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定居台胞的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10023
颗粒名称: 一位定居台胞的心
其他题名: 记县政协委员陈秀福先生二三事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3
页码: 82-84
摘要: 陈秀福先生是归昌乡归昌四村人,71岁,现为郯城县政协委员。陈先生自幼家境贫寒,为生活计,十几岁即外出做小生意。四十年来,他孤身一人,流落台湾,他身在台湾心在故乡,思念亲人。后来归昌四村道路整修时,陈先生又将5000元人民币送到村委会捐资修路。陈先生并不富有,没有其他收入,他仅靠在台湾用血汗换来的那点钱维持ー家四口人的生计,他穿着朴素,吃着粗茶淡饭,平时极为节俭,但他在为了社会公益事业,为了灾区同胞时,却亳不吝啬,慷慨捐助,这就是一个回大陆定居台胞的心。
关键词: 陈秀福 人物传记

内容

陈秀福先生是归昌乡归昌四村人,71岁,现为郯城县政协委员。
  陈先生自幼家境贫寒,为生活计,十几岁即外出做小生意。1948年被抓兵役去台湾。走时没有来得及和亲人告别,也没有来得及看一眼生他养他的故乡。去台后一住就是四十余年。四十年来,他当过兵,做过工,流浪过街头,饱尝了人间辛酸苦辣。四十年来,他孤身一人,流落台湾,他身在台湾心在故乡,思念亲人。
  八十年代末,台湾当局开放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陈先生多么想立即飞回故乡见见亲人,但他没有多余的钱做路费,也不知家乡有什么亲人。回老家,一定回老家,他拼命工作赚钱……
  1990年他终于实现了四十余年的宿愿,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亲人。他万没想到,家乡的亲人和政府对他那样的热情和关心,他更没想到家乡人民生活是那么的安居乐业。他自愧四十多年来没有为家乡父老做点事。当他得知乡中心小学正建教学大楼时,慷慨拿出2000美元送到乡政府,表达他对家乡父老乡亲和孩子们的一点心意。为表彰陈先生关心教育的事迹,中心小学举行了捐款仪式,并请陈先生对全体师生说几句话。这位60多岁的老人激动了、流泪了,他面对近千名师生和县乡有关领导断断续续地说:“我感谢家乡政府和父老乡亲……我在台湾给资本家做工,没有多少钱……咱想赚资本家的钱,资本家想要咱的命……我不识字,吃了不少苦头,希望你们好好念书,有了知识好报效国家,好为人民办事”。就在这第一次探亲时,他向当地政府申请回乡定居。
  事隔一年多,陈先生又一次回乡探亲,在家乡政府和亲人的关心帮助下,经省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六十多岁的陈先生成了家,喜事、大喜事,但婚事没有大操大办,他把省下的5000元人民币捐给了归昌医院用于门诊楼的建设上。后来归昌四村道路整修时,陈先生又将5000元人民币送到村委会捐资修路。
  1998年是陈先生回乡定居后的第五年,这是一个难忘的夏季,中国大陆南北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当陈先生从电视中看到长江流域和嫩江、松花江地区发生的洪涝灾害时,他怀着对灾区人民深厚的情意于8月24日,手捧一万元人民币,交到乡党委副书记手中,为支援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献上一片爱心。
  陈先生并不富有,没有其他收入,他仅靠在台湾用血汗换来的那点钱维持ー家四口人的生计,他穿着朴素,吃着粗茶淡饭,平时极为节俭,但他在为了社会公益事业,为了灾区同胞时,却亳不吝啬,慷慨捐助,这就是一个回大陆定居台胞的心。一颗赤诚的爱心。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

《郯城文史资料》

本辑收录山东省郯城县政协自1981年成立以来到1988年17年间政协委员中有较大贡献者的资料或事迹。所选政协委员包括各界人士,或在经济发展中贡献较大并带领群众勤劳致富,或在技术上有专长、工作上有成就,或在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领域中有一定影响。书后附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郯城县委员会历届机构设置及其成员》。

阅读

相关地名

陈秀福
相关人物
郯城县
相关地名