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基本消灭麻风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沭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073
颗粒名称: 临沭县基本消灭麻风病
分类号: R755
页数: 6
页码: 26-31
摘要: 麻风病从公元前551年就有医书记载,在我国流行了近五千余年。但历代统治者对麻风病患者不管不问,患者得不到治疗,致使晚期病人多数毁容和肢体残废,在群众中形成了“麻风病为极可怕的传染病,一旦得病无法可治,只有死路一条”的认识;社会上也有这样的流传:麻风病为天刑病,传染性强,又是遗传性疾病等等。致使患者受岐视,甚至亲人怕传染也对其远离。也有人患了麻风病后不敢就医,直到出现严重畸残以后才就医治疗,给本病的防治工作增加了困难。
关键词: 临沭县 麻风病

内容

麻风病从公元前551年就有医书记载,在我国流行了近五千余年。但历代统治者对麻风病患者不管不问,患者得不到治疗,致使晚期病人多数毁容和肢体残废,在群众中形成了“麻风病为极可怕的传染病,一旦得病无法可治,只有死路一条”的认识;社会上也有这样的流传:麻风病为天刑病,传染性强,又是遗传性疾病等等。致使患者受岐视,甚至亲人怕传染也对其远离。有的病人被逐出家门,过着非人的生活,有的自杀了之。也有人患了麻风病后不敢就医,直到出现严重畸残以后才就医治疗,给本病的防治工作增加了困难。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随着人民卫生事业的发展,麻风病的防治工作也很快开展起来。1951年在全国防疫专业会议上,专题讨论了麻风病防治工作;1956年发布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也明确规定了积极防治麻风病的任务。1957年以后,卫生部召开了一系列全国性的麻风病防治和科研会议,并制定了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提岀了“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明确了方向和任务。各地都建立了防治机构,并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山东省从1955年开始培训防治人员,拨专项经费购药为病人免费治疗。
  临沭县为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1958年各公社都建立麻风村一处,把麻风病人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和治疗。各公社医院也均有专人负责为病人检查和治疗。从1955年-1956年,临沭县先后派出13名医生到省学习麻风病防治技术。当时参加省学习班的有高树果、王玉道、龚乃源、李劲道、臧书汉同志,他们回县后在麻风病防治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58年所建的麻风村,以后多数解散;1961年恢复临沐县时,全县仅有麻风村三处。这三处是韩村石柱山麻风村、夏庄孙岭麻风村和石门东岭麻风村,三处共住麻风病人68名。由于临沭县是麻风病高流行区,病人较多,全县人民都很关心麻风病防治工作。县党代会、人民代表大会都有代表提出的议案;县委、县府领导对麻风病防治工作也给以高度重视,将其列入议事日程。1963年,县政府向行署和省人民政府写了专题报告,要求成立麻风病防治机构,很快得到省府批准,建立了“县皮肤病防治站”,县政府也拨出专项经费购置设备和药品,从此我县的麻风病防治工作走向正规。
  1964年,县人民政府又向省府写了专题报告,申请拨款建立大型麻风村一处,以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省政府非常关心此事,很快拨给专项经费5万元为建立麻风村专用。县人民政府在筹建麻风村选址问题上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分管县长张兴玉亲自带领皮防站站长王玉道和医务人员,深入到古龙岗、石门、夏庄一带选择麻风村址,最后决定在石门林场建立麻风村一处。为建村,县人民政府下发文件,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由病人所在村出工和部分建筑材料,这样利用省拨来的钱就能多建一些房屋,以便把病情较重的病人全部收入村内治疗。1966年底,新建麻风村竣工,共建病房90间,医疗、办公用房21间。同时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将石门林场移交给皮防站,1000余亩山林和土地为麻风村使用。麻风村内有山林、水库,环境优美,为病人安心治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967年5月,决定收治第一批病人63名。为此县府又下发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做好入村病人的思想工作,解决好人村病人实际困难,使其安心入村治疗,争取早日康复,使第一次收容工作顺利完成。因临沭县麻风病人较多,新建的麻风村不能满足防治工作的需要,1972年,省、地增拨扩建麻风村经费,对麻风村进行扩建。在扩村和收容病人工作中,为了搞好部门间的协作,1973年由分管县长挂帅,民政、公安、农业、林业、商业、粮食、财政、县社、卫生和麻风村所在地政府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麻风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处理建村和麻风病防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事变动,县府先后四次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充实调整,并及时研究解决麻风病防治工作中的问题。1972年,县委书记杨廷谷为收容麻风病人入村治疗,召开了由各公社书记参加的电话会议。