诗、宋词。上课时,由师傅(当时不叫先生和老师,而是叫师傅)点名背诵,背不上就得挨手板,有的学子被打得手肿了,几天都不能拿东西。新中国成立前的旧学校早已倒塌拆除,1951年建的新学校也已经有57年了。近几年旧村改造,这所小学校也被拆除,仅存一处校门还比较完好。
  南岭小学旧址
  本村刘旭瑞老先生今年92岁了,身体非常健康,红光满面,他青年时代念过私塾。那时由条件比较好的家庭集体出资请师傅教学。教室设在村中心的祠堂里,在南屋教课。请的师傅有刘家村的刘思相、史家泊子村的于成功和本村秀才刘伟梓,共3位。师傅们住宿在祠堂的西偏房,由念书学子每家轮流管饭。念的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教书师傅非常严厉、认真。刘旭瑞老人的住房是在他14岁时所建,至今已有77年的历史了。如今房顶上的草披及小灰瓦早已更新成大青瓦,但大门楼子还依旧保留着古老建筑的乡土风貌,现仍完好。大门前有一株老家槐,树龄已有50多年。
  刘旭瑞家居
  在南岭村西北角处有一座土地庙,是用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庙里面的土地爷爷雕刻得精细美观,后来被摧毁。过去,当地有一种风俗是在每年清明节前,由村中地保挨家挨户收费集资,在土地庙前扎一个有1.5米高的木台,将一只鸡、一条鱼、一个猪头等供品摆在台子上,请上4名吹鼓手吹打奏乐,人们便焚烧香火,集体跪拜叩头,祈求土地神保佑一方土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名曰“三牲大供”。祈祷完后由地保将供品拿到集市上去卖掉,将钱积蓄起来,以备明年再用。每逢正月初八、十五,四月初八,南岭村很多村民都要到流亭、大北曲、城阳及石桥大同宫、夏庄法海寺、沧口明真观去赶山集和庙会。
  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占青岛时期,一天,在日伪宪兵队队长侯延训的带领下来到南岭村,以看到游击队员藏在村中为由,进村挨家挨户连骂带打乱搜一通,结果没有搜到,便将村中的男女老少都赶到了村南的大田里,逼着要人。当时大家都不说话,日军气急败坏地命侯延训抓出3个庄稼汉子,威逼着叫他们说出游击队员在什么地方。3个硬汉怒视着日军,高声喊我们村子里没有游击队员。日军立刻恼羞成怒,只见那个手中拿着军刀的日军穷凶极恶地直叫,将军刀向那3人一指,只听见几声枪响,3个硬汉立刻倒在血泊中,鲜血溅在了南岭大地。日军在残杀村民后还连叫带骂地闯进村子,将鸡、猪、鹅、鸭以及贵重的东西抢掠一空,上车扬长而去。
  1946年春天的一天上午。村民们正在石马地里干农活,国民党第八军的人马来到南岭村抓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当时人们称作“抓壮丁”、“抓官差”。多数小伙子闻讯早已逃到山上去了,国民党没抓到,便跑到干农活的田里,随便抓了两个人,用绳子捆着,进了村子乱砸乱抢,最后牵了两头驴,连人一起顺村西向即墨城方向去了。在那个年代,村民们担惊受怕,天天过着暗无天日、极不安稳的日子……南岭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子,村庄依山坡开辟而建。刘氏来南岭村定居后,族长率领全族人齐心合力劈山挖岭,开荒造田,基本上每户都有地种,但是有地多和地少之分,土地多一些的可勉强度日,土地少一些的家庭,拉大带小,生活非常艰难。为了多挣点钱养家糊口,有出去打短工的、做小买卖的,也有不少人推着独轮车贩卖粮食、豆饼,赶大集摆小摊为生,还有几家打铁、做木工活为生的。另外,有6家以种植梨树、桃树为生。南岭村出产的梨叫“恩梨”,很有名气,不但个头大且质细味甜,特别受人喜欢。还有3家以制铜、铁器为生。因当时的生活非常贫困,每逢过年过节家里来亲戚来客时,给亲戚和客人吃的是纯白面饽饽,自家人吃的是外一层是白面里边是地瓜面或其他杂粮的饽饽。
  新中国成立前,村中只有60户人家,500多人。到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南岭村已增到70户,人口1111人。到2007年猛增到840户,人口2040人。
  南岭村在新中国成立前,有耕地1300亩、山地200亩。虽有这些土地资源,但由于农民没有知识,不懂科学种田,祖祖辈辈仍过着吃山野菜、地瓜叶、地瓜和地瓜干的困苦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初步改善。20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生活水平下降。开展生产自救后,1965年农作物产量普遍提高,生活能够自给自足。南岭村的农作物种植以小麦、地瓜为主,其次有少量玉米、杂粮等,兼种些蔬菜。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作物产量比较低,每亩小麦产300斤,地瓜亩产700斤。随着社会的发展,1953年从生产互助组进入了农业初级合作社;1955年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土地和生产资料集体化;1963年生产自救,大兴水利建设,村干部以身作则,带领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每天早出晚归,建成了南岭水库,打机井3口,接着修建了离村西100米处的莲花湾水库。莲花湾水库周围是南岭村最肥沃的一片土地,名为“大帮田”,由于水源充足,93%的耕地得到了灌溉,同时实行了科学种田,农作物的产量大大提高,连年取得了好收成,到20世纪70年代末,小麦亩产达到800斤,地瓜亩产1600斤,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了近两倍。20世纪60年代初,家家用上了电灯,告别了点油灯时代。1966年村里创办了弹花厂,1968年办起了炭黑厂,1972年又建起了两个砖厂,同时由种粮食为主向种植蔬菜为主转变,1973年建起了小化工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村里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和锣鼓队,经常到其他村庄巡回演出。活跃在舞台上的有话剧、柳腔、吕剧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大队贯彻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实施了多分瓜菜地等措施,号召村民生产自救,扩大了蔬菜种植面积。有很多村民每逢初一、十五退大潮时,晚上赶海挖蛤蜊,以此贴补家用和改善生活。赶海挖蛤蜊的人,用钉子将一片铁板钉在木棒的一头,做成“刮子”,用刮子将海泥刮开露出蛤蜊后,将其挖出放入筐内,这叫“下旱海”,下一潮海能挖三四十斤蛤蜊。还有一种用耙子再装上一铁网兜,身穿胶皮衣到浅海水中去用耙子挖起海泥后,在水中来回摇摆。淘净海泥,然后将蛤蜊放进用充气的汽车内胎当保险圈的网兜内,这种办法称作“挖大抓”,下一潮海能挖蛤蜊百八十斤。
