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湖米香飘万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037
颗粒名称: 采莲湖米香飘万家
其他题名: 采莲湖稻改纪实
分类号: K928.43
页数: 47
页码: 57-103
摘要: 郯城县马头镇,是一个紧靠沂河土地肥沃的好地方。解放前,由于反动政府的统治压榨,劳动人民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年年提高。但是仍有一部分涝洼地没有得到治理,如马头镇梁村及周围村庄,面积约两万多亩的大片洼地,人们称它采莲湖。
关键词: 湖泊 采莲湖

内容

郯城县马头镇,是一个紧靠沂河土地肥沃的好地方。解放前,由于反动政府的统治压榨,劳动人民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年年提高。但是仍有一部分涝洼地没有得到治理,如马头镇梁村及周围村庄,面积约两万多亩的大片洼地,人们称它采莲湖。多少年来,都是春旱秋涝,每年只种一季,遇上好年景,每亩也只收粮八、九十公斤,常是十年九不收,因而人民生活极苦。当地群众曾流传这样一首歌谣:“采莲湖呀真凄凉,茅草蝗虫蛤蟆汪,流尽血汗播下种,一年难收几升粮,地主催粮又逼债,妻离子散逃他乡。” 自1957年试种、1958年扩种水稻以来,如今成了一年两季、旱涝保收的良田,每亩单产接近吨粮,群众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采莲湖的传说采莲湖离县城20里,郯城之腹地,传说他国郯子娘娘经常来这里采莲赏景,故而得名“采莲湖”。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采莲湖时,湖水阻路,便停车登舟,曾留下了停车庙庄名。因而在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春秋战国郯子娘,采莲湖里寻欢畅;乾隆遨游十三省,就此登舟赴苏杭”。梁村老农赵风林、梁浩启说,“采莲湖”只是传说,连他们的祖父也没见过这里开过荷花,所见到的只是茅草荒蛤蟆汪,春天一片白,夏天水茫茫的涝洼景象。
  采莲湖里稻花香采莲湖在解放前是一个半荒芜地带,到处是积水片片和茅草荒,即使能耕种的地块也是“早晨泞(陷脚)中午硬,下午耕不动"的老粘土,一年只能种一季麦,产量极低,遇到秋涝麦难种,有时有种无收。致使采莲湖周围村庄的广大群众,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仅据梁村的调查,60户农民,有40户口粮不足,常以糠菜充饥,11户外出逃荒,有8户''光棍”穷断了根。
  建国后,郯城县委为了解决涝洼地区落后贫困面貌,发动群众进行改造涝洼,挖沟排水,曾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涝洼地是:春秋易旱,夏季积水的特点,未能从根本上治理。因而,效益发挥59的不显著。经过实践,县委又及时提出“蓄排兼顾,发展灌溉,改种水稻"的根本治理措施。1958年秋,马头乡党委根据县委的总体部署,因势利导,提出了修建灌溉引水闸和干渠的方案,得到县委和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援助,致使这一大型水利工程顺利建成,为采莲湖和全县稻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集体力量的发展壮大,给根治采莲湖创造了条件。马头公社党委根据当时的客观实际,及时提出了变采莲湖为鱼米之乡的宏伟规划。在1957年建设的基础上,于1958年秋冬,又组织13个村庄的劳动大军,集中到梁村、田站等村,投入根治采莲湖的战斗。为了早日实现稻改计划,打个粮食翻身仗,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天寒地冻,劳动积极性很高,石站村生产队长石金先和姚文信等,不顾严寒,带头下水挖渠,社员们也不甘落后,人人奋勇争先,多挖土方作贡献。经过45天苦战,用1万多个劳动工日,在沂河上修了拦河坝,开挖了一条4.5公里长贯穿采莲湖的灌渠,还修了4条干渠,整好了近千亩稻田方和小渠道。
  为了摸索涝洼地区改种水稻的种植方法,早在1957年梁村支部书记、转业军人梁学勤,领导社员在村南湖洼地利用水井,人推水车试种水稻17亩,亩产350斤,超过其他作物产量近两倍。这一稻改的尝试引起了各级党组织的重视, 并为全乡乃至全县稻改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1958年稻改工作全面铺开后,为了尽快使群众掌握水稻栽培技术,采取了请进来和派出去的方法。一是专门从江苏宝应县聘请了两名农民技术员,到采莲湖各村传授、示范种水稻的技术。二是选派公社农技站技术员吴开祥、梁村青年梁绍宏到镇江地区句容县郭家庄乡高杨大队学习种稻技术。因此使湖区群众很快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这年梁村在采莲湖试种水稻90亩,平均亩产600斤。丰收的喜悦鼓舞着采莲湖干部群众的稻改决心,他们在“想江南,盼江南,定把家乡变江南”的口号鼓舞下,于1959年又种水稻720亩,亩产平均740斤,其中二十亩黄壳早水稻亩产达到910斤。采莲湖稻改的胜利鼓舞了人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变了采莲湖的面貌,使采莲湖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由于改造涝洼,扩种水稻的成功,引起了省、地县领导的重视,1959年,山东省电影制片厂在采莲湖摄制了《幸福河》纪录片,把马头引沂干渠命名为“幸福河”。