县委、县府也召开了各公社负责人、医院院长参加的专题会议,对麻风病人入村治疗,病人及家属的生活等事项作了具体安排。自1961年恢复县以来,历届县委、县府为麻风病防治下达文件达24次,卫生局下发文件4次,对防治工作中的普查、调查、收容病人、病人的生活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在82至85年的麻风病普查中,卫生局徐昌远局长、杨春富副局长还亲自带队走村串户,具体安排普查和宣传工作,使普査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1984年,甄玉珍副县长骑自行车亲自到麻风村访问病人,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使病人深受感动,决心安心治病,争取早日康复,重返农业第一线,为社会主义建设出点力。在第一次收容病人入村治疗时,县民政局为病人做木床120张,同时每年都给住村病人解决单衣和棉衣,使病人夏有单冬有棉。每年春节,县府、人大、政协和麻风病人防治领导小组成员,都要带慰问品前往麻风村慰问职工和病人,并与病人一起欢度节日。为解决麻风村运煤、运粮的困难,县委书记杨廷谷从扶贫经费中拨款给麻风村买了一台12马力拖拉机,解决了粮煤运输和土地耕种的困难。
  1963年11月,县建立皮肤病防治站,王玉道任站长,医生5名;至1991年,人员增加到38名;医技科室不断健全,技术力量不断加强,人员相对稳定。对充实的人员及时送省、地进修学习,到省学习17人次,地区学习25人次。为在县境内全部消灭麻风病,广大医务人员不管冬天、夏天,不怕脏和累,对每一个病人都要多次登门,为他们看病送药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临沭县的麻风病防治工作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67年以前,从1955年开始调查摸底,掌握全县麻风病流行情况,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是1967年大型麻风村建成后,全县病人集中到麻风村统一管理治疗,使麻风病防治工作又前进了一步。由于领导重视,不断充实防治人员,医务人员对住村治疗和社会防治工作分成两个组,一组为入村病人每天进行检查治疗,及时做好病历小结及各项记录,使麻风病治疗工作正规化、科学化。另一组做社会防治工作,及时发现新病人,并对治愈岀村的病人定期进行观察和巩固治疗,同时完成全国的统一科研任务——免疫监测等各项工作。使我县的麻风病治疗和预防工作接近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
  三是1980年以后,我县在麻风病治疗中逐步推广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推荐的联合化疗方案。此方案在麻风病治疗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它疗效好,麻风病在一周内失去传染性,(麻风杆菌99%被杀死),所以废除了隔离制度,麻风病人不需要入村,可以在家边工作边治疗,使麻风病人和家人从思想上解除压力,病人能主动配合医生治疗。
  由于我县医务人员的积极努力,使麻风病联合化疗率和服药率均达到百分之百,治愈率明显提高。加速了我县消灭麻风病的速度。经过卫生部门和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临沭县1991年就实现了省规划目标和卫生部颁发的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指标。全县共确诊麻风病人811名,历年共治愈583名,除死亡外迁外,1991年底尚有病人3名。
  附:麻风病传染的有关问题
  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同其他传染病一样,构成麻风病的传染要具备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来自瘤型和界线类麻风病体的皮肤和粘膜损害处的麻风杆菌。瘤型麻风病人带菌和排菌多,传染性较大,是主要的传染源。其次为界线类麻风病人。结核杆型麻风病人,一般没有传染性。
  传染途径:
  麻风病的主要传染方式是直接接触传染,其次为间接接触传染。直接接触指的是与麻风病人同吃、同住的密切接触。间接接触指的是被病人排菌污染的被褥、毛巾、食具等,未经消毒就给健康人使用,都有被传染的可能,但比直接接触传染次要。
  易感者:
  通过研究发现,正常人群对每一种传染病都存在易感者和非易感者。也就是说有的人对麻风杆菌没有抵抗力,容易感染麻风病,而有的人体内存在抵抗力(免疫力),麻风杆菌进入体内后即被消灭而不被传染。一般地说,成年人对麻风病抵抗力大,14岁以下的儿童抵抗力就弱,这和其他传染病一样。
  麻风杆菌的活力:
  麻风杆菌在潮湿低温的情况下活的时间较长,在干燥温度高的情况下活的时间短。在0℃环境中存活3周以上,4周后其活性明显下降。-13℃至60℃环境中能存活数月。30-33℃环境中三周后失去活力。夏季日光照射二小时或加热60℃-小时后即失去活力。

知识出处

临沭文史资料

《临沭文史资料》

临沭文史资料第七辑文史资料,在内容上,建国前的有关史料仍占较大比例,诸如匪祸、人物、名胜、文物等。对建国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映我县各项事业发展以及发生的某些重大事件,如水利、邮电、保险、征兵、知青下乡、卫生防疫、公安工作、民工支边等,则重点进行了组稿和选用;目的是使资料更贴近现实,以史为鉴,教育后人。可以说,本辑内容兼古及今,可读性强。

阅读

相关人物

唐成岩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高树果
相关人物
王玉道
相关人物
龚乃源
相关人物
李劲道
相关人物
臧书汉
相关人物
张兴玉
相关人物
徐昌远
相关人物
杨春富
相关人物
1955年至1956...
相关事件
麻风病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