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旱涝并防搞好水利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031
颗粒名称: 坚持旱涝并防搞好水利建设
分类号: F407.9
页数: 12
页码: 11-22
摘要: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南部,南接苏北平原,北近沂蒙山区,马陵山绵延东境南北,沂沐河纵贯县境。这里为冲积湖沼平原,沂蒙山区洪水走廊。
关键词: 水利建设 水利工程

内容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南部,南接苏北平原,北近沂蒙山区,马陵山绵延东境南北,沂沐河纵贯县境。这里为冲积湖沼平原,沂蒙山区洪水走廊。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形成郯境旱涝灾害频繁交错,自1949年至1998年的49年间,发生涝灾27次,旱灾28次,其中有17次出现旱涝交错。郯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领导下,为根治旱、涝灾害,大力兴办水利事业。历经导沐整沂、分沂入沐、治涝、稻改、发展水利灌溉、治山治岭、水土保持、加固河堤、险工岁修等综合治理,大大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国初期(1952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95公斤,总产1.11亿公斤。至1985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534公斤,总产4.12亿公斤,1990年以来,粮食产量连年递增,1997年达5.85亿公斤,成为名副其实的鲁南粮仓、产粮大县。
  回顾郯城县水利建设发展状况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五十年代(1949—1960)在治淮高潮中,以治理洪涝水患为主。1949年二月,中共鲁南区委和行署作出决议,成立了以李乐平为主任的导沐委员会,导沐工程在当年的四月中旬动工,1953年竣工。历时5年,先后开挖了新沐河、分沂入沐水道,将沂沐河部分洪水汇于临洪口提前入海,大大减轻了沂、沐洪水对鲁南、苏北的威胁。1954年至1956年由山东省治淮指挥部规划设计,先后在郯境开挖了新白马河、陈十排水沟、颜庄排水沟、停三排水沟、郯新河等排水河道。自1957年至1959年,大搞沟洫畦田、台条田及河网化,进一步减轻了洪涝灾害。
  第二时期为六十年代(1961—1970年),以根治内涝发展灌溉,进行稻改为主。建国以后,经治理,洪患减轻,内涝成了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自1957年在马头采莲湖试种水稻成功后,六十年代初在全县全面推广。实践证明,涝洼区进行稻改是防涝、增产增收的最佳途径。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又是基本条件。经规划、设计,自1958年冬开始,相继兴建马头、李庄、窑上三大灌区枢纽工程,1963年基本竣工。此后又进行了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建成具有十万亩以上灌区3处,同时兴建了黑龙潭、刘宅子、三捷庄、跑马岭等万亩以上灌区7处。1965年全县水稻面积达到25.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5.7万亩。
  第三时期为七十年代(1971年一1980年),随着全县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农业向水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郯城治水以基本消除洪涝灾害,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业产值为目标,掀起了水利建设新高潮。特别是1974年汛期,两天降雨330毫米。全县上水面积42万亩。绝产12万亩,农业减产直接影响了全县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加使全县人民认识到大搞水利的重要性。首先对排涝河道进一步开拓疏浚。白马河、新沐河、柳沟河、黄墩河、郯新河、沙沟河、围带河、华大排水沟等按五年一遇排涝标准进行了治理。对沂、沐、武河进行部分培堤。自1972年春,沂沐河洪水东调工程开工,进行了分沂入沐开挖,提高了沂沐河洪水东调入海的能力。同时新建改建了各灌区引水和蓄水工程,建成土山拦河闸、清泉寺拦河闸、安子桥闸、梁海子闸、髙瓦房闸、三捷庄闸、清泉寺隧洞、李庄一级站、蒋史汪站、洪福寺站、十三甲站等一大批水利骨干工程。同时广开地下水,机井建设进入了高潮,胜利乡实现了机井网。并对全县山、水、林、田、路进行了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至70年代以来,全县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0处,治理河沟40余条,建成扬水站112处。水利工程国家投资5568万元,完成总工程量14549万立方米,完成总工日11537万个。水利工程设施使全县灌溉面积达到58万亩、治理涝洼45万亩、治理山区水土流失80.42平方公里,建成稳产高产田41万亩。这一时期水利建设,历届县委、政府领导都十分重视,于湘、刘兴武、徐祗启、赵明亮等老领导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四时期,八十年代至今(1980年一1997年),八十年代初,由于水利投资减少,水源不足,工程退化,至1986年,全县水稻面积减少到7.8万亩。是年汛期,三次大雨全县上水面积13.1万亩,绝产面积2.4万亩,受灾最严重的是地处苏鲁边界的杨集、大院子、花园等乡镇,杨集乡最为严重。