  开挖幸福河,彻底解决了涝洼地种植水稻的问题。为了全面兼顾,平衡增产,夺取农业全面丰收,公社党委一班人再接再厉,一鼓作气,在《幸福河》灌溉闸上游洪福寺,又建了一座引沂河水“倒虹吸”工程。经过1959年冬天的大干苦干,5000多名劳力上阵,开挖了一条长达15华里的跃进河,解决了平原旱田灌溉问题,使马头东湖建成了万亩旱能浇,涝能排,地平如面,埂直如线,大地赛棋盘的高标准园田化。使公社5.9万亩土地,80%以上实现了自流灌溉,这为发展高效农业,实现粮食大幅度增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采莲湖稻改之花遍鲁南采莲湖稻改成功,为郯城涝洼地治理开辟了新路,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有水源之洼地,稻改之举是根治涝洼地最佳方案,是湖洼地发展农业之方向。
  采莲湖的稻改,为全县根治涝洼提供了可贵的思想经验和技术经验。一个学习采莲湖,彻底改造涝洼,誓把家乡变江南的群众运动于60年代初在全县展开,城关英庄湖、红花=口湖、杨集大滩湖、白河归昌湖和刘庄湖等涝洼地的稻改典型相继出现,水稻之乡遍及郯南、郯北。到1966年,水稻面积由1963年的2.2万亩发展30万亩,发挥了较好地增产效益。粮食总产由改种前的29287万斤,增加到35829万斤,促使我县粮食产量跨出一大步。1971年水稻面积发展到33万亩。全县涝洼地基本上得到了改造,粮食生产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髙,昔日的采莲湖茅草荒,如今变成了米粮仓,成了郯城县主要产粮基地。
  采莲湖稻改的成功是党领导的结果马头的广大群众从实行稻改和搞园田化的实践中认识到:党委加强领导,是取得各项事业胜利的保证。“搞好搞不好,关键是党的领导”。马头党委会,有一个好班长,带出了一个好班子。正是这个群众信得过的“一班人”,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团结奋进,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新路子。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出征,把"一班人"兵分两路。两片指挥,一路抓稻改,一路抓园田化建设,实行分工不分家,各项工作有人抓,在任务重、工作忙、头绪多的情况下,党委始终抓住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党委要求管理区总支、村党支部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因而影响和带动了广大群众苦干加实干,拼干加巧干的昂扬斗志,积极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治理涝洼,实行稻改和园田化建设方面来,为彻底改变马头自然面貌,夺取农业生产大丰收做出了贡献。由于党委一班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领马头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因而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与号召力。于是各条战线捷报频传,英雄模范人物到处涌现,如全县有名的“三英”进北京(刘中英,全国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崔保英,全国妇代会代表,陶贵英,红专学校土专家,均先后赴京参加会议和参观)。同时,还涌现了“十英八兰”铁姑娘队,青年猛虎突击队,不怕苦不怕累的刘胡兰队,不服老的黄忠队等等。其可歌可泣英雄事迹说也说不完。正是这些英模人物的积极带头,影响带动了群众,才保证了农田水利,治涝稻改,旱地园田化等项艰巨工程的顺利完成。
  马头党委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工作,在治涝稻改期间,曾多次邀请省、地、县科研、农业、水利等部门,派专家、技术员来马头指导工作。如省水稻研究所李树荣、颜若兰,省水利厅技术员安茂胜,地区农业局副局长朱平,水稻研究所黄安信、朱宝祥等科技人员亲自帮助测量规划,水稻育秧,稻田追肥,打药治虫等田间管理。黄安信等同志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终日泡在田间,具体指导稻改技术工作。安茂胜同志,为了论证洪福寺引沂灌溉''倒虹吸”工程,曾三次去省水利厅请示核准施工。正是有这样一些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科技人员,为马头采莲湖的稻改,立下了汗马功劳。正是从那时起,科学种田已成为高产稳产,高效农业的重要保证。
