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地处山东最南部,属平原地带,境内河沟纵横,十年九涝,素有沼泽地之称。
1982年底我转业到郯城县交通局,任副局长。
刚到交通局不久,局党组分工我抓路桥工程建设和养护。当时,由于经济技术人员缺乏,经济条件的制约,全县只有不到210公里的县、乡三级以下沙土路,常常是“晴天洋灰路,雨天水泥路”。为积极创造条件修好路、架好桥,彻底改变郯城交通落后的面貌,1983年1月2日下午,局党组研究由我组织勘测小组,带领胡光勤、程正修、韩会森、阚金明、袁洪标等十名同志近两个月时间跑遍了全县80%的村庄,拟定了全县县乡公路建设发展规划,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一支养护队伍,并在14个乡镇配备了专职养路员,又从干部职工中选拔了有专长、热爱公路事业的组建了一支施工队伍,成立了公路科,科长是胡光勤同志,副科长程正修同志。养护管理员阚金明同志分工负责归义、庙山、李庄、黄山等北片11个乡镇,韩会森同志分工负责花园、归昌、杨集、红花、髙峰头等南片11个乡镇的道路养护工作,程正修、袁洪标两同志负责小修工程建设。为了提高业务技能,又组织这支队伍中大部分同志到外地学习和培训。
由于路面是沙土路,里程多,车流量大,要搞好建设与养护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雨天汛期水一冲,路面坑槽、波浪全有了,开始养护路面用的是沂沐河黄沙,由于这种沙含土多,风一刮,沙子就剩下极少了,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了解到国营803金矿的沙子粗,沙粒大,摊在路上不易压碎,基本保证晴雨通车,从1982年开始,随后在短短的六年时间,一座大山似的金矿沙子被摊铺在全县公路上,自从用803金矿粗沙以后,沙土路养护质量在全区连续八年保持在前两名。
1988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髙,车流量增加,南来北往的司机师傅们对郯城的路发出了“南京到北京、郯城跳舞厅”的由衷感叹,路面坑坑洼洼、髙低不平,公路窘迫,桥梁建设更为难堪,面对现实,不少乡镇村落,人们虽近在咫尺,但时常是望河兴叹,红花乡与大尚庄不过是一节地的路程,但由于书河横亘其间,而变成了千里之遥,1988年夏季沭河发生了严重的沉船事件,大尚庄乡一个村就有十五人被汹猛的河水吞食。不仅如此,由于道路不通信息不畅,郯城到亚欧大陆桥头堡连云港市要绕行30多公里。红花乡经济价值极高的红石,只能攀上农户猪圈、羊棚的围墙,新村乡万亩银杏园也只是被作为老祖宗留传下来的赖以维持温饱的一块薄地。由此看来,郯城公路、桥梁的建设已成为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人们守着金山银山长吁短叹,贫困依然,路桥建设严重滞后,阻碍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人民群众企盼路,改革开放呼唤路,经济腾飞需要路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此,交通局党组一班人分工不分家,采取多种方式、方法积极向县委、县府建议,县委、县府的领导深刻地认识到,要致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尽快实现全县奔小康的战略目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1991年初,当时的县委书记蔺景和根据交通局党组的建议,洞察来自外部的公路建设动态,把握交通发展的趋势,专题召开县委常委会,对全县的公路建设进行通盘规划,作出了未来5年、10年交通发展战略计划《关于加快公路交通建设的若干规定》,提出了“八五”期间,力争乡乡通硬化路,进一步加快路桥建设,改善对外开放的环境,使交通工作真正成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接着,县委、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民工建勤,以工代赈,以资代劳的政策规定,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出力出资,投工投劳。从1991年春天开始,一个立足“全社会,办好大交通"的如火如荼的公路交通建设大会战在古郯大地展开了,人们精神振奋,奔走相告。交通局干部职工群情高涨,个个摩拳擦掌。
梦想多年的愿望就要经过自己的双手,变成美好的现实,当时的交通局长宋法亮在进军“八五”公路交通建设工程誓师大会上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激动地说,改革开放和时代的发展把我们推上了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我们交通局人人都是开路先锋,是英雄是好汉,咱们工地上见。当时多数乡镇党委书记找到交通局局长要求修路。1991年3月2日大尚庄乡与红花乡之间的“连心桥”工程打响了;10月10日,郯城县庙山镇至泉源乡路面硬化工程开工了,该路由市交委设计,全长4公里,宽7-9米,采用拳石基础,水泥板厚18厘米。当时,我担任这两项工程的坐阵指挥,初春时节,春寒料峭,而路面硬化工程工地上,却热火朝天,交通局的干部职工及筑路民工一起,吃住在工棚里,昼夜不停地奋战。那时施工设备简陋、混凝土搅拌机是土机械,摊铺机是牛拉的,专司运输的拖拉机也只有五、六台,但大家丝毫没有因设备简陋而放慢工程进度,降低施工质量。摊铺机牛拉累了,一线指挥员韩会森、张维年、李开学等同志带领大家冲上去继续拉,拖拉机运输赶不上,大伙就用地排车、推车运。为了保证路基石料和沙土的平整度,工程技术人员李开学等同志在测量工具不足的情况下,一步一步地用脚丈量,每一步都要走上十几个来回,一天下来光走路就是三、四十公里,手磨出了血,脚磨出了泡,咬着牙坚持着,干劲丝毫不减。