杨集全乡上水面积2.8万亩,绝产1.2万亩,这个乡的窦墩村有400多口人,全村的560亩粮田全部淹没,灾情极为严重,全村群众一年吃国家救济粮2万多斤,救济款5000多元。大院子乡臧围河流域上水面积也达2万多亩,绝产3000多亩,灾情也相当严重。郯城人民从涝灾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一是降雨多而集中。二是苏鲁边界排水矛盾没有得到解决,排水受阻。三是部分河道和排水沟淤积严重,田间工程大沟变小,深沟变浅,阻水障碍物增多,降低了排水能力。四是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该种水稻的种植了旱作物。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郯城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东治山、南治涝,3大灌区搞配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水稻的农田基本建设实施方案。采取挖好一条线,治好一大片的原则,先后对臧围河、豆七河、白马河、老、小白马河、颜庄排水沟、停三排水沟、越河沟、大洼沟等十余条河沟采取万人上阵会战的方法进行了清淤治理,并对田间工程进行了配套。进入九十年代掀起了大搞水利的又一个高潮。东调工程重新上马,对沂河按二十年一遇标准,进行了全面培堤,部分险工进行了截渗、护岸。特别是1993年,郯城县政府在上级没有投资的情况下,组织了8个乡镇10万人上阵,对白马河、安子桥至赵庄闸10公里河道进行了清淤培堤治理,县委书记张传林、县长蔺景和、副县长仇景阳亲自挂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土石方110万立方米,解除了白马河上游陈十排水沟,老、小白马河流域5个乡镇5万亩涝洼片的排水问题。自1990年至1997年,郯城县累计治涝25万亩,使全县粮食生产连续8年稳步增长。在1986年涝洼湖片大面积受淹、绝产的同时,而这些湖片的水稻仍然是一片丰收景象。许多干部群众被86年的内涝淹了个明白,重新认识了种水稻的必要性。要抗涝种水稻成了干部群众的共识。因此在大搞治涝工程的同时,各级领导和群众连续10年,千方百计扩种水稻。1987年全县扩种水稻4.2万亩,总面积达到12万亩,1993年达到18万亩,1997年达到35万亩,从而提髙了抗涝能力。农业产量随着水稻的扩种而提高,由于水稻稳产、高产、价格高,农业收入连年增加。
  随着沂沐河上游灌区不断开发和利用,郯城县地表水资源越来越紧张。旱灾成了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旱不死的郯城"已成为古语。为保证农业持续发展,解决水源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根据郯城县沂、沐、武、白纵贯南北、地下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制订拦蓄地上水、开发地下水、搞好调配水的长远建设规划。郯城县一直重视拦蓄水工程的建设。早在五十年代,就先后动工修建了李庄、窑上、马头3处拦河潜堰,六十年代又兴建了清泉寺拦河闸。七十年代兴建了土山闸、安子桥闸、三捷庄闸、高瓦房闸、梁海子闸等蓄水工程,形成三大、二小自流灌区,有效自流灌溉面积达到25万亩。为农业增产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经过二十多年的运行,工程老化、退化,蓄水能力降低,效益严重衰减,为提高拦蓄水能力,改善灌溉条件,1985年完成了清泉寺隧洞工程。1993年以来对清泉寺拦河闸、马头拦河坝进行了改建,柳沟河、郯新河、大房沟、停三沟等新建了多处拦河闸,使郯城县一次拦蓄水能力达到3500万立方米,年调蓄水量1.4亿立方米。并搞了一批调水工程,使3大灌区水有限量的进行调配。杨集搞的调水工程可使柳沟河、老墨河、豆七河、丰产河、郯新河、小山沟六条河沟水互调,更好地发挥了水资源的灌溉效益。1997年全县自流灌溉面积已达35万亩,已规划的沐河重兴闸,白马河徐庄闸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实施。
  在大力建设蓄水工程的同时,利用郯城县地下水资源丰富、埋藏浅的有利条件,狠抓了打井配套工程,制订了全县井灌建设规划,3大灌区以自流为主,井灌为辅助的自流井灌相结合双保险工程。其它地区规划了3条线,4大片井灌配套工程,3条线是沿沂河两岸一条线,二〇五国道两侧一条线,沿马陵山一条线。四大片是胜利至重坊,小埠至庙山,郯城至店子,马头至港上。并建设了一大批高标准5千亩至1万亩的丰产方。如郯城镇西北湖、英庄湖、店子蒲汪湖、大院子红兴湖、花园田哨湖等。自1990年至1997年,全县用于打井集资300多万元。新打机井400眼,修旧井500多眼,配套1500眼,修石渠8万米,盖机房2000间,大搞了打井配套。沿马陵山一条线地下水贫乏的地区,因地制宜采取打大口井的方法。仅泉源一个乡近5年打大口井400多眼,虽然1993年、1996年两次大旱,由于机井、大口井等水利工程发挥了作用,郯城县粮食产量仍取得了丰收。1997年全县井灌面积已达12万亩。
  总结历年来旱涝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坚持旱涝并防的治水原则,现在党和国家把水利摆在基础产业的首位,更加坚定了我们搞好水利事业的决心和信心。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水利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郯城县正在向实现建设节水型农业和高标准吨粮田迈进。
  尹茂安、张可宜、远传高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

《郯城县文史资料》

本书从农业、水利、林业等不同的侧面,记述了50年郯城建设的成就。

阅读

相关人物

尹茂安
责任者
张可宜
责任者
远传高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