  采莲湖稻改成功,是在省、地、县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进行的,并得到了上级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使稻改工作得以顺利发展。当时中央林业部长刘文辉、山东省委领导舒同、谭启龙、白如冰、裴孟飞、苏毅然、赵建民、姜春云、朱启民、济南军区和山东军区首长杨得志、杨国夫、周兴、何志远等亲临采莲湖视察指导工作,对采莲湖的稻改作了充分的肯定,并指出这是涝洼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方向,要大力推广高产稳产的水稻种植,提高粮食产量。北方几个省及我省济宁、临沂地区各县均先后来此参观学习,人员最盛时,日达3000人。在此期间“省人民广播电台”、《大众日报》、《临沂大众》报,曾专题报道有关文章十余篇,使采莲湖稻改之花开遍鲁南,在沂蒙大地结硕果。
  注:马头在解放初期为十一区,后又撤区划镇,1957年底又撤镇并乡,1958年9月成立马头公社,文革中期又划为马头镇延续至今。
  葛兴仁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郯城县的农业生产一直依靠人、畜力,使用传统农具。建国初期,党和政府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实行了“农民自力增补,政府加以领导扶持”的方针,通过增补和改良原有农具,提高了作业质量和效率。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同志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我县和全国形势一样,农机化在这一时期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1984年的体制改革,使我县农机化的发展出现了高潮,直到现在长期走在我市农机化发展的前列,使我县农业生产从质量和效率上较建国初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郯城农业机械发展过程郯城县农业机械的发展过程按所有制形式和经营形式划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68年前为国有国营为主阶段。1969年一1981年为集体所有、集体经营为主阶段。1982年—1998年为农户所有、农户经营为主阶段。
  1、国有国营为主阶段这期间,农机具和维修、加工设备等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全部由国家统一分配,国家主要以建立拖拉机站的形式,为农民代耕代种。1953年10月,省农林厅农场管理局派出勘察队,前来郯城进行勘察和测量,决定在郯城的东南部成立郯南机械化农场。1954年郯南机械化农场正式成立。当时农机具配备情况:当年7月进行优垦。为了体现农业机械化的好处,县召开了人代会、妇代会、宣传员代表会,组织干部群众进行参观。郯南农场的优垦影响到了江苏的新沂、邳县,两县干部群众纷纷前来参观,参观者高兴地说:''这东西真有劲,耕深过膝盖,几辈子没有翻过身的土地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也翻身了”。
  这个国营农场不负担社会作业任务,但它为郯城农机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1961年7月,县人委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下达了[1961]9号文件《关于建立拖拉机总站的通知》。将1958年买的9台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轮式拖拉机充实到总站。6月中旬国家投资进来4台东方红一54型链轨式拖拉机,由于机械很少,是年8月又将原来的总站改为县拖拉机站,1962年4月国家投资新进10台东方红一54型拖拉机。九月,县人委根据国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拖拉机站工作的决定》要求,决定将原来下放到各公社的10台拖拉机收回归县拖拉机站经营。1963年又成立了一个胶轮车队,到65年县拖拉机站已有机车51台(其中东方红一54型拖拉机41台,尤特兹一45型1台,乌尔苏斯一45型3台,热托一35型5台,热托一25型1台),共折合173个标准台,259马力,负责全县农田作业。
  从80年10月新村乡的黄彦龙买的第一台小型拖拉机到1981年1月份杨集乡的刘乐峰买的第一台上海一50型拖拉机,发展到98年底农机个体经营户达12976个,拥有各种施拉机19063台,219366千瓦,我县的农业机械从所有制形式和经营形式上已达到了个体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
