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涝洼结硕果郯城旧貌变新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032
颗粒名称: 根治涝洼结硕果郯城旧貌变新颜
分类号: TV87
页数: 12
页码: 23-34
摘要: 根治涝洼结硕果郯城旧貌变新颜鲁南临郯苍三县地处沂沐河中下游,地势低洼,为沂沐河冲积平原。建国前,沂沐河洪水互犯,大片良田受灾,每临汛期,一片汪洋,十年九不收,人民生活极其贫苦。
关键词: 防洪工程 防洪建设 郯城县

内容

根治涝洼结硕果郯城旧貌变新颜鲁南临郯苍三县地处沂沐河中下游,地势低洼,为沂沐河冲积平原。建国前,沂沐河洪水互犯,大片良田受灾,每临汛期,一片汪洋,十年九不收,人民生活极其贫苦。建国后,就如何改变郯城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国民经济,人民找到了一条根治措施,即是大力兴建治涝工程。
  郯城县为古郯国故地,系郯子故里,历史悠久,垦植甚早。全县面积1307平方公里,为冲积湖沼平原,沂蒙山区洪水走廊。历史上称涝洼积水地为''湖”。建国前,全县易涝湖片达20多个,易涝面积55万亩。建国后,经过连年治理,全部易涝区由低产田变为高产田,大部分已成为稳产髙产田。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通过总结历史经验,人民认识到,治涝必须治河,治涝必须稻改,治涝必须排灌并举,治涝必须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治涝措施是多种形式的。
  措施之一:涝洼地实行稻改改变古老农业种植作物品种和方法,在涝洼地改种水稻,称之为"稻改”。发展灌溉,是根治涝洼地的主要措施之一。
  郯城县稻改试验首先在采莲湖开始。采莲湖位于马头镇梁村南部,土地约2万亩,是典型的涝洼湖。据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郯国郯子娘娘常到此湖采莲观景,由此得名。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此地,因湖水阻路、泥泞载道而停车下令修桥,从此留下了歇马厅、停车庙、''一碑零三孔桥”等村名古迹。群众中长期流传着“春秋战国郯子娘,采莲湖里寻欢畅;乾隆遨游十三省,就此登舟赴苏杭”的歌谣。郯城涝洼地的土质特点是“干如焦碴,湿如鳏”,郯城20余个涝洼湖基本如此。1953年,灾区人民开始了改造涝洼地的尝试,但仅限于挖几条排水沟,1958年,开挖幸福河引水干渠4.5公里直达采莲湖,为此地稻改奠定了基础。当年,根据江南种稻经验,试种水稻17亩,亩产175公斤,是其他作物的两倍。1958年,试种水稻90亩,亩产300公斤。秋冬,在"想江南,盼江南,定把家乡变江南”的口号鼓舞下,县、社统一规划,13个村庄的群众战胜泥水、严寒,经过45天苦战,完成干、支排灌工程。59年种水稻720亩,亩产270公斤,其中“黄壳早二十”亩产455公斤。采莲湖稻改的成功成为山东省治涝典型,省电影公司在采莲湖摄制了“幸福河”纪录片,推广全省。《大众日报》、《临沂大众》发表了10余篇报道。中央、省、地有关领导专家刘文辉、丁颖、舒同、谭启龙、杨得志、袁升平、何志远及河南、江苏等地到此参观,人员最盛时日达3000人。
  经采莲湖稻改,群众认识到:有水源之洼地,植稻之举是治理涝洼地的最佳方法,是湖洼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方向。自此,全面开展了洼湖地的稻改,水稻种植遍及郯南郯北,一直扩展到鲁苏各县。1965年,全县植稻25万亩,1971年33万亩,1998年达到35万亩。现在,稻麦两季产量过吨,把建国前的“豺狼湖”、“蛤蟆汪”、"茅草荒"等涝洼地变成了米粮仓,成为产粮基地。
  措施之二:治涝首先治河根治涝灾,首先必须治河。郯境主要河沟40余条,全长621公里,属淮河流域,由北向南入淮。建国前,郯境水系紊乱,沂沐互侵,内河通塞相间,涝灾频繁,形成多处草荒湖洼。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斗争中,要治涝必须首先治河,治河是除涝的主要措施之一。
  1、五十年代的河网化。1958年,地、县赴外地参观大搞河网化的经验,之后,郯城决定大埠区为河网化试点。大埠河网化区域位于郯北,面积5万亩。河网化形式是以内河为主线,纵横开挖五级河沟,上宽18一35米;修建干渠5条,支渠39条。河网内渠总长390公里,打井56眼,建水闸80座,蓄水池72个,建成稻谷连用田、大地园田近3万亩。大埠河网化建成后,内涝减轻,粮食产量成倍增长。
  2、进行河道流域性治理。建国后,为了根治涝灾,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开挖新河、疏浚旧沟,除涝防洪,在河道上建成了大量的水利设施,改变了河流自然面貌和农业生产条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五十年代,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治淮运动普遍展开。49年春导沐整沂工程开工,54年确定山东治水方针:“防洪除涝,蓄泄兼顾与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农田水利相结合”,先后完成了沂沭河切滩护险、江风口分洪闸及内河颜庄排水沟、陈十排水沟、新白马河、郯新河等工程,并于沂蒙山区建成五座大型水库,本县建成马头、窑上、李庄三座灌区渠道拦河潜埝。
  六十年代,淮委委托上海规划院对苏鲁边界地区进行了水利规划,成为治河依据。
