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高都镇旧时民间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罗庄区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158
颗粒名称: 西高都镇旧时民间习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10
页码: 207-216
摘要: 当孩子成长到十六、七岁,即进入婚龄阶段,开始议婚。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事人不能自主。讲“门当户对”,一定要不犯克,犯“忌”不能“成亲”。待婚期临近,女方父母便正式到亲朋家发出邀请,讲明某天“约客”。婚女之舅父、母礼品较重,并且还须给甥女买灯盆。女方回帽鞋、成衣一身,称“回盒”。生男孩称大喜,喜气洋洋,生女孩称小喜,众人欢乐。
关键词: 民间 风俗习惯

内容

—、嫁娶
  当孩子成长到十六、七岁,即进入婚龄阶段,开始议婚。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事人不能自主。
  提亲:一般儿女到十六、七岁,父母便求亲告友,托媒给儿子说“媳妇”,给女儿找“婆家”,叫“说亲”或“提亲”。讲“门当户对”,一定要不犯克,犯“忌”不能“成亲”。
  订亲:男方用手巾包着钱,称“见面钱”,交给女方,女方收下,婚事随即告成。
  下柬子:下“小柬”即男方用“包袱”或“抬盒”装上备好的礼品、衣服、化妆品等,由男方请人或媒人送到女方家中。
  去日子:亦叫“去大柬”。待婚事定好后,男方就请人“査日子”,确定结婚日期,应用房屋,支床方位、时间,“娶女客”、“送女客”及双方亲朋“忌讳”属性,出嫁上头时间、位置,上、下轿(车)、坐帐方向,写在红纸上一式两份,称“年命帖”。随后择吉日由男方兄弟用“包袱”或 “抬盒”,将准备好的礼品,分四六八色,四六八身衣料,猪肉数斤,活鸡一对,鱼一对,点心6-10斤不等,化妆品一宗,艾一对,葱两根,高梁建“筷子”一把,“年命帖” 一份,一起送到女方家。约客:女方在接到“大柬”后,其父母先口头与亲朋攀谈“孩子的婚事已定,到时请光临”之类的话,亲朋即准备相应礼品。待婚期临近,女方父母便正式到亲朋家发出邀请,讲明某天“约客”。是日各亲朋备好礼品,一同前往。婚女之舅父、母礼品较重,并且还须给甥女买灯盆。
  下催妆衣:在结婚前两天,男方要下“催妆衣”。礼品比较简单,即为男方做好的红棉袄、棉裤,另外还有猪肉等。女方回帽鞋、成衣一身,称“回盒”。
  结婚:男方在下“催妆衣”后,双方家中开始准备结婚之各项事宜。
  ①铺床。按年命帖“要求”定方位,床上用高梁秸、麦穰、一对艾、几根芝麻秸铺设,上面铺花席、床单、被褥,放上枕头、压床鞋。床腿下用红纸包上砖与金钱垫好,床下放泥瓦盒一个。
  ②贴喜联。结婚前一天下午自家及本家大门、屋门要贴对联,三年内无亲人病故者贴大红对联及双喜,亲人病故未满三年则要贴蓝对联。院内如有石磨,要用红席或红被盖上。同一天叫亲戚,姑舅等长辈要人用小车、毛驴去接来,同辈下辈多自己前往。
  ③填箱。女方头天晚上要把礼品放人柜箱、桌、抬盒内,叫“填箱”。被褥放在桌子上,四角串好红绿花生,木柜内按嫁女岁数放馒头,一岁一个,四角各放一个大的,当中放一个最大的,此后再掐三大掐以示礼丰厚,再放一碗“宽心面”。桌子、箱子、抬盒各放点心、衣服、灯盆、化装品等。填箱要用灯照一照,以示明亮吉祥。舅父母、姑、姨、婶子、父母都要给嫁女钱,称“压腰钱”。
  ④上头。结婚之日早晨,嫁女根据“年命帖”上规定时间梳妆,头戴凤冠,上盖“蒙头红”,身穿罗裙,脚登父亲或哥的一双鞋,坐在椅子上,由哥弟抬到轿前换上鞋上轿。
  ⑤行路。最前面是一撒青龙帖的,过桥、拐弯都要贴上“青龙”一张,以示吉祥或“压邪”。其次是抬嫁妆的,,由小件、大件排序。再次是乐队,轿(车)两侧是小客,轿后是送女客、大客。轿为木制,高两米,四面各宽1米,为席装拱顶,前面留门,两面各留一小窗。轿衣为单扇四面一顶,顶四角用花线编织垂网及花穗。送嫁队伍在途中,遇到另有送嫁队伍,都要争上风头,靠北靠东走,以示吉祥高升。
  轿到男方门口即停,先收“落轿礼”,后落轿,根据要求常要“转轿礼”,此时小客派几个人到新房转转看看。
  ⑥迎大客。落轿后,由陪大客的着新郎至大客坐的车前,把毡铺在车门前,新郎恭敬的三鞠躬,陪大客的拱手施礼说客套话,大客即下车还礼,由陪大客的领到客厅,让至上首落座。