  二、郯城农机管理机构的建立与沿革
  1、农机机构的建立
  1959年11月成立农业机械管理科,
  1960年改为农业机械管理局,负责全县的农业机械管理工作。
  1961年7月成立了拖拉机总站,同年9月改为拖拉机站,负责全县的拖拉机的管理使用和保养工作,同时撤销农业机械管理局。
  1972年10月第二次成立农机管理局,下设政工、财务、机务三组。
  1974年设立农机培训班,负责全县的农机人员培训工作,76年改为五•七大学农机分校。
  1976年1月成立农机化科学研究所,负责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和研制工作。
  是年成立农机公司,负责全县农业机械和配件供应。
  1976年2月成立18处公社农机管理站,负责各公社的农机管理工作。
  1977年成立农机安全监理股,负责全县农机安全工作。
  1984年5月,原农业机械管理局改为农业机械服务公司;同年8月,原来的农机分校改为农业机械化学校。
  农机监理股改为农机安全监理站。农机公司改为农机供销公司。县拖拉机站改为农机修配站。
  1988年2月,农机服务公司又改为农业机械管理局。
  2、公社农机管理机构的建立
  1976年2月,县政府办公室批转农机局《关于公社农机管理组织的意见》的报告后,当时全县18处公社都建立了农机管理站,其性质系农机事业单位,行政由公社领导,业务由农机管理部门管理,工作人员由县业务部门调配。84年新增新村、小码头、大尚庄、司家四处公社农机管理站,同年12月经县政府批准,公社拖拉机站和农机管理站合并成立了农机管理服务站,至此,郯城县共有19处农机管理服务站,三处农机管理站。由于1984年供应乡镇村农用柴油,乡镇站开始了综合服务,除了管机、管油、管节能外,还建立了修理、油料供应、配件供应、农机修配门市部。
  3、农村农机管理机构建国后农业机械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属国家所有,农村大队基本没有机械。到后来有了少量机械,也是一无管理知识,二无管理经验,基本上属盲目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农业机械迅速发展,根据管理的需要加强县一级、完善乡级、建立村级,实行县、乡、村三级管理网,农村普遍建立农机队和农机大院,负责本队和支援兄弟单位的农业生产,其负责人由大队副书记或大队长和有经验的农机手担负。
  到1998年底,全县867个行政村有
  834村有农机管理人员,农机队共169个。
  三、郯城县农业机械的研制和推广建国初期,随着农具改革高潮的掀起,郯城县成立了农具改革办公室,各公社也成立了铁木业社,当时改制三角耧、七寸步犁、双轮双铧犁、解放牌水车、手摇水车、地排车、独轮手推车等。
  1974年成立郯城县农机科研组(属农机局领导)。1975年农机科研组改为农机科研所,现改为农机推广站,主要任务是因地制宜地研究、改革和提高农机新技术,引进推广各种新式农机具,完成上级下达的研究课题,搞好农机区划和农机信息工作,开展群众性的科研工作,提高农机具的配套比例,使农机具的发展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
  1959年7月,郯城县农具改革办公室张永全改制成功郯城59-7型深耕犁,每台每天可深耕地2.5亩,比老式犁深耕3寸。到当年11月份,全区已生产60804套,安装37435部,投入使用的35855部,完成深翻156.56万亩。
  1960年1月8日,地委在郯城县李庄召开全区高工效工具技术表演现场会,检阅了工具改革的成就,进一步推动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运动。会上,表演展出了270多种,340多件高工效工具。
  1972年县拖拉机站制造了水田作业机械机船耙。该机经临沂地区农机局在临沂莒南等地召开现场会进行试验推广。
  1975年县拖拉机站经过36种工序研制195系列1号泵2号泵柱塞配件,77年成批生产。后因成本高,于1979年下马。
  1977年农机所改制泰山一12,泰山 —25,东方红一54型拖拉机配套的地瓜扶垄机各一台,效果很好。
  1979年农机所研制谷物烘干机,每小时可烘干标准粮1700公斤。
  1983年农机所研制施肥机,具有化肥犁底深施的功效。
  1985-1987年共推广杂增氧机31台,颗粒饵料机3台。
  1988-1998年共引进小麦精量播种机450台,半精量播种机2300余台,驱动滚齿耙51台,小麦筑埂机570台,以及部分配套新机具。小麦精量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到98年已达到40万亩,十年累计节省麦种970万公斤,增产小麦6500万公斤。该项计划获省丰收计划三等奖。
  1986-1999年小麦机械化收获技术从1986年引进各种小麦中小型割晒机开始,10年共组织召开全市小麦机收现场会和联合收获现场会5次,县级现场会3次。先后对20多个型号的小麦割晒机、联合收获机进行选型,共引进推广小麦割晒机2900台,联合收获机426台,累计机收面积240多万亩。该项成果获市“丰收计划”二等奖。
