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030
颗粒名称: 幸福河
分类号: K928.42
页数: 10
页码: 1-10
摘要: 五十年代中期,全国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挖穷根、栽富根,战天斗地改自然,是当时最响亮的口号。开挖幸福河就是在如火如荼大搞水利建设的年代进行的。
关键词: 水利建设 幸福河

内容

五十年代中期,全国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挖穷根、栽富根,战天斗地改自然,是当时最响亮的口号。开挖幸福河就是在如火如荼大搞水利建设的年代进行的。回忆起来,那些动人的场面,好像就在眼前:郯城县马头镇北靠沂河,南面是一望无际的涝洼地,东西两面是平原。解放前,由于反动政府的统治压榨,这里的老百姓很贫穷。南面的几万亩涝洼地,十年九不收,东西两面虽是平原,但旱天无水浇,涝天水排不出去,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制约马头农业发展的症结找到了,党委一班人,通过走访座谈,调查研究,实地勘察,统一认识,决定开挖一条人工渠,引出沂河水,南面涝洼地就可种水稻,东西两面旱能浇涝能排。党委的决心下定了,如何把党委的决心变为群众行动,是一个大问题。不仅要动用大量的土石方,还要修桥、修闸,再加上其他配套工程,困难重重。这个幸福河全长4.5公里,宽20多米,这么大的工程,没有群众自觉行动,怎么行呢?通过党员干部层层发动,群众热情高涨起来了,58年秋开挖工程正式动工。
  工地的场面是动人的,近十里长的河道,按段分到各村,万人出征,男女老少齐上阵。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机械,全凭锨挖、筐抬、小车推;老百姓生活也很苦,中午饭绝大多数是高粱煎饼加咸菜,喝着白开水,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广大干部、党员发扬了一不怕难,二不怕苦的拼命精神,他们不仅要带头干,还要负责组织群众、宣传群众、鼓励群众,许多人就吃住在工地上。由于劳动强度大,绝大多数人,肩膀由红肿变成老茧,手上脚上的老茧一层一层蜕。正是这种苦干加拼干的实干精神,保证了水利工程的进度。当时互相协作的精神也很好,镇直部门的干部职工上阵了,县里的主要领导带领县直部门的支援大军干起来了,郯城一中(现在的郯城三中)的师生出动了,郯城驻军的官兵闻讯也赶来了,整个工地轰动了,歌声、笑声、口号声,劳动大军号子声,此起彼伏。扁担压断了换上杠子,没有杠子,就用手抓筐边抬土,推车的没有绊,两手架车把,拉车的没有绳,用手抓着车盖梁,抬筐的、推车的都是小跑,那种学先进、赶先进、先进帮后进、后进促先进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场面,至今浮现在眼前。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工程进度到艰苦的阶段时,已是冬季,雨雪铺地,地下水也挖出来了,结了冰,我们的党团员、干部群众赤着脚在冰雪中、泥水中拼干。许多人脚腿被冰凌、瓦片、芦苇根扎破了,仍然坚持干,许多人脱去棉袄、棉裤劳动在工地上,当时,人们都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忍着干”,确实发扬了战争年代的那种拼命精神。经过一冬拼干,幸福河的主干道通了。这条主干道穿过采莲湖,经现在的港上、高册两个乡镇入白马河。马头南面的采莲湖,在57年试种水稻17亩的基础上,增加到90亩。水稻收获时,沉甸甸的穗头,发出诱人的清香,全部脱粒的结果,平均亩产740斤,其中20亩黄壳早稻亩产910斤,七十三岁的梁英亭兴奋地说:“我种了一辈子地,头一次看到采莲湖里长出这样的好庄稼”。后来,山东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还摄制了电影纪录片《幸福河》,在各地放映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县委根据采莲湖稻改的经验,立即在全县作了推广,一个学习采莲湖,彻底根治涝洼,誓把家乡变江南的群众运动于六十年代初在全县展开。郯城稻改的成功,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外地纷纷派人来参观学习,我县也派出技术人员到鱼台等地进行指导。在1959年冬召开的全国农业先进集体表彰会上,马头公社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在这次会议上,我县参加会议的崔德久、李良瑜等7人受到了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并领回了由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国务院的奖状。在1963年3月华东局召开的华东地区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上,马头公社被评为华东地区农业生产先进社,以上两个会议,对我县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郯城县水稻面积扩大到45万亩,与那时的稻改是分不开的。