  ⑦迎新娘。新郎与娶女客、提毡、抱升、“撒福”的一起到新娘轿(车)前,将升放到轿门口,娶女客先到送女客车前施礼,口中一套客气话,送女客随下车答礼客套,至新娘轿前掀开轿门,新郎在红毡上向新娘鞠躬,新娘在轿内还礼,随即踏着升下轿,新郎转身站到毡的前头,此时“撒福”的向新娘、新郎头顶撒三把“福”,新娘走到新郎的一块毡上,提毡的将后一块毡提到前面,依次前进。到院中“天地桌”前夫妻并排站立,男东女西,由主持人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
  进入洞房,抱升的将升放在床前,新娘踏升上床,按规定方向坐下,叫“坐帐”。新郎用备好的烟袋将“蒙头红”挑起,高举放到福棚上。上好酒菜、红鸡蛋、酒具、宽心面等,新人喝“交心酒”,乐队同时奏乐。
  喜宴过后,大客送女客由陪客的带领至新郎父母房中,言谦虚之词:孩子小,不懂事,人情礼仪、针线饭食、田园活道不精细,多请亲家指导、教训、照顾等,再商定叫“对乐”的日期之细节。同时小客一人将新房窗上封的红纸撕开,以示明亮,将抬嫁妆的红绳一根扔到屋顶上,一根带回。
  过“对乐”:按约定的日子,由新娘的哥弟去叫妹或姐。叫时男方一般不安排酒饭,只安排茶、糖果之类,坐坐即走。送“对乐”男方应设席招待,有陪客的共叙家常。新娘要给婆家长辈买鞋、做烟荷包子,并带一对锅饼。
  磕喜头:婚后第三天,新郎新娘要给本家长辈磕喜头。一人提毡,先从祖父母起,后父母、伯父母、叔父母,由近及远,都带点心,享受磕头的都要给磕头钱。上喜坟:在磕过喜头的下午,到祖坟上坟,谓上“喜坟”,放鞭磕头。男女两人同去。用红纸压坟顶。
  过满月:结婚满月之日,女方娘家兄弟去把姐或妹叫回娘家,男方多数同往,带相应礼品,女方娘家诚意相待。以后女方走娘家随便常来常往,但每月初一、十五、二月初二、四月初八、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七月初七、八月十五、九月重阳、腊月初八、十八、廿八、二十四都属禁忌之日,讲究的还要忌讳“杨公忌”之日。
  旧时夫妻不合,没有离婚之说,男方不要女方叫“休妻”,女方离家出走称“逃婚”。
  男方“休妻”、“丧妻”再婚叫“填房”、“续房”,女方亡夫再嫁叫“回头”。男方娶“回头”一般是夜间三更左右,女的到男家先在备好的锅前烧三把火,称“续火”。
  二、生孩子
  坐月子:父精母血,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开始“坐月子”。一个新生命来到世间,家庭亲属喜笑颜开。生男孩称大喜,喜气洋洋,生女孩称小喜,众人欢乐。
  挂红子:孩子出生第三天早晨,在自家大门前檐挂红布,称“挂红子”或“挑红子”。红布上边用莛子缝住,下面两角把小铜钱缝在角面,如生男孩,须系上三根红莛做的箭、一张小弓、三个蒜头,意能文能武,会打会算。挂红子,一是吉庆,二是向亲友邻居告知家中又添人丁。
  报喜:孩子的父亲,也可别人代替,要到孩子姥姥家去报喜,报喜要有红鸡蛋及礼品若干。送米糖:多为小米、面粉、红糖、鸡蛋,童衣、小被之类。送米糖同时剪头,男孩为十二天,女孩为十七天。母抱婴儿,舅剪头,表示三下,众人围着夸奖说喜庆话, 随着往准备好的鞋筐内放钱。庄邻送米糖,主人都要回赠鸡蛋数个,同样以示感谢与共喜。
  “抓升”:待孩子到一周岁生日,主人家备好生日升,内放笔、书、算盘、秤、弓箭,由婴儿任拿。如拿笔、书、算盘,能文会算;如拿弓箭,称能武;如拿秤,能做生意;如抓多样,称文武生意万事享通。
  种痘子:孩子周岁前后,于春天要种痘子(现称接疫苗)。在左臂上划破三个点,点上药水,以此婴儿可避免出天花,接苗三天内,孩子要吃“发物”。
  谢花:孩子春天种上痘子,六月初一或六月初六,孩子的舅父去给外甥或甥女“谢花”,以示小孩免灾难疾苦,表示祝贺。
  天社:每年秋分前后天社节,为吉利,天社前孩子的外祖父家要给男孩子做一兰布马褂,前胸后背各缝制一黄圆布,前胸为交天大社,后背为长命百岁,意为福命长寿。
  三、丧葬
  上灵床:病危时须将自家房屋(堂屋明间)拾掇干净,搭一草铺,备好寿衣,亲属守候跟前,详细观察试脉,发现眼发直,“抬头文”展开或脉博异常,随即抬上灵床, 头南脚北,净面洗脚,穿上袜子、靴子,一般男上身穿长袍,外穿敞衣子,女下身穿裙子,上身穿大襟衣服,外套敞衣子。
  元气:停止呼吸后,手握铜钱或洋钱,两手腕各挂一串打狗饼,身下放几枚铜钱,“灵床”前放一小木凳,上放一盏油灯,灯前放香炉。灯旁放一碗倒头饭。灯前放一泥瓦盆,送殡前烧纸用。大门外放一瓦罐,称“汤罐”,男左女右扣在门旁。