  1989-1998年推广稻茬麦条播进行化技术,共引进推广开沟机580台,条播机1350台,累计进行化条播面积180余万亩,节省麦种900多万公斤,增产4200多万公斤。
  1989-1992年共推广玉米套种耧1700台,化肥深施耧916台,累计套种玉米90余万亩,增产粮食370余万公斤。
  四、郯城农业机械化水平建国后,郯城县最早出现农业动力机械即1954年成立郯南机械化农场时省农林厅配给的德特一54型链轨式拖,拉机等部分机械,还不负担社会耕作任务, 所以当时我县主要是依靠人畜力、使用传统农具,生产质量及效率极低。
  1956年秋天,县生产资料站购进3台涡轮机分给大埠、前林等村,同年又买了一批潍坊产1140柴油机全部卖给大队。
  1958年5月,县计委买进10台捷克斯洛伐克式生产的轮式拖拉机(2-35型8台,2—25型2台),分别分给城关、杨集、大埠、港上、马头、归昌、红花、重坊、李庄等区使用。
  1959年春,城关公社湖里大队省劳模李荣山买回一台东方红一54型链轨式拖拉机及五铧犁、康拜因联合收割机和一台播种机。
  当时郯城县114万多亩的总耕地,只有以上这些机械还远远不够,所以机械化水平还处于极端落后状态。随后,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和毛泽东主席对农机化事业重视,到后来的改革开放、体制改革,我县农机化水平从逐步提高直到跳跃性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县的农业生产。
  下面列出部分主要农业动力机械, 它突出体现了郯城农机化程度:联合收割机保有量今天的农业和四十多年前相比,我们有理由认为已是“两个不同的经济时代”,而这两个经济时代的基本区别,在于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发生了质的变化。
  农业机械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农业生产的需要。这个原动力是长期存在的,因而未来郯城的农业机械化前途光明。
  葛振光张则雷农业要增产良种是关键郯城县是一农业大县,常年种植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面积130万亩,其它类经济作物30万亩,年需种子近1000万公斤。建国前,农民“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种子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农业生产水平极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优良品种的培育、推广工作。经过五十年的风雨历程,种子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种子事业呈现出跨越式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建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改变,我县主要农作物品种先后进行了多次更换。以小麦为例,建国前后主要是鱼鳞早、小红芒等地方品种,
  五十年代推广徐州438、碧蚂一号,六十年代推广石家庄407、北京8号、跃进8号,七十年代推广泰山1号、泰山4号,七十年代末重点推广济南13号、高38、百泉40,1983年后推广鲁麦1号、鲁麦3号、鲁麦5号。1990年后,种子生产力度加大,良种的更换周期缩短。1991年后推广鲁麦14号、鲁麦15号,1997年后鲁麦21号、济南16号、高蛋白系列上升为主栽品种。五十年间小麦品种完成了七次更新换代,水稻品种完成5-6次更换,玉米实现了由农家品种、常规种向双交种、三交种、单交种的演变。“八五”、“九五”期间,我县主要农作物品种普遍完成两次大面积更换。目前,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呈现出当家品种覆盖面积大,接班品种推广速度快,苗头品种选拔及时的良好势头。
  在良种引进推广的同时,我县积极改善生产条件,改革耕作制度,增加科技投入,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充分发挥了良种的增产潜力。每一次更新更换品种,都使产量发生一次飞跃,质量也上一个新台阶。建国五十年来,小麦单产连跨100公斤、200公斤、300公斤、400公斤大关,水稻单产突破600公斤,玉米达500公斤。全县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9.81万吨增加到57.04万吨,增长了5.81倍,每亩单产由1949年的88公斤,增加到1997年的407公斤,增长4.63倍。同时,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由1989年前的20%左右,提高到36%以上,品种多、乱、杂问题有了很大改变,大田用种纯度由1989年的90%左右,提高到98%以上。