“连心桥”是由临沂市交通委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毕业生张学荣同志设计,主桥长204米,引桥156米,跨径6米,34孔,在工程开工不久,张总工即和我们吃住在工地上;参战的程正修、张维年、李开学等同志与民工一起,夜以继日,顽强拼搏。庙山路同年8月底完工,连心桥于同年9月28日竣工,仅仅用了半年时间一座彩虹般的大桥,架通了沐河东西两岸。工程建设期间,时任红花乡党委书记徐勤开、大尚庄乡党委书记石效彬,多次带领乡党委、政府两委成员到工地慰问,协助解决工程遇到的难题,这既体现了当地党委、政府对路桥建设的支持和重视,也是对我们工程施工者的鼓励和鞭策。
“路是铺下去的碑,碑是立起来的路”。为了解决工程投资和更新设备问题、科学施工问题,局党组研究每人集资5000元,只提议不作规定,当时考虑到干部职工会有很多意见,不料方案一公布,职工的反映出乎局党组的意料,大家踊跃参加集资。青工宁涛还未做通未婚妻的工作,眼看离集资截止日期还有一天,干脆先交集资再做工作,一跺脚先拿上了,老干部本来不在这次提议范围,听说集资买设备,老局长翟天增、张开良各把多年的积攒5000元存折交给了局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4台拖拉机、1部摊铺机,2台压路机等机械就被运到了工地上。回想当时情景至今还很难忘怀。
1992年5月,郯城县交通局从事公路工程建设的工程站宣告成立,工程站站长由杜效廉同志担任,在1991年至1992年的两年时间里,在杜效廉站长的带领下,郯城县县乡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县乡公路拓宽改造了33.6公里,新建改造公路71.4公里,疏通加固路面90公里,县乡公路硬化30公里,郯城河道上又一座桥梁——重坊大桥出世。
1992年7月,为了使郯城县乡公路交通面貌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局党组打破常规,在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上硬拼硬闯,踏出一条崭新的路。先是修通郯城至新村的沥青路,疏通了“银杏之乡”万亩银杏园与外界隔离的东部通道,而后又在沂河上架设一座通向外部的桥梁,这不仅是新村乡群众的共同愿望,而且也是郯城特色农村发展的迫切要求。在重坊大桥论证时,已是8月份了,按照冬季不能施工的惯例,只能等到1993年春大桥才能打桩兴建,是立即动手,还是在等上大半年再干?机不可失,时不待人,在经过上级技术、科研部门的反复论证后,当时交通局长宋法亮在局党组会上做出了迅速开工建设的决定。
本年10月下旬,郯城重坊大桥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打下了第一桩。
这年冬天来得比往年早,11月中旬西伯利亚的寒流不断袭来,河沟里早早结了青色的冰凌,河床、堤坝上的枯草在寒风中瑟瑟抖动。此时,重坊大桥建设工地却是一片忙碌的景象,筑桥干部职工与民工一起奋战在施工最前列。当时大167桥由我坐阵指挥,韩会森同志一线督战,李开学、齐文涛同志负责技术,市交委勘测设计,主桥长352米,引桥258米,跨径8米,44孔,支撑大桥的88个桥墩是12月份开始浇筑的,到1993年元月份,工地上已是滴水成冰,新浇筑的桥墩如果受了冻,整个工程毁于一旦,后果不堪设想,现场的每个人都冥思苦想,集思广益,终于想出了用打桩的护筒包起来,内孔插电炉子,中间再插上了电炉子,可以防冻,在大家的精心护理下,88樽桥墩安然无恙。大桥施工中,采用了冲击钻打桩,打桩期间出现的那件惊人的事情,至今历历在目。1993年1月28日下午,由于操作工小李经验不足,致使吸泥桶掉进了桩眼里,这时天上飘起了雪花,凛冽的西北风刮得人睁不开眼,水面上还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凌,下水打捞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不少人的意见是在原来的
打好的桩眼旁边再打上一个。我仔细琢磨了一番,打一桩眼要花掉六七千元钱,扔掉一个吸泥桶至少三四千元钱,不行,决不能让这一万块钱白白地浪费掉。我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大伙一个个都感到十分吃惊,这么冷的天,站在平地上都有点受不了,甭说是潜入河底去捞吸泥桶,在场的同志有的直摇头,有的劝我不要乱来,个别民工干脆溜走了。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立即喝上一大碗酒,脱下棉衣就跳下去,旁边的韩会森、李开学同志一把拉住我说:“杨局长,你也是50多岁的人了,这么冷的天,冻坏了身子咋办?”我说:“我是党员、是干部,主意又是我出的,我不下去谁下去?”说完我第一个跳入河中,随后又有韩会森、李开学、齐文涛等十几个小伙子也不甘示弱地一个接一个跳下去,我们十几个人轮流在水下干了半个多小时,硬是用三个千斤顶,把吸泥桶顶出了水面。就是凭着这种敬业精神,计划投资250万元的重坊大桥,仅用193万元就拿下来了。据测算,6年来我带领的施工队伍从工程项目和其他开支中节省下来的资金,可以再建设三个重坊大桥。这个投资近200万元,正常工期需一年半的大桥仅用了9个月就竣工通车了。此桥经过上级质检部门检验,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标准,被上级交通主管部门誉为临沂市公路桥梁史上又一奇迹。
