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发展银杏亲历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047
颗粒名称:
发展银杏亲历记
分类号:
F307.2
页数:
8
页码:
150-157
摘要:
我出生、成长于新村。新村位于郯城县西南25公里沂河东岸,是郯城八景之一“红崖古梅”的景点。这里,土地肥沃,最适宜银杏栽培,素有“天下银杏第一乡”的美誉。
关键词:
林业发展
银杏
内容
我出生、成长于新村。新村位于郯城县西南25公里沂河东岸,是郯城八景之一“红崖古梅”的景点。这里,土地肥沃,最适宜银杏栽培,素有“天下银杏第一乡”的美誉。
新村,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栽培银杏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北魏年间就有种植。官竹寺北侧,胸径五围的那棵被称为“大神树”的古银杏树,就植于北魏正光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以后历代均有种植。现有四五百年树龄的银杏树100多棵,一百至三百多年树龄的1500多棵。
听老人讲,从清朝康熙至民国初年,是新村种植银杏的鼎盛时期。那时,从新村北门的红石崖至江苏邳县的坝台,南北十余华里,广植银杏树。形成银杏林网,村周團,星罗棋布,到处都是银杏树,从老人口里留下这样的诗句“出门何所见,满目银杏园,屈指难数尽,何止株万千”。这一时期银杏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沂河水运交通方便,南北各大城市商贾云集于此,贩运收购白果,使白果销路畅通,效益大,农民愿意种。七七事变前 ,银杏已发展到10万余株,年产白果200多万斤。
七七事变后,1938年4月,日寇占领郯城,实行三光政策;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山东,到处砍伐树木筑碉堡、围鹿砦。砍树木殃及白果,几代人的辛勤栽植被砍伐殆尽。
1949年,郯城解放后,银杏发展仍然不快,因为销路闭塞,价格低,加之“桃三杏四梨五年,无儿不栽白果园”民谣的影响,群众不愿栽植,使银杏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副、林、牧、渔等百业并举,不但使农业大幅度增产,同时也为银杏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个人土生土长,自幼耳闻目睹,对银杏的开发研究,颇感兴趣,我初中毕业后,就决心从事这一工作。1979年,我带领本村技术员,在山农大、省林业厅经济林站门秀元老师的指导下,先后搞起了银杏矮化密植、提前结果的科研项目,使银杏小苗嫁接后,三年结果,五年形成产量,十年进入盛果期,这一项目试验成功后,解决了银杏发展缓慢的问题,改变了“无儿不栽白果园”的旧观念,为银杏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广大果农栽培银杏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由于我在银杏开发上做出了一点成绩,1992年被聘为科技副乡长,专门负责银杏的开发研究工作,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制定了科研项目和长远规划,特别是县委、县府、林业局领导的支持;省人大李晔、苗凤林等老前辈不断的鼓励,使我干劲倍增,一心一意扑在银杏的开发事业上,特别是90年代初,县举办的两次银杏节,中央、省、市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云集新村,研究银杏的发展与开发,更加坚定我热爱银杏开发工作,我决心带领全乡群众发展银杏致富,促使全乡银杏生产,突飞猛进的大发展。
几年来,全乡银杏矮化密植园发展到3500亩,优良品种园800亩,定植间作园500亩,采叶圃4500亩,一二年育苗圃3500亩,栽植银杏路45华里,银杏林网100华里,还有18华里的银杏万亩园,形成了沿沂河20华里的银杏种植区,真正是村村都有银杏园,户户庭院都有银杏树,成了名符其实的“银杏之乡”。1997年,全乡单银杏一项产值,人均达2200元,贸易总额超亿元。
近年来,我们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银杏生产,在乡驻地建立了六大市场:一是银杏市场,果实上市后,销往全国各地及法、德、日、南韩等国家;二是银杏叶市场,银杏叶上市后,销往上海、江苏、湖南等全国百多家银杏叶提取厂;三是银杏苗市场,苗子销往河南、安徽、江苏、湖北、辽宁等省市,年年供不应求;四是盆景市场,银杏盆景是农民家庭支柱产业,农民利用农闲搞盆景,千元不出盆,万元不出户的很多,五是品种市场,近年来,由于银杏的大面积发展,优良品种成了抢手货,全乡建立优良品种基地三处,培养优良品种23个,其中12个经国家154科委鉴定,4个经省科委鉴定,获优秀品种奖;六是技术市场,由于我乡的银杏发展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求购技术资料、要求培训的很多,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党委和政府又成立了“银杏技术推广中心”指导银杏诸方面的技术,近年来,接待外来参观学习者达十多万人次,同时还与全国各地许多乡镇为发展银杏结成友好乡镇。对栽培、管理、嫁接、授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和赞扬。六大市场的建立,使我乡于95年同法国、德国合资建立了银杏叶烘干厂一处,签定了长期的合同,解决了银杏叶的销售问题,给群众发展银杏吃了定心丸,把我乡银杏发展推向了一个新台阶。“天下银杏第一乡”的美誉更加闻名全国。
我乡领导,始终把发展银杏生产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把它视为绿色企业、不冒烟的工厂。本人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科技副乡长,决心把毕生精力用于发展银杏上。在抓上述工作过程中,可说达到了废寝忘食,由于有了成绩,虽苦虽累,也感到快乐,因为,由于银杏的发展,带动了全乡经济的全面大发展,具体地说,从95年至今,用银杏的收益,在全乡搞了四通:一是村村通电;二是全乡通了程控电话;三是户户通了有线电视;四是全乡村与村之间都铺上了水泥路。银杏收入百万元户5户;50万元的10多户,30万元的占总户数的20%, —般的户都在5——8万元。如本乡黄村黄敬符,近年来发展新老银杏园11亩,年产果4000多斤,银杏叶8000余斤,银杏苗年出圃3万余株,每年盆景2万余元,年收入25万余元,近几年光银杏收入就超过百万元,人们送他外号称“黄百万”。
过去常说的"桃三杏四梨五年,要吃白果30年''变成了“桃三杏四梨五年,栽上银杏就赚大钱”。我们的经验是:”要想富就要多栽银杏树”,并提出“先富帮后富,全乡共同富”口号,引导农民走大家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由于银杏业的发展,带动了各业的腾飞,使新村全乡于95年村村迈入小康。
现在,新村正以快速的经济发展,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着海内外更多的佳宾。新村人,对自己,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为在本世纪末,使全乡人民由小康达到富裕,人人过着幸福的生活而豪情满怀,阔步前进。
禚宝洋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
本书从农业、水利、林业等不同的侧面,记述了50年郯城建设的成就。
阅读
相关人物
禚宝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