  农业增产,统一供种功不可没。建国后至八十年代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农民对种子宁可自留自用,也不愿购买种子。尤其是小麦、水稻等常规作物种子,相当一部分农民不理解为什么该用1.5斤粮食才换1斤种子,种、粮不分。1980年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广大干部群众对种子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 积极开展县乡联合统一供种,制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从而激发了农民朋友购买、使用良种的热情,县乡种子部门良种销售量逐年增加。据统计,县种子公司良种供应量仅1996年〜1998年三年累计数就达1760万公斤,比1969年〜1979年十年供应量总和增加1.6倍多。特别是小麦、水稻种子近五年统一供种量更是呈直线上升趋势。以小麦为例,1980年前供应量极少,1990年前后在60万公斤左右徘徊,1995年120万公斤,1996年263万公斤,1997年403.5万公斤。1997年小麦供种量是1980年的29.5倍,1990年的7倍。
  要实现统一供种,先决条件就是种子部门必须适时、足量地保证种子供应。1989年前,我县种子生产基地零散,体系不配套,生产量少、质劣。近十年来,我县加快了种子生产步伐,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以良种场为龙头,国营农场为骨干建立集中成片的种子生产基地,配套规范化的“一圃三田”繁育体系,严格管理,标准化操作,从而形成了种子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模式,大大增强了我县良种的综合生产能力。目前,我县特约种子生产基地达5万亩,年产良种1000多万公斤,保证了全县生产用种。种子生产上的突出成绩,得到了省、市、县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小麦"1、2、5”工程建设推广,水稻良种繁育体系及农作物繁、加、推体系建设等科研项目分别荣获临沂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星火三等奖。1992年5月,山东省小麦良繁体系建设暨优质品种开发观摩会在我县召开。1996年被省科委、财政厅、农业厅评为全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小麦良繁项目先进县。1999年上半年,全市种子公司经理聚集郯城,对我县小麦种子生产现场观摩,同时吸引了江苏、安徽等十几个县市的种子客商前来考察,洽谈业务。
  我县的种子工作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与依法治种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1987年前,我县种子管理工作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市场混乱,假劣种子泛滥。特别是1987年春,数十万公斤假玉米种给我县造成严重损失。痛定思痛,为坚决杜绝假劣种子坑农现象的发生,保障种子产业健康发展,自1988年以来,我县建立健全了种子管理机构,加大种子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销种子和贩卖伪劣种子的不法行为。仅1998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县就抽调种子执法人员60人次,集中开展大规模的市场整顿3次,查处无证经营种子的单位和个人40余家,捣毁制售假劣种子窝点2处,没收假劣种子3万公斤。目前,全县种子市场稳定,种子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使统一供种工作有了良好氛围,我县农民用上了放心种。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良种虽然是农业增产的关键,但由于良种的种类不同,对抗御自然灾害亦有优劣之分,有的抗病抗风强,有的则差,如1999年8月1日夜,暴风骤雨,郯城镇东湖,凡是种“登海1号”(每市斤4.3元)玉米种的,没倒伏,其他品种,则普遍铺伏于地,这一事例充分说明,种子的重要性。总之,良种的引进、推广、更新、繁育、培植,为农业增产提供了保障。