  封门:人元气后,帮忙的把丧主家大门、屋门贴上黄、白纸,叫“封门”。
  披头:不泼倒头汤前,虽悲痛,但不能大声哭,请理发师给亡人之子剃头,女执事用麻把白布扎在儿子头上,儿媳闺女把头发放开,编上麻批,扎成辫状,边哭边披,从长到幼,依次进行。
  放腰绳:用苘批放成一头粗一头细的“腰绳”,大头握一疙瘩,小头放二股细绳,以便系在腰上。一老过世,儿女子孙束单腰绳,二老过世,束双腰绳。
  砍哀杖:要砍柳树枝杆,黄纸裹在中间。
  带孝:男的是孝帽(辈份不同,孝帽的样式不同),女的是手巾搭头,每次上坟都要戴着,孝帽五七坟后则撕开,不再戴了,女儿的手巾在上一年坟时由白色的换成黑色的,叫换孝。
  漫鞋:后生都要“漫鞋”,儿、女、儿媳用白布包鞋为撒茬,侄、侄女、侄媳、孙子、孙女不撒茬,一个老的去世,鞋漫大半,二老双亡鞋要漫整的。泼倒头汤:帮忙的用谷秸扎成一头小驴,上面放亡者上衣一件,放在大门外烧掉。泼汤时,儿子必须赤脚、光头,头上用麻批系着,男的在前,女的随后,男女哭着先在灵前叩头,然后手拉哀杖,长子在最前面端着盘子,长媳打着“引魂旗”到土地庙,烧纸、泼汤、叩头。
  停丧:一般三天。第二天要请主管人安排后事,请厨师支锅,请“鼓手”,拿“扎彩”,搭灵棚。门口挂一门帘,门帘旁放一座库(纸做的),门帘前放桌子,桌前放一口袋,内装高梁,口袋前放一领席,叩头用。两旁放纸人,每边二个,灵桌上放五碗四碟供品,三盘馒头,东头放酒壶一把,酒盅三个,香一对,筷子一双。
  辞灵:送殡的头一天晚上要辞灵,先由死者娘家(男方岳父家)表兄弟,姐妹家,庄邻本家,后自家,先男后女,依次进行。先填库,边哭边填,填库时即放些供品、纸等,最后由长子封项,填完库开始行礼。
  举纸:送殡当天早上,由执事人按亡人的岁数裁好相连的纸条,每岁一条,捆在一根丧杖棍上,叫“万岁纸”,由执事的带领子、侄、孙将“万岁纸”请到大门旁,男左女右,叫“举纸”。
  吊唁:吊唁人先到执事桌登记,后由一执事人拿一刀纸领客人行礼。灵桌旁执事喊“客至”,客人作揖叩头行礼,有叩四个头的,也有“四勤四懒”、“二十四孝”、“三六九叩”不等。执事人喊“谢客”,吹三声号,吊唁人向守灵人作揖。吊唁人有哭着上灵旁的,不去的,回头向谢客的作揖,小辈磕头。送盘缠、行路祭,吊唁人还要如此行礼。
  打框:送殡之日早饭后,亡者的长子托着叠好的烧纸,由人带领,吹着喇叭,二宅先生跟着,同到祖林,由族人安排大体方位、山向,二宅先生用罗盘测定具体地点,插好木桩,叫“点穴”,前、中、后挖土三锨,叫“破土”,随后由打框的开始挖放棺材的墓穴,叫“打框”。合葬穴的左侧挖一方形洞,下葬时放上木棍,铺上宣纸,叫“搭桥”,以便亡魂往来。
  请牌位:中午送过汤后,执事叠好“牌位”,上写某某之灵位。用两根高梁莛插在黄纸包好的“豆腐”上,上盖一块黑布,放在托盘内。亡者长子及“孝子”数人,跟着喇叭前去将牌位请到棺材前面。
  送盘缠:这是泼汤的最后一次。执事给纸扎马童轿夫、书童丫环起名、开光、喂饭,马上或轿内放上一件亡者衣,送到土地庙旁侧。亡者长子双手端着牌位,“孝子”、“孝眷”随后,吹喇叭的在前,至土地庙前磕头浇汤,放上牌位、“引魂旗”,点着轿(马),“孝子”、“孝眷”依次行礼后回家。
  刹材口:送过“盘缠”即“刹材口”,由执事的将亲人叫齐,这是最后一次见亡人,先不许哭,待执事的将棺盖移到一边,扶正尸体,拿开“蒙脸纸”,用新碗盛少许水,棉花蘸水在面上示意几下,叫“静面”。盖上“蒙脸纸”,把材盖移回,此时亲人痛哭。执事的用钉刹好材口。出棺:棺材托泥板处穿两根大绳,一声号令,棺起外出。前面有人双手在后背棺头,两侧后面人用手托,一直到架子上放稳。待架子工用绳稳好棺,架子头详细观察后,一声“前后搭肩,起一一”,棺材平稳升起,一执事将“老盆”在亡者长子头上一触,随着“起”声摔碎在石头上,叫“顶老盆”。
  行路祭:路祭桌摆有供品,桌前铺席,客人按辞灵的顺序依次行礼,待“孝子”行过礼后,起棺上路。“孝眷”解开腰绳疙瘩回家。回家路上不能哭。
  上林:至祖林,吹起喇叭,架子头一声号令,架子工小步慢跑到框旁,“孝子”跪拜,随号落棺。查看框深度、长度后,移棺入框,调好方位,盖好席,席上放三锨土,客人先行礼,“孝子”后行礼,回家。
  上坟:灵堂“五七”之内,天天夜间有人,不能关屋门。上三天坟前,每晚儿孙都要到坟前烧纸,叫“做伴”。上三天坟时坟顶应用泥三锨盖顶。“五七”之内,每七天的晚上要烧纸。“五七”坟下午上,要用纸钱领魂,由长子兜着上林放到坟前。上完“五七”坟,丧事才算基本结束。
  (西高都镇政协办供稿李土贤李秀成李松允许宗真撰文)