  七、八十年代,根据上海院统一规划,由国家投资,统一标准、统一施工,开展了大规模的流域性的河道治理。七十年代治理了黄墩河、柳沟河、郯新河、白马河、五里河、新涑河等流域性工程,八十年代治理了臧围河、大房沟等流域性工程。工程施工,均由县成立施工指挥部,县水利局派出技术骨干,对工程统一组织、统一检查验收。经过流域性治理,内涝大减,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措施之三:排灌并举开发涝洼地灌区郯城县在抗御旱涝自然灾害中,除治河外,还兴建了大量的排灌工程,开发涝洼地灌区。首先于五十年代建成了李庄、窑上、马头3大灌区,控制全县湖洼地55万亩,其次于六十年代建成了安子桥、三捷庄、刘宅子、洪福寺等小型灌区和小(二)型水库灌区四处。其中窑上灌区渠道上游改称青泉寺灌区,青泉寺渠道工程在赵明亮同志倡导下,于1977年开工,1985年完成,历时八年。渠首进水闸下为724米暗渠,下接2209米隧洞、1742米暗渠、844米明渠、5880米干渠,其间的隧洞工程是工程的关键,横穿马陵山、沂沐大断裂中的昌邑——大店深断裂和安丘——莒县大断裂带,因地质构造破碎,岩性软弱,曾发生3次冒顶塌方和无数次的小塌方,3号井两次冒顶塌方,由省地县专家组成攻关小组,曾持续一年通过,整个隧洞1983年3月打通,历时五年。1985年4月,攻克塌方区的“新奥法”施工技术获省水利厅科教一等奖。工程运行15年来,所辖20万亩灌区得到了有效地灌溉,发挥了较好的效益。
  现在,全县排灌工程布局合理,自流灌区5处,排灌站112处,机电井5000余眼,主要闸涵100余座。排灌工程在抗旱排涝、发展灌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改变了涝洼区的农业面貌,改变了郯城县历史上“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的状况。
  措施之四:整地改土建设沟洫畦条台田“一场大雨,洪水连天,几天不雨,地硬似砖,连降暴雨,洼地行船,劳动大半年,一水被淹完,不是闯关东,就是下西安",这是解放前郯城人民对涝洼湖地区的悲惨写照。历史的演变,自然地势的存在,大自然的侵蚀,人民古老的垦植方法,形成耕地起伏不平,不易排涝,又难灌溉。建国后,人民在治涝工程中,大搞沟洫畦田、条台田,整地改土,使耕地形成园田化。1955年,郯城开挖沟洫畦田,粮食成倍增长,除涝效益显著,临沂地区组纟只各县参观,《大众日报》刊登《前进社再前进》唐崖合作社先进事迹报道。之后,这些措施成为群众治涝和精耕细作的良好习惯,在历年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中,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验收,使全县耕地成方,排灌沟渠级级有序,形成了园田化式的种植方式”措施之五:治涝连片实行会战郯城从长期治涝中认识到:连片治理,实行大会战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治涝效益。一是1976年,全区成立几个会战片,郯城县属汤庄的临郯苍三县会战指挥部,主要治理五里河流域的五里湖、黄山乡的万亩湖。同时,本县成立南片、北片治涝会战片,各乡镇成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开展了大规模地治涝建设,延续至今,成为每个年度的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模式和实施方法。二是1994年后,郯城县、苍山县在省地领导下,联合进行了苏鲁边界地区60万亩的治涝工程,由地区局进行了可研规划设计。郯城县对沿省界地区的30万亩易涝区进行了分片治理。94年度完成了沂河与白马河区间工程,开挖疏浚河沟11条,长36公里,完成土石方62万方,投资250万元;95年度完成白马河与沭河区间工程,完成河沟疏浚7条,长45公里,完成投资557万元;96年度完成前两期工程的配套建筑工程;至98年度完成整个工程剩余的易涝片治理。郯苍治涝工程,郯城范围7个乡镇,全部是苏鲁边界地区的低洼湖片,虽经七十年代的治理,但由于标准不足、运行时间长、省县水利矛盾制约,所以,涝灾仍未根除。通过两县连片会战,从干沟到田间统一治理、排灌并举,水稻、小麦连年丰收,亩产过吨。三是进行内地易涝区会战。1997年冬春开展了两个会战片。(1)颜庄排水沟流域会战工程,由郯南3个乡镇完成。(2)老、小白马河流域会战工程,由郯北4个乡镇完成。1998年秋冬开展了两个会战片。(1)黄泥沟流域工程会战(2)围带河流域会战工程,参战达6个乡镇,现已基本完工。
  连片治理、集中会战,由县乡施工指挥部统一管理,工程进度快、质量好、沟路渠综合治理,排灌兼顾,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达到了新的水平,完全达到了治涝设计效益。
  郯城县治涝建设体现了鲁南地区治涝的特点。建国后,由于采取各种治理措施的模式,郯城县20多个涝洼湖片和45条河沟全部得到了治理,形成了大地园田化,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增强了农业生产后劲。1997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产值46亿元,粮食产量5.85亿公斤,是建国初的五倍,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五十年的治涝工程彻底改变了郯城的自然面貌,农业五谷丰登,社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郯城旧貌变新颜,为国民经济建设树立了丰碑。
  远传高张可宜尹茂安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

《郯城县文史资料》

本书从农业、水利、林业等不同的侧面,记述了50年郯城建设的成就。

阅读

相关人物

远传高
责任者
张可宜
责任者
尹茂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