  李在郯杜绍印马玉柱风雨五十年记郯城县气象事业的发展我县的气象事业是建国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50年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五、六十年代,为气象事业的初创阶段,以积累气象资料,提供气象资料服务为主;七、八十年代,为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为全面开展气象服务的阶段,以农业服务为重点,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全方位服务,天气预报服务进到千家万户,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给气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九十年代为气象事业的现代化阶段,现代科学技术进入气象业务的各方面,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和93电子计算机等使天气预报工具、服务方法实现了现代化,气象部门成为领导机关指挥生产、减灾、抗灾、人工影响天气的重要参谋部。
  一、初创阶段
  1949年12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宣告成立,标志着新中国气象事业的诞生。1953年8月1日,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政务院总理周恩来联合发布命令,决定气象部门从军队建制转为政府建制,军委气象局改为中央气象局,各大军区气象处,改为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局。气象部门实行业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业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并规定“气象工作必须为国防现代化、国家工业化、交通运输业和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等服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满足各方面对气象工作日益增长的要求,以减轻和防止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资财的损失”。1956年6月1日起在报纸、电台上公开发布天气预报和有关气象信息。
  山东省气象局于1956年8月起在我县小归昌农场筹建郯城县小归昌气候站,1957年1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工作,它标志着我县气象事业的诞生。1958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体制下放的精神,决定全国气象工作管理体制下放,小归昌气候站于1959年1月1日,改名郯城县气候站,隶属郯城县农业局,并迁到郯城镇南皇亭即现在住址。1962年恢复双重领导和以业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1969年更名为山东省郯城县气象服务站,隶属山东气象局,有工作人员4名。1969年12月气象部门转为军管,以军队领导为主,隶属郯城县人民武装部,配备指导员1名,更名为郯城县革命委员会气象站,有工作人员6名。业务工作以地面观测为主,记载和积累气象资料,每日于01、07、13、19时定时观测四次,编制气表1—7,气表21—25报省、地气象局,并向省地气象局拍发雨情、墒情、旬、月农气报等资料。以收听和看天的方法进行补充天气预报,每日早晚由县广播站进行广播。
  二、全面开展服务
  1973年3月,经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决定,各级气象部门划归各级政府建制。1978年6月成立“郯城县气象局”,下设地面测报科、天气预报科、农业气象科。工作人员由7人发展到14人。气象业务全面开展服务。1982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制定了新时期的气象工作方针:全面为四化建设服务,以农业为重点,努力提高服务的经济效益。并具体明确了气象服务的方向是:
  1、全面为四化建设服务,重点做好为农业的气象服务工作。
  2、进一步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减少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
  3、加强应用气候分析和气象资料、情报的服务。充分发挥应用气候分析,挖掘气象服务的潜力,大力开展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农业气候区划服务工作,更广泛地做好气象资料、情报服务。
  4、改进通用气象服务,发展专业气象服务。
  5、努力提髙气象服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采用新技术,力求使气象服务准确、迅速、经济,以提高服务的效益。
  根据以上方针和具体要求,地面测报资料、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等服务工作,全面展开。