  1958年,全国实行公社化运动,经过调整,到9月份成立了马头人民公社,全社是由72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成,9680户人家,42000口人。这时的马头公社比原马头镇规模扩大了,土地多了,人口多了。新成立的公社党委在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领导和带领下,对全公社治水、修路、种田、植树等进行了综合治理规划。由1200个青壮年组成了专业水利工程团。实行统一规划与分段施工相结合、群众性的短时突击和专业队相结合的方法。59年秋收后,又调集了万名劳动大军配合1200人的水利专业团,在幸福河上又开挖了两条支干渠,也叫幸福河的东西干渠,西干渠穿过现在的马头镇经港上镇、新村乡、花园乡流入了白马河,东干渠沿郯马公路东流,在安子桥西侧南下,通过倒虹吸穿过围带河底,流经现在的高册、归昌、杨集三个乡镇,幸福河三条干渠,流经了现在郯城县的7个乡镇,总长47.4公里,形成了一个几十万亩地的大灌区。在开挖幸福河东西干渠的同时,为了解决马头公社东北片几十个大队的排灌问题,又开挖了一条由洪福寺到幸福河东干渠15华里的跃进河,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建成了沂河大闸、安子桥虹吸管、马头机灌站;开挖干渠支渠四十四条,全长有90多公里;平原小水库70个;蓄水池72个;修建大小闸门,开挖毛渠,整修道路,平整土地,还有机井、砖井等,至此马头公社80%的土地实现了园田化。
  幸福河确实给马头人民乃至郯南七八个乡镇人民带来了幸福。幸福河的开挖,为马头公社大地园田化打下了基础。通过奋战,使整个马头镇地成方,树成行,沟渠河道连成网,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丰收有保障。通过稻改,马头南面的几万亩涝洼地,一麦,一稻,一年两季,亩产超千斤,涝洼地变成了米粮仓。群众说:“想江南,盼江南,如今家乡变江南,有了米,有了面,腰里有了零花钱。"这段顺口溜反映了群众的心声。幸福河确实给马头人民带来了幸福,给子孙后代带来了幸福。
  幸福河,已经为人民的幸福流淌了四十多年,她还将继续为子孙后代流淌幸福。这样艰巨的工程,土法上马,不足二年的时间完成,应该说是奇迹。她给了我们以下启示:
  一、幸福河的开挖,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哪一个阶级,哪一个党派,能够象共产党那样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的急难?即使有些有识之士曾经想过,那么繁杂而艰巨的任务也无法去组织,去完成。历史是最好的见证。
  二、幸福河的开挖绐终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科学态度。”水向低处流”,水能灌溉农田,滋润作物,水也能淹没田园,造成灾害。开发江河,兴利除害,这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只有坚持科学态度,才能建设好水利工程,使之发挥应有的效益。从勘察开始,党委一班人带着一伙水利"土专家”冒着风雨,淌着齐腰深的水,察看水源,寻找水的流向,顺着流向再找出口,许多同志脚泡肿了,累病了,拄着木棍坚持工作。在取得第一手材料后,搞出规划草案,找有经验的老农座谈,提出修改意见,再到上级部门找专家审核,根据审核的意见,再到现场勘察,反复论证,订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施工中坚持按水利建设的客观规律办事,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
  三、幸福河流淌着幸福也流淌着马头广大党团员、干部群众的血汗。没有他们无私的奉献,没有他们那种拼命精神,就不会有现在的幸福河。幸福河的开挖,是马头人民改造自然的伟业,在这场战天斗地改变大自然面貌的战斗中,马头的干部、参战群众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艰苦奋斗,奋力拼搏,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获得了农业大丰收。
  幸福河的开挖,促使马头人民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改善了人民生活,正如电影纪录片《幸福河》所讲的那样:“幸福河啊,滚滚流,流到哪儿哪儿富,流到哪儿哪儿得丰收”。
  刘兴武汪孝秋李良瑜

知识出处

郯城县文史资料

《郯城县文史资料》

本书从农业、水利、林业等不同的侧面,记述了50年郯城建设的成就。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兴武
责任者
汪孝秋
责任者
李良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郯城县
相关地名
马头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