知识出处

罗庄区文史资料第一辑

《罗庄区文史资料第一辑》

本书分为历史足音、人物春秋、史海钩沉、民族宗教、双月览胜、罗庄风情等6个部分,讲述了罗庄区重要的历史事件。

阅读

相关地名

西高都镇
相关地名
提亲
相关专题
订亲
相关专题
下柬子
相关专题
去日子
相关专题
约客
相关专题
下催妆衣
相关专题
铺床
相关专题
贴喜联
相关专题
填箱
相关专题
上头
相关专题
行路
相关专题
迎大客
相关专题
迎新娘
相关专题
磕喜头
相关专题
上喜坟
相关专题
过满月
相关专题
坐月子
相关专题
挂红子
相关专题
报喜
相关专题
送米糖
相关专题
“抓升”
相关专题
种痘子
相关专题
谢花
相关专题
天社
相关专题
上灵床
相关专题
元气
相关专题
封门
相关专题
披头
相关专题
放腰绳
相关专题
砍哀杖
相关专题
带孝
相关专题
漫鞋
相关专题
泼倒头汤
相关专题
停丧
相关专题
辞灵
相关专题
举纸
相关专题
吊唁
相关专题
打框
相关专题
请牌位
相关专题
送盘缠
相关专题
刹材口
相关专题
出棺
相关专题
行路祭
相关专题
上林
相关专题
上坟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