进入1993年8月,临沂市公路交通方兴未艾,我和新任交通局长高树杰同志在临沂10个县区跑了一圈,被兄弟县区的那种“要路不要命,革命加拼命”的干劲深深地感染了,回到局里,我们一起召集人员反复测算论证,立足“八五”着眼21世纪,积极再次向县委、县府建议调整''八五”计划,制定远景计划。县委、县府采纳了我们的建议,1994年初制定了郯城县公路交通建设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第一步到1995年,干线公路重点围绕省“三纵三横一环"公路主框架,完成205国道郯城段,省道苍郯路的改造;县乡公路以提高现有道路等级标准为重点,使现有的县乡道路硬化,同时,新增沥青路面56公里。第二步,到2000年,干线公路以建设高速公路为重点,全县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为重点,建成“六纵六横"公路框架,新建县乡道路62.4公里,改造部分县乡道路,全县有五分之一以上乡镇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公路总里程达到612.5公里,其中干线公路达到146.5公里,县级道路220公里,乡级道路246公里。干线公路好路率达95%,到1995年末,规划中确定的第一步目标任务已基本实现。
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接通我县与东海县以及连云港市的公路联系,打开我县的东大门,确保当年全县县乡公路专项工程任务的完成,决定修建郯东沭河公路大桥。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大桥施工任务,由原县长慕增利同志亲自任总指挥,原人大主任田庆淮、原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岳庆仁、人大副主任李祥友、副县长邰建民任副指挥,交通委主任高树杰以及县直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组成指挥部,我担任坐阵指挥,工程于1996年3月17日破土动工。该桥由市交委勘察设计并负责技术指导,全长1130米,其中主桥长429米(33孔,跨径13米),引桥700米,工程总造价800万元。其中:郯城镇筹集140万元,归义乡60万元,市交委分两年补助300万元,向省厅争取200万元,县自筹100万元。施工期间,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交通委主任高树杰十三趟去济南向省厅争取资金,而我们在施工一线的同志,加班四十个昼夜创打完三十六块桥板的记录,整个工程历经六个月的艰难奋战,于同年九月底429米的大桥主体工程胜利竣工,大桥施工中,还首次引用了山东省深基础打桩公司旋转式打桩方法,保质保量地使工程提前完工。在近半年的施工中,我本人由于疲劳和疾病的折磨,牙齿三分之二脱落,安了假牙,在生活中极为不便,到大桥完工时,我体重又下降了十多斤,曾6次昏倒在工地上,有些参加施工的青年动情地说:”杨局长,你这么大年纪,跟我们一起加班加点,一起拼命干,我们服气。”我想,谁让自己是一名领导干部呢,是领导就要身先士卒,就要起表率作用,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十多年来,家庭中一些实际困难很多,老伴因为长期有病又要照顾家庭提前办了内退。在黄山镇路面摊铺硬化的紧张阶段,儿子的订亲我也没有参加,儿子委屈地说:"天下还有俺这样的爹吗?连亲生儿子的订亲大事都不回来看看。”确实我欠家里人太多了,但也就是靠着这种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我带领的施工队无论对大桥施工,还是道路硬化,在市交通委验收中都被评为优质工程。
难忘啊,艰苦的岁月,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修路架桥的情景,确实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甚至有付出生命的危险,但是当看到所修的路,架的桥方便了当地群众,沟通了两岸经济,促进了一方繁荣时,我感到由衷的自豪和欣慰。我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当做的事情,能为群众、为社会做点实事、好事,再苦再累也值得。
1996年12月16日这天,郯城县在全市第一个实现乡乡道路硬化并全线通车。通车那天,我们在郯东沐河大桥上看着自己指挥修建的桥,我在想:这些年来,县乡公路桥梁工程比较多,工程用料必不可少,为了杜绝劣质原材料进入工地,我曾挨过地痞流氓的咒骂和拳头。社会上有很多人,包括亲朋好友都想通过我承揽工程挣点钱,有的为了达到目的,送来了钱和物,但我坚决拒绝,坚持公开招标,堵塞了漏洞,同时也保证了工程质量。这样一来,有些亲朋好友不理解,便骂我六亲不认,特别是1996年修建郯东沐河大桥期间,我本人退到二线担任副主任科员时,有人说我都快退休了,还那么认真,拼那个命干什么,对此,我不想多做解释,但我明白,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该心地无私、两袖清风地做人,就该为人民多做些有益的事。
杨学贵口述刘志会王富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