  登上南岭村前的东南山山顶,向西方远眺只见千米处郁郁葱葱的山峰拔地而起,那里便是青岛市规划建设保护的10个山头之一的楼山公园。楼山在清朝《即墨县志》中已有记载,由大小不同的4个山头组成,主峰海拔为98.2米,占地面积660亩。1984年初青岛市人民政府根据市第九届人代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市区十处山头的规划意见》,决定建楼山公园。同年3月动工,1986年7月6日经青岛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楼山公园”,1987年7月建成并对外开放。
  南岭村刘氏家族近代曾出了一些人才:清朝1887年出了一名秀才,名字叫刘维梓,曾经在本村教过私塾。刘吉岚,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武汉军区15军通信兵,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曾参加过大田里、元山阻击战等战役,在上甘岭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刘嵩世,1949年9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西南军区后勤运输兵,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荣立三等功一次,后在运送军需物资时光荣牺牲。提起抗美援朝来,村中老人们都记得1951年的秋天,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村民们自编自演了“活报剧”上街宣传,支持前线的将士们打击侵略者。一个高个儿的小伙子化装成“杜鲁门”,头戴一顶美国星条旗高帽子足有半米高,用豆面糊上个高鼻子,用红颜色将嘴画得又红又大,将肚子塞得高高的,后面跟着几个化装好的“美国兵”,手里拿着木头枪,嘴里哇啦哇啦直叫,“杜鲁门”手拿木制手枪,边走边喊,人们看了都说装得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岭村于1981年至1984年推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统一规划的需要,大量的耕田被征用,加上村民住宅增加、街道加宽、工厂建设用地等因素,村中耕地逐年减少。如今农业用地已经没有了,村庄由农业经济转为工业经济。1983年在西山建起了液化气站,村民烧柴燃煤做饭的历史成为过去。继而沿街兴建了商场、饭店、旅社等商业网点和银行储蓄点。南岭村划地20亩扩建了新枣园集,由南岭村出人管理。由于实施了引进外资的政策,先后有8家外资企业在南岭村落户。同时,以改革开放为契机,大力创办经济实体,村里从几十个薄弱的小厂发展到能经受市场竞争考验的20余家企业,有机械加工厂、电镀厂、化工厂、建筑材料厂、防腐喷塑厂、配件经销部、燃料加油站、综合加工厂等。个体私营商业和服务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目前已开办了百货店、粮油店、手机店、理发店、洗浴店、五金店、酒店、饭店以及摩托车维修部、汽车修理厂等60余家。其中发展最好最快的是广运五金店,其店铺遍及青岛的李村、沧口、黄岛、胶南等地,生意红红火火。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的基础上,南岭村又建设了一个集文化学习、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娱乐场所。1980年以来硬化路面共两万平方米,新修道路6条、桥梁和桥洞9座,新建居民大楼12幢,二层带小院的楼房80幢。重新修复了莲花湾水库,水库岸边种植了花草、柳树等,靠水库附近的主要道路边砌上了花墙。空旷区域建起了新型的别墅楼房,并修建了亭台、蜿蜒小路及花坛。现在成为绿树成荫、山清水秀、鲜花争艳的花园式居住区。村里全面更新、扩建了综合文体活动室,其中有文化培训室、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电子阅览室、健身室、老年活动室等。修建了篮球场、健身器械活动场。秧歌队、花鼓队、舞扇队、锣鼓队等越办越红火,并经常参加李沧区组织的大型文艺活动。
  为把南岭村建成文明、绿色、和谐的村庄,几年来在美化、绿化、亮化方面投资380万元,绿化面积达4000平方米,全村的街道及公共娱乐场所全部装上了照明灯。南岭村的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多项荣誉接踵而来,先后多次获得过省级交通安全单位和市级文明村庄、平安单位等称号。在社区党总支、居委会的领导下,经过全体村民共同努力,如今南岭村高楼林立,50%以上的居民住进了楼房,40%的居民已将过去的旧房翻新成宽敞的红瓦房,新中国成立前的古朴老宅已很少见了。居民们过着老有所养、少有所居,老少皆有所学、皆有所乐、无忧无虑、欢快和谐的生活。
  已经享受小康生活的南岭人并没有止步,一个崭新、优美、现代化的花园式小区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根据刘寿世、刘旭瑞、刘吉岚、刘林世、刘梅世、刘正忠、刘坦世等口述整理)

知识出处

李沧文史第四辑

《李沧文史第四辑》

出版者:青岛出版社

本书收集李沧文章,勾画出了村庄历史发展的轨迹,记录了当地的民风民情。是一部反映李沧区农村生活的瑰丽画卷。

阅读

相关人物

杜敦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岭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