  (一)地面测报资料,情报服务:一是全面开展地面气象要素的观测、记载和发报;二是及时准确地向省、地气象台提供雨情、墒情、农业气象旬月报;三是向济南民航机场、徐州、连云港空军机场拍发航空危险天气预报,确保郯城上空航线安全;四是大规模地进行气象资料的整编,使其系统化。先后于1970年和1980年整编20年、30年气象累年簿,使气象资料服务更加方便有效。
  (二)天气预报服务:
  一是定期、定时发布短、中、长天气预报。短时预报每日三次发布,寒潮、暴雨、冰雹等重大灾害性天气随时发布。旬、月、季等中长期预报定期发布,书面送领导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二是进行气候普查,探索气候规律,提高预报质量。1971—1972年组织12人的调查队,深入全县500多个村庄,召开村干部和60岁以上老农座谈会700余次,参加人员近5000人。以了解旱涝、暴雨、大风、冰雹、霜冻、雨淞(农称冰凌)、雷击等历史上发生的强度、频率、路径及危害程度,整理绘制出我县历史上冰雹路径示意图,平均暴雨量分布图,一日三日最大暴雨量分布图,最多暴雨日数分布图,龙卷风路径示意图,雷击机遇分布图等。基本查清了我县历史上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情况,结合本站实测气象资料的分析,编写了《郯城气候》,于1976年出版发行,为天气预报提供了历史背景。三是大搞预报工作的四个基本建设:即基本工具、基本方法、基本档案、基本资料。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到1985年基本完成,为中、长期预报提供了依据和方法。四是1981年配备两台无线传真收片机。定时收录国家气象中心、日本气象中心以及欧洲气象中心发送的各种天气实况、天气分析图及数值预报,为县站预报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和方法,为预报定时、定量奠定了基础。五是1981—1982年进行第二次气候普查,在杨集镇大滩、褚墩镇五里桥、泉源乡集东三个观测点,与本站采用同样仪器设备进行观测一年之久,取得了十分可贵的实际资料,藉以分析我县气候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时空分布。1982年编写了《郯城县气候资源调查和气候区划》。为我县分片天气预报奠定了基础,亦为郯城县农业区划提供了气候依据。由于资料真实、文字简练,获得了山东省农业区划委员会优秀成果奖和五百元奖金。
  (三)农业气象服务
  一是开展农业气象观测。1977年开始冬小麦、夏玉米、水稻等生物物候观测,编制观测报表,积累物侯资料。二是开展农业气象预报,进行冬小麦等植物的产量分析和预测预报。三是开展春、夏、秋播种期间农业气象条件分析,为适100时播种提供农业气象依据。四是大力发展民办气象哨,随着大农业生产的需要,各地自发地成立了农村气象哨。1975年有李庄大唐庄、褚墩五里桥、重坊王场、花园刘湖等成立了气象哨。1976年又有马头南园、大院子前苍、高峰头蒲汪、房庄徐蒲坦、黄山镇安头、泉源乡集东、庙山镇前林、杨集镇大滩、郯城镇东南场以及归义四村、归义农场、赵庄农场、良种场等处,实现了社社有气象哨的服务网,并获得气象部门的奖励;为农业生产服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80年以后,上述气象哨先后解体。
  三、实现现代化
  九十年代,气象事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机遇。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气象事业必须实现现代化,大量引进新技术、新设备。1994—1995年建立了农村气象警报服务网,及时为农业生产减灾抗灾提供气象信息。1995年投资五万元建立微机分组交换网和超短波传输通讯机,实现省地县气象大联网,极大地提高了气象信息的传输速度和时效。
  1997年投资3万元购置火箭发射架和火箭弹,根据需要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于1997年11月11日,1998年10月13日,1999年3月6日,三次作业均收到良好效果,为抗旱秋播和春播起到了作用。
  1998年投资3万元,购置了多媒体电视制作系统。同年10月开始电视天气预报和气象信息的发布,使全县人民群众都能从郯城电视屏幕上及时看到天气预报和适时气象信息。
  由于现代化设备的运用,气象服务手段和水平大大提高,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明显,使气象工作真正成为各级领导部门指挥生产和减灾抗灾的好参谋,为我县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邵应国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

《郯城县文史资料》

本书从农业、水利、林业等不同的侧面,记述了50年郯城建设的成就。

阅读

相关人物

邵应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
采莲湖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